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按即可參與👆
作者:懶人養基
來源:雪球
醫藥板塊投資難度大, 一方面是專業性太強, 另一方面是指數太多, 讓投資者選擇起來有點無所適從。
據不完全統計, 有基金跟蹤的醫藥行業或主題指數高達27個
1、 醫藥寬基類指數12個
1) 中證醫藥衛生指數( 000933) ; 2) 國證醫藥衛生行業指數( 399394) ; 3) 中證醫藥主題指數( 930791) ; 4) 中證細分醫藥產業主題指數( 000814) ; 5) 中證全指醫藥衛生指數( 000991) ; 6) 滬深300醫藥衛生指數( 000913) ; 7) 中證醫藥50指數( 931140) ; 8) 中證醫藥100指數( 000978) ; 9) 上證醫藥衛生行業指數( 000037) ; 10) 中證滬港深500醫藥衛生指數( H30463) ; 11) 中證港股通醫藥衛生綜合指數( 930965) ; 12) 中證申萬醫藥生物指數 (000808)。
2、 細分行業主題指數15個
1) 中證創新藥產業指數( 931152) ; 2) 中證滬港深創新藥產業指數( 931409) ; 3) 中證醫藥及醫療器械創新指數( 931484) ; 4) 中證生物醫藥指數( 930726) ; 5) 國證生物醫藥指數( 399441) ; 6) 中證生物科技主題指數 (930743); 7) 上證科創板生物醫藥指數( 000683) ; 8) 恒生生物科技指數( HSHKBIO.HI) ; 9) 中證萬得生物科技指數 (399993); 10) 中證醫療指數( 399989) ; 11) 中證全指醫療保健裝置與服務指數( H30178) ; 12) 中證全指數醫療器械指數( H30217) ; 13) 恒生醫療保健指數( HSHCI.HI) ; 14) 中證醫藥健康策略100指數( 931166) ; 15) 中證中藥指數( 930641) 。
為方便理解, 我更願意將它們分為偏傳統領域和偏新興領域兩大類醫藥指數
1、 偏傳統領域的醫藥指數
包括A股大部分醫藥寬基指數( A股主機板上市有盈利要求) , 細分行業主題指數中的中證中藥指數。 包括:
1) 中證醫藥衛生指數( 000933) ; 2) 國證醫藥衛生行業指數( 399394) ; 3) 中證醫藥主題指數( 930791) ; 4) 中證細分醫藥產業主題指數( 000814) ; 5) 中證全指醫藥衛生指數( 000991) ; 6) 滬深300醫藥衛生指數( 000913) ; 7) 中證醫藥50指數( 931140) ; 8) 中證醫藥100指數( 000978) ; 9) 上證醫藥衛生行業指數( 000037) ; 10) 中證滬港深500醫藥衛生指數( H30463) ; 12) 中證申萬醫藥生物指數 (000808); 13) 中證中藥指數( 930641) 。
2、 偏新興領域的醫藥指數
包括細分行業主題指數的創新藥、 醫療主題、 生物科技指數, 以及港股醫藥指數。 包括:
1) 中證創新藥產業指數( 931152) ; 2) 中證滬港深創新藥產業指數( 931409) ; 3) 中證醫藥及醫療器械創新指數( 931484) ; 4) 中證生物醫藥指數( 930726) ; 5) 國證生物醫藥指數( 399441) ; 6) 中證生物科技主題指數 (930743); 7) 上證科創板生物醫藥指數( 000683) ; 8) 恒生生物科技指數( HSHKBIO.HI) ; 9) 中證萬得生物科技指數 (399993); 10) 中證醫療指數( 399989) ; 11) 中證全指醫療保健裝置與服務指數( H30178) ; 12) 中證全指數醫療器械指數( H30217) ; 13) 恒生醫療保健指數( HSHCI.HI) ; 14) 中證醫藥健康策略100指數( 931166) ; 15) 中證港股通醫藥衛生綜合指數( 930965) 。
各醫藥指數覆蓋範圍及特點
1、 偏傳統領域醫藥指數
1) 中證全指醫藥衛生指數( 000991) : 全產業鏈覆蓋, 包含化學制藥、 醫療器械、 醫療服務和生物製品等細分領域, 分散化程度高。
2) 中證醫藥衛生指數( 800醫衛000933) : 從中證800指數( 覆蓋滬深兩市大中盤股) 中篩選全部醫藥衛生行業公司, 行業代表性強, 覆蓋全產業鏈龍頭。
