作者:包子,好好學習的小鎮做題家,讀過美國MBA,在國企、大私企、創業公司都工作過,目前純純個體戶。
介紹:不端不裝有趣有夢,聽現實的理想主義者說自己的故事。
2016 年賣掉了北京一套小房子,去美國一所排名挺高的 MBA 讀書的時候,老 Q 肯定想不到:8 年後自己竟然走上了一條離精英越來越遠的路,走得越來越悠長,甚至自己咂摸得出了一些韻味。
她不是徐崢演的“逆行人生”裡的男主角那樣中產失業後為生活所迫而自救,而是主動選擇了“低階”工作,離開百萬年薪精英職業,去做看上去無門檻的各種工作:先是機緣巧合賣起了保險,保險賣熟練之後,又機緣巧合地賣起了房子。這兩份工作共同點是:都是隻需大專學歷就可以做,都被國內很多人認為是“低端行業”。
作為小鎮做題家,老 Q 擅長考試這點有目共睹,不然不可能拿到國內最好的大學理工科研究生學位,繼而在 2011 年的首都找到一份給北京戶口的國企工作。沿著這條穩妥的路到了第五年,來到了一個岔路口。剛開始這份工作還能學到些新鮮的東西,去拉美混了兩年,看到了不一樣的懶散世界,掙了點補助,然後踩著狗屎運在北京買了個房。
但是從剛開始工作就有的那種被困住的感覺,到第五年更加強烈。她以為工作久了就能適應,結果發現不是。她想:應該是國企的問題,國企太穩定了,穩定意味著沒啥上升空間。她在暗中尋找各種縫隙,要從這種困境中找個窄縫鑽出去。
某次從大學朋友的朋友圈裡看到有人拿到了哈佛商學院的 offer 要去讀書了,她一想:要不我也去美國讀個 MBA?考試是她擅長的,英文底子又不錯,於是真給她申上了一個。
對於讀書的鉅額支出,她也是咬咬牙一狠心才決定去的。作為小地方出來的“寒門貴子”,上百萬真是筆鉅額費用。去美國讀 MBA 挺開眼界的,壓力也真是大,她也是真是拼。她不只是一個人在讀書而是兩個人在戰鬥,因為肚子裡還有一個人——臨去美國前意外懷孕了。年輕真是生育力旺盛啊,中獎太容易了。
也不是說美國讀 MBA 是純粹花錢買罪受,但是她過得真是挺苦的,學習是簡單的,找工作是壓力超大的,懷孕和生孩子對身體和體力疊加巨大沖擊,但是她都挺過來了。
回頭看,這段經歷的最大意義並不是拿了這個學位,而是她第一次選擇非主流道路並把它通關了。
不管是當年國企一起進去的人,還是她的研究生同學,去美國讀 MBA 的僅有她一個;去美國讀MBA的各國學生裡,像她這樣讀書時懷孕生子的也是幾年才出一個。一想到自己是少數派,她竟有些驕傲起來,大多數人都走的路,那多沒勁啊。MBA 實習她又找了個非主流的地方,去一家文化獨特的對沖基金體驗了兩個月,後火速逃離,當然人家也沒看得上她。MBA 畢業進到了上海一家挺大的上市公司的管培生專案。感謝時代的慷慨,2018 年這家公司還招美國 MBA 來當管培,四五年之後這個專案就停了,落下了時代的眼淚。
2018 年,她舉家就從北京搬到了上海。這是個相當愉快的決定,因為上海實在是太適宜生活了。在首都生活了十年,她對北京的新奇感已經褪色。本科時候在南京讀書去上海找同學玩,覺得上海娘裡娘氣又挺作,跟她粗糙直接大大咧咧的性格不符,倒是北京的氣質跟她挺對得上。
