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開通“外賣買藥”醫保支付

醫保線上支付帶來新機遇,也提出更強大的技術要求
文 | 辛穎
編 | 王小
六月流火,大江南北的熱度蹭蹭飆升。廣東雖沒有擠進全國高溫榜前十,但氣象圖中也是一片大紅大紫。
高溫中一個給力的資訊是,2024年6月7日,廣東省佛山、東莞、中山等七座城市開通“外賣買藥”醫保支付。即患者不用出門,可手機下單、醫保個人賬戶線上支付、即時配送藥品到家。
新政在北京、上海均已有試點。在這一利好線上賣藥的訊號中,美團、京東、餓了麼等加快了圈地競速。上海試點首批合作平臺是美團和餓了麼,北京試點從京東和美團開啟,在廣東則是餓了麼和支付寶搶得先手。
“後續有望覆蓋更多地區,各家平臺都在積極參與。”一位業內人士介紹,這是由國家監管部門推動,自上而下。
在平臺上刷醫保,意味著實現醫保接入,由此這些電商得到中國醫藥市場最大單一買單方——醫保的信任,後面才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在網際網路醫院沒有打通的路,終於在“賣藥”上找到機會了。眼下,搶速度,就是這幾家電商在競爭政府合作、培養使用者習慣,做成更大的流量入口。
沒有比快一步更重要的了
在北京宣佈支援線上買藥醫保支付後,京東第一時間在5月底開通了業務,美團略慢一步,預計7月1日業務上線。
在京東App上搜索“北京醫保”,使用者即可進入醫保購藥專區,在附近的門店,選擇帶有醫保支付標籤的藥品,提交購買,就能跳轉醫保電子憑證(醫保碼)結算頁面。
一位北京藥店人員稱,京東內部對於此次打通線上醫保的專案格外重視,系統接通的得快,有卡點立馬解決,凌晨有諮詢,都有人回應。
北京首批正式開通線上醫保支付功能的藥店超過10家品牌,以連鎖藥店為主,預計到7月1日北京計劃接入200家以上定點藥店。
除了美團只在上海可用醫保支付,京東、餓了麼已各打通北京、上海、廣東中的兩處。同樣專注將線下藥店的服務與網際網路技術結合的醫藥O2O模式,還有叮噹快藥,截至發稿它尚未成為醫保支付的合作平臺。
“使用者多、流量大、技術有保障,肯定是各地政府選擇合作平臺主要考慮因素之一。”一位醫藥行業人士說。
美團在外賣市場仍然有著絕對的優勢,無疑是其最大的底氣。資料顯示,美團外賣與餓了麼佔據九成以上市場,其中美團外賣佔比高達64.6%,餓了麼佔比為33.9%。
上海最早開通醫保支付線上買藥,試點半年多後,成為當下競爭最集中的市場,美團、餓了麼、京東、支付寶全部入局。
京東在O2O最大的優勢在於物流。2024年,京東買藥提速到“買藥秒送”,最快有消費者下單後4分鐘就收到藥品。2公里-5公里內多個訂單最快配送時間顯示為17分鐘,最晚為40分鐘。
保障配送速度,是對所有平臺的基本要求。在選擇線上醫保藥店時,上海基本以半小時送達為線,最初測算大概600家可以實現半小時到家,現在已經做到774家。在市區範圍內已經實現了藥送到家20多分鐘,目前郊區配送的時間稍微長一點。
餓了麼的優勢在於背靠阿里系,有使用者流量和技術支援,阿里在淘寶、優酷等多個平臺為餓了麼提供引流入口。
在試點鋪開初期,是各平臺抓住機會的視窗期。3月,上海市醫保局局長夏科家公開介紹,2023年10月試點後的130多天,上海全市一共有74.16萬單產生了醫保網際網路支付,平均一天有5000多單,增長比較迅猛。
米內網預計,到2030年零售藥店O2O的規模佔實體藥店的份額將升至19.2%,如果線上醫保全面開放,2030年零售藥店O2O的規模佔實體藥店的份額將升至32.1%。
當前試點仍以非處方藥為主,餓了麼平臺數據顯示,目前廣東居民在網上購買的主流藥品包括感冒、發燒、腹瀉等非處方藥。
更進一步的處方藥線上醫保支付也緊鑼密鼓試點中。6月18日,深圳市宣佈開通醫保統籌賬戶線上支付,這意味著,依靠線上處方流轉系統,患者可以在線上購買處方藥,並享受醫保報銷結算,如叮噹快藥藉此作為首批藥店順利接入醫保。
打破舊格局
一個有趣的變化是,在京東App購物不能用支付寶付款的邊界,在醫保支付中被打破了。
目前,京東買藥中選擇醫保支付,會自動跳轉到支付寶的醫保電子碼授權頁面結算。
作為不靠 “賣藥”的平臺,支付寶在醫保支付中表現非常積極,當前北京、上海、廣東試點的線上買藥的醫保支付多由支付寶結算。目前微信可查詢到的相關業務較少,有深圳的處方藥醫保報銷結算入口、中山市部分藥店的微信小程式埠開通了醫保支付。
