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我去看了一個脫口秀演員的演出。
聽的過程中,演員幽默的表達讓我時不時發出爆笑,也因為聽到那些她用曾經的苦痛編織起的故事,讓我默默留下了好多眼淚。
在演出結束後,身為一個超級大 i 人的我,第一次產生了這麼大膽的想法,想要和她當面聊聊天,表達我對她的喜歡。在等她的時候,我做了好久的心理建設,反覆在腦子裡排練一會要說什麼。
她很快就從出口出來了,交流也比我想象中順利和自然得多。聊天的最後,我幾乎鼓起了所有的勇氣,問她能不能和你擁抱一下。我本以為她不會答應,但她毫不猶豫地雙開雙臂擁抱了我。
這件事我暗暗記了很久,除了感動於這個擁抱,更重要的是我為數不多的一次勇敢換來了如此寶貴和溫暖的連線,而一切僅僅只是需要主動「多問一嘴」而已。
想必很多人都有過不敢開口去問的時刻,比如——
-
聽了一個很感興趣的講座,想舉手提問但害怕露怯;
-
接手了新的工作任務,想請教一下同事但擔心給對方添麻煩;
-
在社交場合裡遇到一個很聊得來的人,想加對方微信但又怕對方拒絕。
我們太習慣於用各種理由給這些念頭按下暫停健,於是可能的驚喜、機會和資源在這個過程中也悄悄溜走了。但其實很多事情,只差我們鼓起勇氣、多問一嘴啊。

不敢張嘴多問
其實是內心的過度預演
回想那些生活裡不敢開口的瞬間,我們常常在理智上知道「說出來也就是一兩句話而已」,卻總是難以啟齒,腦海裡不自覺地上演著一齣出小劇場,反覆預演可能發生的尷尬局面。
這種遲疑的背後,常常藏著以下3種憂慮——
-
情緒層面的擔憂:怕氣氛變得尷尬,或者自己的主動讓對方為難;
-
社交層面的退縮:怕被誤解成沒分寸、給人添麻煩;
-
認知層面的否定:預設對方不會答應,覺得反正問了也沒用,還不如不問省事。
這些判斷看似是我們在理性評估之後做出的自我保護行為,但實際上它們很多時候都並不準確。
喜歡差距(Liking Gap)理論指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多數人會傾向於低估自己的受歡迎程度[1]。
我們還常常會低估別人對我們的好意。
一項研究做了超過14000名參與者的大型實驗,實驗人員需要向陌生人提出各類請求,比如藉手機、填問卷、幫忙拍照等等。
實驗結果顯示,參與者往往會低估他人答應自己請求的可能性,平均低估的幅度高達48%[2]。

換句話說,我們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普遍存在認知偏差,而且認知偏差偏向於保守甚至負面,這背後指向著我們對被拒絕的本能上的恐懼。
在心理學上,拒絕敏感性(Rejection Sensitivity)是一種人格傾向,拒絕敏感性高的人會對潛在的社交拒絕非常敏感,容易將模糊或中性的社交反饋誤解為負面評價。
這種過度解讀會讓人逐漸形成一種自我設限的社交模式中:擔心被拒絕 → 不敢表達 → 社交機會減少 → 實現「我果然會被拒絕」的自證預言。
長此以往,即便沒有實際的拒絕行為發生,拒絕敏感度高的人也會提前設想出最糟糕的情境,進而陷入焦慮和自我懷疑,更難以開口表達和求助。
在東亞文化中,這種對被拒絕的恐懼更為普遍。這是因為,東西方文化中構建自我的路徑並不相同。
西方社會強調獨立自我(independent self),人們更習慣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表達意願,比如「我很棒」「這讓我不舒服」。
東亞社會則更加強調互依自我(interdependent self),我們傾向於更習慣透過和他人的關係來定義自己,比如「不要給人添麻煩」「人不要太出頭,別人會怎麼看你」[3]。

圖片來源:《苦盡柑來遇見你》
除此以外,男性會更多體驗到被拒絕的恐懼。
女性更願意和他人分享問題,能夠清晰認識到自身對於幫助的需求,對於尋求幫助帶來的羞恥感容忍度也更高[4]。
男性由於社會期待和刻板的性別角色塑造,更難以向外界吐露和分享內心的困擾。有研究便發現,比起女性,男性更不可能就抑鬱症、藥物濫用、身體殘疾和壓力性生活事件等各種問題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5]。
在以上種種因素的作用之下,明明只是主動張嘴多問一句的事情,卻常常被我們附加了太多想象上的困難,成為一道很難跨越的心理門檻。