2024 年的某個週五晚上,她終於結束了某房產中介在上海郊區搞的封閉式新人培訓,跟一個同事打車回家,高架上經過一個雄偉的建築群,這就是她初來上海工作的那家公司的高大上辦公樓。她不禁跟她的房產中介同事感嘆:XC 這真是一家好公司,股票最近漲到 60 多美金了,可惜我 30 多美金的時候就把它給我的股票給賣了。她打心裡覺得 XC 是個好公司,對她來說除了工作無聊之外沒有其他問題。她最近跟同期進 XC 的 MBA 同學吃飯,他後來跳槽到宇宙廠,最近剛從上海調去了西雅圖,該同學也感嘆 XC 價效比真高,宇宙廠雖然給的錢看上去多一些,但是一除以那個工作時長,嘖嘖嘖,還是 XC 划算。
在 XC 做了兩年之後,遇到疫情,公司要降薪(只降薪不裁員,真是家良心公司),她就藉機跳到一家教育科技的創業公司去了。正是這次跳槽,讓她第一次實實在在受到生活的毒打,之前她被命運護得太好,人生體驗不完整。她在創業公司沒幾個月就被裁掉了,而且是被找了個莫須有的理由,導火索是她跟這家公司新來的一個哈佛碩士、學某思的前高管鬧得不愉快。彼時的她真的很幼稚,以為老闆招此人真是看中了這個人的真才實學,當她發現此人很水的時候就很不給面子。其實老闆招他來,不過是為了講好一個融資故事,是她太認真了。這段經歷雖然只有短短幾個月,但是她看著一家原本有自己特色的小公司從幾百人迅速擴張到兩千人,從一個頗有極客風格的廠房辦公地,搬到一個四方四正的辦公樓裡,雖然裝修得更好,但是明顯感覺喪失了靈魂,太無聊了。
2021 年初這次裁員給她帶來的大禮是,她痛徹心扉地理解了:給人打工始終不是個辦法,一年給個大幾十萬就算好的了,還得拼命證明自己給公司帶來多大價值,這要怎麼證明?本來就是一個隨時可以被替代的螺絲釘,要是有更便宜耐用的新釘就把你給換了。或者公司業務就是不行了,幹再好也逃脫不了被裁的命運。於是她決心要找一份副業先把備胎弄起來,主業上再努努力,夠到哪兒是哪兒。
她驚歎於這個發現:商學院講課時說企業要在混得還行的時候就要尋找第二曲線,咋從來沒有人教這群 MBA 學生,自己的職業也要有個第二曲線呢?這麼重要的道理,花了兩百萬都沒人教,還得靠自己領悟,再後來,她偶然得知前司那個哈佛學歷的高管被辭退了,一直還跟那家公司在打官司。嘖嘖嘖,管你哈牛劍麻還是清北,只要進入了職場,該撕的逼一點不會少。
那時,剛好看到朋友圈有個 MIT MBA 在美國賣保險,於是她也開始兼職賣保險。後來她保險做得有起色的時候,好幾個人過來問她,多是一些學歷挺高但是失業了或者工作有瓶頸的人來問:她是怎麼拉的下臉來賣保險的?她倒是疑惑起來:她從來不需要突破心理障礙,靠自己大腦和雙手掙口飯吃,又沒坑蒙拐騙,有啥心理障礙?她經歷的那些工作,甭管是國企、大民企還是啥創業科技企業,不是賣軍火,就是賣酒店,不然就賣賣課,賣啥不是個賣。只要拋開透過工作實現人生理想的幻想,明確打工就是為了掙錢,那掙錢的方式可太多了。
她被裁幾個月之後,教培行業就徹底涼涼了。就跟童漠南說的一樣一樣:說著說著脫口秀,回頭一看,哎?行業沒了。真的相當驚悚。此時她已經徹底原諒上家公司的兩個老闆。聽到教培行業的重錘訊息之後,立即給他們發去了微信問他們怎麼樣,得到的回答是他們還行。後來這家公司開始裁員,又減到兩百人左右,還是盈利的,兜兜轉轉回到原點,也算個好事。
她領悟到創業的老闆們是脆弱的,雖然在某個時間點可能賺了不少,但是稍有不慎又滿盤皆輸,當然,給創業公司打工的人更慘。此前關於教培政策風向的風吹了很久,真正到來的時候還是嚇人的,俞敏洪當時肯定也是懵的。不過,教培行業不孤單,金融行業、房地產行業很快也再次經歷了教培的痛苦。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很幸運早在 2021 年就經歷了生活的毒打,感受到了大環境的無常,讓一直活在保護地帶的她,對現實世界的運作有了更深一層的感知和敬畏之心。