3) 國證醫藥衛生行業指數( 399394) : 覆蓋A股醫藥全產業鏈( 化學藥、 中藥、 器械等) , 聚焦80只規模與流動性突出的標的。
4) 滬深300醫藥衛生指數( 000913) : 聚焦滬深300中的醫藥大盤股, 龍頭效應顯著( 前十大權重接近70%) 。
5) 中證醫藥50指數( 931140) : 精選50只龍頭醫藥股, 側重研發投入與市場份額。
6) 中證醫藥100指數( 000978) : 全市場選取日均總市值較高的100只醫藥主題證券, 等權重策略天然高拋低吸, 增強收益彈性。
7) 中證中藥指數( 930641) : 中藥生產與銷售企業, 兼具政策紅利與消費屬性。
2、 偏新興領域醫藥指數
1) 中證創新藥產業指數( 931152) : 專注創新藥研發企業, 涵蓋ADC、 CAR-T等前沿療法。
2) 國證生物醫藥指數( 399441) : 聚焦生物醫藥創新領域( 生物製品、 CXO、 疫苗等) , 精選30只高成長標的。
3) 中證醫療指數( 399989) : 醫療器械( 53%) +醫療服務( 40%) , 受益於醫療新基建與國產替代。
4) 上證科創板生物醫藥指數( 000683) : 科創板硬科技屬性, 聚焦醫療器械( 42%) 與創新藥研發。
5) 恒生生物科技指數( HSHKBIO.HI) : 港股生物科技龍頭, 尤其是透過“ 18A規則” 上市的未盈利創新藥企, 代表前沿生物技術創新方向( 創新藥先鋒) , 覆蓋創新藥、 醫美、 器械等。
6) 恒生醫療保健指數( HSHCI.HI) : 港股醫療龍頭集合, 覆蓋創新藥、 醫療器械、 醫療服務等港股醫療全產業鏈。
7) 中證港股通醫藥衛生綜合指數( 930965) : 港股創新藥企為主, 含未在A股上市的稀缺標的。
各醫藥指數當前估值水平
懶人養基整理了12個醫藥指數截至3月18日的估值水平, 詳見下表。

有完全資料的9個醫藥指數, 其PE-TTM均處於近十年曆史50%分位值以下, 也就是“ 不貴” 的水平, 其中5個指數處於25-50%估值“ 正常偏低” 水平; 4個指數處於25%以下“ 低估” 水平。
指數估值到底高不高? 還有一個視角, 哪就是與上一輪牛市啟動前相比較, 看看業績變化情況。
以全指醫藥指數為例, 2019年1月2日開盤、 收盤點位及PE-TTM分別是7426.74、 7207.52和24.04, 2025年3月18日收盤點位和PE-TTM分別是8577.96和32.52, 這一期間按2019年1月2日開盤點位計算的指數漲幅是15.42%, 按收盤點位計算的指數漲幅是19.01%, 而這一期間估值漲幅是35.27%, 也就是說估值漲幅遠超指數漲幅。
換一個說法, 如果這一期間估值不變, 2025年3月18日的指數點位應該是8577.96/(1+35.27%)=6341.36, 比2019年1月2日的收盤點位還低了12.01%。
這說明了什麼? 現在的業績還不如上輪牛市啟動前、 也是六年多前的2019年1月2日。 目前估值雖然不高, 但業績依舊拉垮。 這也是去年9.24以來醫藥板塊雖然也有上漲, 但總體漲幅還是偏小的原因。
醫藥板塊到底該如何投資?
我在今年1月22日曾經寫過《 連跌4年後, 醫藥行業何時迎來反轉? 》 一文, 文中引用了國金證券和華福證券的研報觀點, 那就是2025年醫藥行業大機率迎來反轉, 看好創新藥、 醫療器械和生物製品等細分領域的機會, 體現在指數上, 就是偏新興領域的15個醫藥指數( 詳見本文第02部分) , 這些指數都有基金跟蹤, 可以在指數深度資料中去查詢。
但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偏新興領域的醫藥指數回報彈性大, 但波動也是更大的, 這個得有心理準備。
穩健投資者可以選擇偏傳統領域的醫藥指數, 它們其實也涵養新興領域, 只是佔比低一點而已。
還有一個思路, 就是選擇醫藥行業主題主動基金。
為啥? 那些曾經被投資者罵得最兇的醫藥主題主動基金, 它們大都佈局在偏新興領域的醫藥賽道, 對標中證醫療指數和國證生物醫藥指數, 牛市階段( 2019-2021) 跑出了巨大的超額收益, 熊市階段( 2022以來) 也有明顯超額, 至少沒有跑輸。
廢話不說, 看下錶資料。


雪球三分法是雪球基於“長期投資+資產配置”推出的基金配置理念,透過資產分散、市場分散、時機分散這三大分散進行基金長期投資,從而實現投資收益來源多元化和風險分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