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逼著名醫用集採的器械和集採的藥,好比逼著拎愛馬仕穿香奈兒的有錢女同胞去用大寶,擠地鐵,不氣炸了才怪。
—————
這篇是春節前寫的,但沒發。醫保局正式的調查結果也出來了。
結果出來,但不信的人依舊不信,罵的人繼續會罵。這篇文章就是講講,為啥部分醫生,特別是北上名醫這麼討厭集採仿製藥。
1
仿製藥並不是只在中國存在,美國、日本和歐洲,開出的處方藥中,大部分也是仿製藥。美國的叫法不是原研藥和仿製藥,是品牌藥(Branded Drug)和白牌藥(Generic Drug)。在美國,仿製藥佔90%的處方比例,大概17.5%的花費,非仿製藥佔10%的處方,80%以上的花費,確實便宜非常多。按這個比例計算,在美國,非仿製藥(創新藥和原研藥)的處方價格,大概是仿製藥的40-50倍。

美國的仿製藥,同樣有爭議。FDA是仿製藥的主要推動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規定,加快仿製藥的審批流程,提高效率,消除仿製藥開發和進入市場的障礙。美國輿論場對仿製藥的質量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醜聞也是接二連三。比如1989年的仿製藥醜聞,有公司把原研藥加一個包衣就去做一致性審批。後來美國的仿製藥廠的稽核比較嚴格了,印度的藥廠又出了新問題。
有本書《仿製藥的真相》強烈建議大家讀一讀。裡面對FDA檢查印度仿製藥廠商有如下描述:
美國國內的視察向來遵守清晰的流程:調查員會不打招呼來到美國工廠,為了追查資料的來源和去向,他們想待多久就待多久。就像美國藥監局調查員何塞·埃爾南德斯所說:“我們進去,亮出徽章,然後通知他們開始視察。”調查員和被視察的場地之間的關係也很清楚:不能有關係。一位調查員說過:“新澤西的同事連一杯咖啡都不喝。”
但是海外視察的規章就不同了,往好了說也是渾水一潭。美國藥監局在海外的原則是不起衝突,免得外國政府捲入,引起國際事件。比起對峙,他們更加重視外交。美國藥監局會在視察的幾周甚至幾個月前就通知,然後被視察的公司作為調查員的接待方和旅行社,幫他們預訂酒店和地面交通工具。
檢查工廠,不打招呼突然襲擊;和提前幾個月通知,給藥廠準備時間是完全不同的檢查。中國藥監局的檢查方式我不知道,但至少從公開規則《藥品醫療器械飛行檢查辦法》上,是明文規定不得事先告知被檢查單位檢查行程和檢查內容的。
FDA對印度仿製藥的檢查力度,遠遠比不上對美國國內藥廠的檢查力度,對印度仿製藥質量的監控,遠遠比不上美國自己的品牌藥藥廠。這個應該是公認的事實,FDA自己也承認。
但FDA為什麼要大力推廣仿製藥,以至於美國90%的處方都是仿製藥?
FDA是美奸叛國賊嗎?不是。推廣仿製藥的原因就是兩個字 – 缺錢。中國醫保也缺錢,美國醫保也缺錢。
FDA官網稱,仿製藥從2009-2019年,仿製藥為美國醫療系統節省了2.2萬億美元。最近的Luigi槍殺CEO以及小紅書對賬,我們看到美國人對美國醫療體系意見很大,花錢多,負擔重,效果差。如果沒有仿製藥,每年額外再多花2千億美元,估計意見更大了。
美國目前的問題不是老百姓覺得仿製藥效果不好,而是仿製藥供應不上,藥品短缺。

中國醫保局宣佈的數字,2018年到現在,仿製藥只省了4400億。和FDA公佈的資料差遠了。中國處方藥中仿製藥的比例,也遠低於美國的90%,也低於日本德國這些發達國家。
全世界最認原研藥的,可能就是中國人吧。
2
醫生和患者認可原研藥,認為原研藥效果好,很正常。
舉個例子,幾千元的海藍之謎和幾十元的大寶,從化學物質的含量上,應該區別不大。說不定做個一致性實驗也能透過。但是,如果你問女同胞,海藍之謎和大寶哪個效果好,一百個人中有一百個會說海藍之謎效果好。
如果我給我老婆提個建議,反正有效的化學物質都一樣,以後不用海藍之謎改用大寶,估計我馬上就被痛揍一頓,轟出家門了。
但醫保局肯定不這麼想,一共就這麼多錢,他們要考慮的是普惠醫療,要讓人人都能用上大寶,而不是把有限的錢花在給少數人買海藍之謎上。這樣一來,瞧不上大寶,想用海藍之謎的人,肯定就不幹了,牢騷滿腹,怨氣沖天。
這個問題無解。讓大家多交醫保,醫保有足夠的錢給每個人都能買海藍之謎,也沒人願意。
有人說把中藥都踢出醫保。我不是特別信中藥,這一點我沒啥意見。但中國這麼多人,我覺得大部分人是信中藥的。我爸我媽我老婆一定程度上都信中藥,經常叫我去找個老中醫調養一下身體。把中藥踢出醫保,反對意見估計更大。
咋辦呢?沒辦法。醫保就這麼點錢,每年支出不到3萬億,醫藥集採每年1萬多億。每年集採的總金額,連FDA每年省的錢都不到。美國不算商業保險,光Medicare和Medicaid兩個政府背景的醫保每年就支出1.8萬億美元。
財大氣粗的美國醫療體系,都得靠仿製藥降低成本,窮哈哈的中國醫保,有啥辦法?