2021 年,她接著跳到了網際網路醫療融到 C 輪的創業公司,這家的老闆還給了她一個 title“產品總監” ,不過她隱隱感覺到:這公司只是用她來搞融資的,讓投資人看看,有一個好學歷、有大廠背景的人當產品總監,證明這公司不是草臺班子。她也從這家公司混亂的業務中總結出了一個道理:如果一家公司的主營業務無法用一句話說清楚,那這家公司肯定就是個草臺班子。果然融到資之後,她又被裁了。具體導火索可能是她手下有個人是老闆小舅子(好像有些殘疾)的女朋友,而她考核的時候給這個女員工打了 D,也可能是老闆發現她兼職賣保險。原因是啥不重要,這次裁員她很淡定,一邊賣保險,一邊跟公司談判多給點賠償,一邊找到了下一份工作。自從明確工作就是為了掙錢的,她對待工作已經擁有了“渣女思維”:
想要我多花點時間和精力,沒問題,我出時間你給錢,這是我的職業道德;
想要我的感情或者忠誠,不好意思,那是一滴都不剩。
她找到的下一份工作,是給一家融資到 F 輪的醫療軟體公司做出海戰略分析。入職這份工作之前,她已經打定主意:如果這工作幹不下去,她就再也不找主流意義上的工作,準備全職賣保險,反正掙個差不多的錢就夠了。混了十幾年,她知道打工就是要在公司制定好的框架裡做點有的沒的,更麻煩的是還要應付一些無趣的人。拿的工資約等於精神損失費,一部分補償心累,一部分補償無聊。
這公司整體上她認為還是好的,至少公司靠啥掙錢是一句話就能講清楚,比上一家強多了。雖然管理上沒那麼完善,比如說成本控制得一塌糊塗,但是根上是正常的。這次讓她磨練心性的是碰到一個自戀型 NPD 同事,也是美國 MBA 畢業,地盤意識極強,以為她要來爭老闆的寵,天天使絆子讓她日子不好過。她經過社會洗禮,懂得剛到一個新地方至少夾著尾巴做人三個月。其實她也不太在乎,有這功夫回應她,不如多賣點保險。她從敗果累累的職業經歷總結出來:老闆看下屬,忠心遠比能力重要,聽話照做是每個各級管理人員的必備技能。這也是為啥職業經理人空降到一個公司很難活下來的原因。這點商學院也從來不教,可真是愁人。
這家公司讓她有機會去新加坡外派兩年,因為新加坡的第一個大專案就是她拿下來的,幾千萬搞一個定製開發,跟原有商業模式背道而馳,但是出海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摸到哪塊是哪塊唄。秉承“來都來了”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能掙點就掙點的小農思想,她在新加坡待了兩年執行這個勞神費心的專案。對於第二曲線,她也沒閒著,順勢把保險範圍拓展到了境外。
跟她崎嶇坎坷的主業之路相比,她的第二曲線倒是挺順利的,跟上趨勢做事順。另外,她好像踩著了狗屎運,2023 年房價最高點把之前買的房給賣了,手頭多出大幾百萬現金。某個被主業煩到不行的夜晚,為了搞清楚自己到底何時可以不用為了養家餬口而不得不工作,她理了一張家庭資產表,算了一下未來幾十年的現金流,驚喜地發現:
只要孩子走國內公立教育,她和老公的收入只要維持現在一半的水平,靠著她的各種發不了大財虧不了大本的理財,只用再混個 10 年就退休了。
這意味著:她現在想幹嘛就幹嘛了!自由了!!
