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5個字 閱讀時長:4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 發現價值 講述生活

遲早要面對。
這兩天看到一個訊息,不知道好不好說。
想了一會,還是聊一下吧,反正也已經爭議很久了。

本週地方兩會正在密集召開,代表和委員們也都在積極提案,上海的醫療界的委員做了一個提案:
坦言某些集採藥藥效不穩定,呼籲給原研藥留出通道。
集採的事情從去年坊間熱議,到今年地方兩會醫生委員紛紛提案,看來問題擺到桌面上了,有關部門應該也會關注處理。
我們之前也談到過這個問題,當時給醫藥集採算過兩筆賬:
1、一筆是大帳,政策必須做取捨。
因為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和醫保資金不足。
按照現有的資料來看:
2025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將超過3億,10年之後中國60歲以上老人將超過4億。
老齡化加劇多出了一億多老人,人到老年慢性病都是需要長期用藥的,而且目前不但面臨醫保資金吃緊,還有少子化對現收現付的醫保機制的衝擊。
一增一減,醫保更吃緊。
這還是整體情況,再來看老年人結構的話:
農村老人佔比更多, 他們的基礎醫保更少,醫療負擔更大,所以大規模的集採仿製藥入院:
其實起到的是一個兜底全民的作用。
這是政策必須要做一個取捨。
2、一筆是小帳:居民也要做權衡。
居民在醫院開藥,起主要治療效果的是便宜的仿製藥,但同時也搭配了輔助但價格昂貴的中成藥。
成本只是轉移,並沒有減少,居民也要在支出和效果之間做權衡。
以我個人為例:
嗓子痛去醫院,驗了小血顯示上呼吸道細菌感染,醫生給開了3塊錢的頭孢,40塊的蒲地藍,還有一堆60塊的鮮竹瀝。
但是,我其實只要頭孢就夠了。
這100塊我寧願去買幾十塊的原研頭孢,對我來說花錢更少,治療效果還好。
3、另外醫生這邊其實也著急。
仿製藥和集採醫療器械在實際應用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給臨床醫生造成了一些困擾,也可能給醫患關係帶來不好的影響,醫生也比較急。
所以,我們總結了三個觀點:
1、在現有醫療體系下,院內市場越來越傾向於兜底和保障作用,這是應對老齡化社會加劇的一個政策取捨,沒有問題。
2、加強仿製藥療效一致性評價的規範機制,仿製藥只有質量有保證了,才能打消大家的疑慮,也能更好的推行國家的政策,這塊需要有關部門牽頭來做才有公信力。
3、但同時希望院外市場不要受影響,讓願意自費的人可以多花一些錢去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現在藥店可以用醫保刷的原研藥也不少,以後希望可以再擴大一些,另外院內市場也可以適當給原研藥留一些渠道。
總之:
希望能多一些選擇,不要一刀切才好。
就這樣。
推薦閱讀:
感受到風向變化。
開年的幾個事,讓我感受到風向的變化:
擴大免籤韓國人扎堆來上海我還沒覺得,小紅書賽博難民也有點將信將疑,直到今天看到上海今年對泰勒來滬巡演持樂觀態度…
我們之前說過,小機率事件的密集發生,唯一的解釋就是底層邏輯在變化。
可以繼續閱讀:感受到風向變化。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