3
為啥中國的醫生和中國的社會上層對集採仿製藥有這麼大的意見呢?
因為中國的醫療體制,本來就很擰巴。
市場經濟中的正常商品,本來就是存在從高到低的價格體系。同一類商品,功能差不多,價格可以千差萬別。前面舉了化妝品的例子,功能差不多的化妝品,價格可以差一百倍。
其他東西差別更大。一個功能類似的包,幾十萬、幾萬、幾千、幾百、幾十元,可以同時存在。功能差不多,價格差一萬倍。不同人根據自己需求和錢包自由選擇。
不同商品,這種自由選擇的尺度是協調一致的。拎著愛馬仕雪房子的女士,正常情況是不會去擠地鐵的。
但醫療體系就不一樣。醫療,包括醫生也包括藥物。有醫生沒藥物不行,有藥物沒醫生也不行。
醫生這一行,特別是外科醫生,是手藝活,手藝好壞是客觀事實,沒法忽悠。博爾特就是跑得快,庫裡三分就是投得準。頂尖醫生,手術就是做得好,別人治不了的病他能治,醫生的好壞也是有客觀標準的。
中國最好的醫生,是在公立醫院,比如協和,比如瑞金。但集採限制醫保局要求必須採購仿製藥的,也是公立醫院。協和這樣最好的醫院,也不能豁免。瑞金的鄭主任,技術精湛聲名遠揚,也必須遵守醫保局的帶量集採要求,不能隨意開藥用器械。
為啥知名醫生這麼氣,對集採意見這麼大?這好比明明我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鋼琴家,卻只允許我使用幾千一萬塊的鋼琴彈奏。老實說一萬塊的鋼琴和幾百萬的鋼琴功能上也沒多大區別,但我已經是世界頂級的鋼琴家,卻不允許我用高階鋼琴,這難道不是對我的侮辱?
其實醫生對集採器械的意見更大,藥反正也是患者吃,器械是我自己要用,明明有更好的不讓我用,是可忍孰不可忍?
逼著名醫用集採的器械和集採的藥,好比逼著拎愛馬仕穿香奈兒的女同胞去用大寶,擠地鐵,不氣炸了才怪。
資本主義社會正常的規則,應該是普通的醫生+集採的仿製藥+低廉的價格;優秀的醫生+最好的原研藥+昂貴的價格。這樣就很協調,各安天命。
但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搞普惠醫療。普通的老百姓,也能有辦法找到優秀的醫生給看病。能低價找到優秀的醫生,公立醫院卻拿不到最好的藥,這樣就出現了錯配和擰巴。醫生不滿意,患者也不滿意。
資本主義社會中,比別人好10%,並不代表貴10%,可能貴10倍100倍。博爾特短跑的速度,可能比一般運動員就快10%,但獲得的回報是成百上千倍。醫生這個行業,確實存在某類高難度手術,全國只有幾個人能做的現象。如果完全市場經濟,這樣的頂尖醫生也應該是天價。
之前也討論過這個問題,中國的醫療體系現在就是很擰巴。把最好的醫生摁在公立醫院,以前日子還好過,現在掙錢少多了,器械藥物還沒法用最好的。持續下去,優秀公立醫院的醫生流失到私立醫院,是一個趨勢。如果好醫生都去了私立醫院體系,普通中國人就真的沒機會獲得頂尖醫生的服務了。
怎麼解,很難。也許,公立醫院搞雙軌制反而是一個最好的結果。優秀醫生還能留在公立醫院,必須完成一定量的給普通老百姓看病的指標,用集採藥物和耗材,做普惠醫療。然後透過自費的國際部和多點執業來增加醫生收入。國際部和私立體系,自然可以用最貴的藥,最貴的耗材。
搞普惠醫療,只能用集採和仿製藥降成本,美國這樣,日本也這樣。其實,今天中國的集採不僅僅集採藥,也集採醫生,壓低醫生的成本。
仿製藥是趨勢,集採也是趨勢,比我們有錢的西方國家,都不遺餘力的推廣仿製藥,全球醫療保障體系現在都靠仿製藥撐著。從美國日本歐洲的經驗看,推廣仿製藥取代原研藥的大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希望用最好的藥物和器材的有錢人,就自己出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