她立馬制定了下一階段人生策略:把用來掙錢的時間壓到最低,掙點錢就行了,其他時間用來探索好玩的新奇的東西。有錢真好!!不用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了!她的枷鎖打開了,歡呼雀躍!回國撒野!
就是隨大流買了房,如有神助般賣了房。
打工之路過於坎坷而沒心思搞投資(比如A股),兩個人堅持打工,不花太多錢給小孩,也不花太多錢給自己,但是也沒太摳著,存錢存錢存錢,完事了。
她也不算多有錢,比她有錢的人多了去了,別人大機率也在積極掙錢。但是她不了,錢掙太多了有啥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
管他呢,既然老天爺給了她躺平擺爛的機會,此時不躺更待何時?
賣保險這個工作最大的好處就是沒人管你怎麼弄,只要把業績弄上去就行了,要是實在弄不上去,那就弄不上去吧,又沒人逼你非要當銷冠。她發現只要不給自己壓力,那簡直就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當年做學生的時候為啥一定考第一,把自己給累慘了,怎麼沒人來點撥自己?嘖嘖嘖,這麼重要的道理還是得靠自己領悟。管它咋樣,反正現在老孃不當力拔頭籌的好學生了,想咋弄咋弄。
自由自在的日子過了兩個月,發現好像又太輕鬆了,出門太少了。聽一朋友說某賣房子的綠中介有底薪,想著順便可以把自己的一個小房子賣掉,或許還能熟悉一下週邊社群環境(之前只上班下班兩點一線,周圍菜市場在哪兒都不知道),於是就去家附近的門店報了個名。那店長知道她是附近的業主(因為她房子就掛在這家店賣),得知她的學歷之後,不敢相信她竟然要來當房產中介。她就說自己要帶孩子,得找個附近的工作可以接孩子(也是實情)。她認真吸取了朋友的經驗:千萬不要表現得像個體驗生活的貴婦,不然面試可能通不過。她面試過關了,發現這工作真不錯:有底薪,還有五險一金,甚至還有補充公積金。原來,只要降低對工作的要求,中年人下崗再就業挺容易啊。
但是,她沒想到這家公司的新員工培訓這麼嚴格,而且還真刷人,還整整持續 1 個月!她的保險業務有忙的時候,要參加各種培訓,要見客戶,中間還得去趟新加坡。而綠中介的新人培訓裡面有 2 周是要去上海郊區的基地,全封閉培訓!果然有底薪的工作就是會折騰人。她跟店長說要退出,但是店長說如果她三個月退了,他就得再招 3 個人來補齊,不然就得扣管理分,挺慘的。她於是決定咬咬牙堅持吧。沒想到,這綠中介郊區培訓的兩週,這麼有勁。
她從來沒想到,畢業十幾年後還有機會住四人一間的宿舍,還能吃上食堂,還得天天上課考試,背誦企業使命願景價值觀,她周圍多是 00 年左右出生的大學或大專畢業生,大部分是外地人,也有極少數上海年輕人(她碰巧有個室友是),夾雜著幾個重返職場的寶媽,還有剛失業的中年人來工作的。這個培訓的目的就是把這群人變成遵循公司規則的好員工。你別說,這家房產中介的規則真是好多,動不動就會違規,而且每個業務動作都線上化了,管理體系確實牛,難怪 CEO 年薪能有 9 億,這得費多大勁管理呀!