支付寶已成為服務使用者電子醫保支付的最大平臺。2023年11月,全國醫保碼使用者突破10億人,透過支付寶啟用使用的使用者已超5.3億。
上海、廣東的患者在支付寶App的醫療健康板塊中,點進購藥頁面會呈現各家藥品的名稱、價格、配送時間,在選購點選後跳轉入其他“賣藥”小程式。
“賣藥”小程式最初只接入餓了麼,目前美團、叮噹快藥也有了。支付寶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有機會會陸續接通更多渠道。
搶佔平臺入口,就是在搶佔主動權。叮噹快藥目前只作為藥店透過美團、餓了麼、支付寶等平臺合作,來打通線上醫保支付。據其介紹,也在積極籌備,直接作為平臺接入醫保支付的機會。
此次,中山醫保的試點中,幾家連鎖藥店如中智、海王星辰、大參林等抓住了機會,各自的微信小程式都可使用醫保“個賬”付款,並配送到家。
線上醫保支付的政策,推動了傳統藥店的佈局。2023年底,益豐大藥房被上海納入首批48家可醫保線上支付的定點藥店之一,益豐相關負責人向媒體表示,每天打包600單-700單線上訂單,其中50多單是採用醫保支付。
老百姓大藥房2023年報顯示,其線上渠道銷售總額約20億元,同比增長38%;益豐、一心堂的O2O業務佔據新零售收入七成以上展現出強勁勢頭。
都想掌握主動權,連鎖藥店也在尋求自建線上業務,對既有自營藥店也做平臺的巨頭保持“謹慎”的合作。有自營藥店的京東,在這一波中,受青睞程度就明顯弱於美團、餓了麼。
目前,美團買藥合作的實體連鎖藥店合作超25萬家;餓了麼買藥合作商家數量突破20萬家。京東健康的合作門店數量為10多萬家。
醫保打通線上支付,醫藥O2O模式將快速發展,這也在動搖藥店的商業佈局。線上購藥的比價更直接,上海試點推進後,從上海市醫保部門跟蹤統計來看,線上線下、藥店和藥店之間價格的差別逐漸趨近。此前以低價常用藥獲客,帶動高利潤保健品銷售的線下藥店銷售模式,不太行得通了。
據中康科技資料,實體藥店的客單價為69元,醫藥O2O的客單價幾乎是線下的一半,只有35元。
線上平臺的比價,意味著標高藥價不可行了。這對實體藥店的打擊會更大。“實體藥店更重要的是地理位置,O2O在藥店選址時就不用特別追求地點,節約成本,商業模式逐步變化。”上述醫藥行業人士說。
合規底線挑戰
儘管全國有超過10億的使用者已經開通醫保碼,但醫保部門在推進線上藥店准入時,頗為謹慎。
上海市約1600家的醫保定點藥店,首批試點只選45家。北京是在1400多家藥店中,先試點200家。廣東是全國藥店數量最多的省份,在七個城市試點也只先開通1300家藥店。
一個原因是,此前,線上“賣藥”的漏洞不時被查出。
如2023年6月,江西省南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江西省甄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未取得《藥品經營許可證》情況下,透過美團平臺開設“甄康醫療器械專營店”,銷售貝復舒牛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滴眼液等藥品。對此,該公司被處以罰款20萬元等行政處罰。
上海試點過程已經發現以前有過一些違規行為,現在醫保部門和相關平臺一起,利用智慧大資料模型,對相關購藥行為進行跟蹤分析研判,到目前為止,總體還比較合理和正常。
線上醫保支付,交易資料留痕,便於監管。但不可迴避的是,也讓藥販子倒藥多了一個渠道,騙保也出新花招。
上述行業人士介紹,隨著醫保線上支付,協助監管的職責也更多轉移到平臺身上,他們能透過抓取監控資料發現異常。比如一個人的下單時間異常、總是在深夜下單,下單的頻率和數量等異常,平臺都可以監控到。而這些資料線上下藥店中很難獲取到。
支付寶相關負責人表示,“醫保線上購藥”技術難點之一,就是要有非常穩定安全的身份核實和風控能力,防止醫保賬戶被盜用或濫用,保障醫保資金的安全使用,支付寶依託於金融級的核身和風控能力,強化實名認證和資訊核實,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
隨著線上醫保支付逐步普及,對各大平臺的合規監管能力要求也會越發嚴格。也只有風險可控,線上支付才有望進一步推進。
廣東省計劃在2024年底,新政在全省鋪開。上海已經在研究處方流轉、醫保報銷的線上支付。在這個更廣闊的市場中,競爭才剛剛開始。
責編 | 王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