在郊區培訓基地的牆上,她看到公司創始人的各種名言警句,其中一條大意是:只有改變 DNA 才能實現物種進化,組織也是。創始人 50 多歲時因為肺癌去世了,這家公司仍然發展得很好。她想:會不會因為創業太累導致了身體出問題?如果創立一家好公司的代價是身體受苦、英年早逝,那他會開始麼?這個問題問她自己,那回答肯定是:身體健康最重要,多偉大的事業都不會讓她放棄這個底線。事業再偉大,自己嗝屁了也就是別人的,只有身體是陪伴自己一輩子的。
這個培訓讓當慣好學生的她,有太多 school smart, 而 street smart 不足的她,見識了啥是 street smart。
有個講師是 98 年出生的店長,大專畢業,剛來上海的時候住地下室,特別安靜,可以聽見雨滴掉落在地上的聲音。
初來乍到沒有房源,老業務員不帶他,他就去小區裡找聊天時說話聲音最大的上海老年人,給他帶家鄉特產(找準KOL),KOL 後來幫他宣傳:買房賣房就找他;他夏天買西瓜給小區聊天的人吃,自己帶砍刀欻欻欻切瓜給他們吃;甚至幫小區的一位老年人辦老伴的喪事,後來這個老人找他買賣了三套房。
他使盡辦法深耕這個小區,後來所向披靡:此小區某年成交了 24 套房子,23 套都是他賣出去的。他剛入行有個月工資 5 萬,打電話跟老家的朋友說,他們都驚呆了。現在他的收入是 40 萬一年(店長收入的均值)。
她想想,自己 26 歲的時候,在國企待著,仍然是個未經世事的傻孩子。唸書好的人,有自己的出路和困境,唸書不咋滴的人,也有自己的出路和困境。這個世界還是公平的。
想到之前遇到一個跟她一樣小地方出來的研究生,問她:現在來自小地方的、家境普通的人,留在大城市是否還有機會?房子這麼貴,工資這麼低,根本買不起。
她一直不知該如何回答,因為她十幾年前留北京時她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只知道要努力工作留在大城市。她偶爾想,如果自己沒有高學歷作為限制,一開始就去做類似於房產中介的摸爬滾打的工作,是不是早就活得更加通透,或者賺到更多的錢了?如果這個問她的研究生不被自己的學歷架住,尋找更多職業可能性,是不是大城市會給她更多機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處境,她不敢輕易給別人建議。
她跟自己的培訓小組成員相處融洽,大家一起考試通關、玩玩遊戲、吃吃喝喝。培訓快結束,她培訓班主任不經意問她”聽說你是某大的,為啥選擇到這兒來?”她嚇了一跳,還好考試都通過了也沒作弊,不然簡直對不起自己的學校。她就說因為要賣自己的房子所以來了。班主任將信將疑:哎?抖音上也有人這樣的。其實吧,深層原因她自己也不知道,人總是從理智上去給自己的一些行為找理由,她之前給的理由可能也都是編的,誰知道呢。
更神奇的是,她在這次培訓分宿舍的時候,遇到了跟她情況類似的室友 W,兩人年紀一樣,也是之前上班很多年,有一定經濟基礎,家也住得近。W 辭掉上份工作的原因是:工作不自由。跟老 Q 不想上班的原因一摸一樣。就是這麼巧合。結束培訓後,她倆一起打車回家,聊了一路。老 Q 推測 W 上學時屬於那種自我要求高的好學生,因為 W 說自己某個考試準備不充分被店裡的組長罵哭了,於是她中間請假去韓國玩了一趟散心。挺可愛的經歷,老 Q 忍俊不禁。
自從決定回國撒野之後,老 Q 已經擺脫自我要求高這個好學生枷鎖了,走到哪兒是哪兒。人生這場遊戲,前面玩得太辛苦了,現在就是要放慢節奏,輕輕鬆鬆,在哪兒跌倒就在哪兒趴著睡一會兒。
主動擺爛的人生,真是太爽了,這是她前幾十年,拼了小命努力,加上老天給的運氣和突然的開悟,才獲得的自由啊。得好好珍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