多問一嘴
就像打開了世界的隱藏副本
有句民間諺語說的是,「張嘴三分利,不給也夠本」,原意指做生意的人應該熱情地招攬顧客,賣出去可以賺錢,賣不出去有貨在。
這句話的確闡釋出了多問一嘴的生活智慧,就像在玩遊戲的過程中解鎖了一個隱藏任務,完成了就會掉落新的寶器,失敗了也無妨,因為對主線任務不構成任何的影響,怎麼算都不吃虧。
● 可以爭取新的資源和機會
資訊不對稱是當下普遍的現象,多問一嘴就是在主動打破資訊差,讓人收穫一些意料之外的驚喜。
可能是得到真正有效的資訊:去一個新的城市旅行,社交媒體上所謂的寶藏餐廳讓人頻頻踩雷,那就回歸最原始的旅行方式,直接問問當地人的推薦。
可能是獲得隱形的福利:去餐廳吃完飯結賬的時候,順便問問有沒有什麼活動,可能就能拿到選單上沒有的折扣;酒店辦理入住時,可以詢問是否可以升級房型,很多酒店都有寫好評可以免費升級的舉措。
也可能是維護應有的權益:買到了品相不好的東西或者對購物體驗不佳,主動去反饋問題和爭取賠償,不要讓自己吃啞巴虧。

圖片來源:《我的一百種恐懼》
心理學家 Arthur Aron 曾經就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設計了36個問題,從淺入深地讓兩位陌生人互相提問、回答。問題從「你理想的一天是什麼樣的」到「你最糟糕的記憶是什麼」,逐步建立起心理上的連結感。
實驗結果非常驚人,很多參與者表示,僅僅是在短短45分鐘的對話中,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親密感,甚至有人後來和對方談起了戀愛[6]。
對這一點,作者本人也很有體會。最近在看線下演出的時候,和鄰座隨意聊了幾句後,驚奇發現我們在之前同場過很多次,有著極其相似的文藝喜好,於是飛速地成為彼此可以約著去看演出的朋友。
而這個美好的際遇,就是以略帶害羞和生澀的交流為起點的。
● 降低對未知的恐懼,拓寬行動半徑
我們的恐懼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未知,本質上是源自大腦對不確定性的高度敏感。
不確定性厭惡(uncertainty aversion)是人的天性,相比於一個明確的壞結果,我們往往更害怕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態。
而多問一嘴就是最小成本地化解未知的方式之一。提問的過程就是把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的過程,把自己從模糊的情境重新拉回掌控之中。
並且這種主動行為還有助於增強我們的自我效能感。
當每一次的開口得到積極的回應時,都會增加我們對世界和自己的信心。久而久之,我們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自主行動的意願都會慢慢增強,行動半徑也隨之變大。

圖片來源:《喜劇之王單口季》
敘事身份理論認為,我們是誰往往不是由我們經歷了什麼決定的,而是我們如何講述這些經歷決定的[7]。
如果一個人總是回溯自己被忽略、被拒絕的經驗, ta 可能就會形成「我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的自我敘事。這個敘事不僅串聯了過去的經歷,也會影響未來的行動和選擇。
自我敘事是被我們編織起來的,當然也是可以重寫的。比如當 ta 再度面臨和從前相似的處境,這次試著主動開口,收穫了意料之外的善意的回應,這個瞬間就像是在舊的敘事裡撕開了一道小口子,原本給自己貼的負面標籤就會開始鬆動。
從這個角度看,多問一嘴就是最小規模的一次認知重評,當正向經驗逐漸積累起來的時候,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就會在不知不覺間發生積極的變化。

圖片來源:《律政俏佳人》

學會大膽多問並不難
試過一次就會愛上!
多問一嘴其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技巧,也不需要等待一個剛剛好的完美時機。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在頭腦裡給自己預設各種各樣的困難,只需要直接、主動地去試一次。
-
遇到感興趣的人,那就先向對方傳遞出「我想和你交朋友」的社交訊號,主動說出自己對對方的欣賞。
-
很想要的 offer 那就努力爭取,積極表達自己對這份工作的渴望和意願。
-
接觸了一個不擅長的領域,坦然承認自己真的需要幫助,去請教向前輩、朋友和其他可能的關係。
不問,什麼都不會發生。而問了,就會有新的可能性。而正是在嘗試中,我們得以慢慢積累起開口的勇氣,開啟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圖片來源:《生活大爆炸》
當然,過程可能並不沒有那麼順遂,多問一嘴並不代表你一定會得到想要的答案,甚至可能會遭遇拒絕。
但不要害怕結果的好壞,因為就算被拒絕了,你也並不會有什麼實際意義上的損失。
更重要的是,你已經勇敢地邁出了那一步,不會再因為沒說出口的遺憾而暗自懊惱,這個過程本身,就已經讓你在成長和進步啦。
正如那句歌詞裡唱的,「我擁有的都是僥倖,我失去的都是人生」。不管好的壞的,何嘗不算是命運的饋贈。


今日互動
你是一個主動的人嗎?
主動給你帶來了什麼改變?

References:
[1]Boothby, E. J., Cooney, G., Sandstrom, G. M., & Clark, M. S. (2018). The liking gap in conversations: Do people like us more than we think?.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11), 1742-1756.
[2]Bohns, V. K. (2016). (Mis) Understanding our influence over others: A review of the underestimation-of-compliance effec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2), 119-123.
[3]Markus, H. R., & Kitayama, S. (2014).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In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life (pp. 264-293). Routledge.
[4]Galdas, P. M., Cheater, F., & Marshall, P. (2005). Men and health help‐seeking behaviour: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49(6), 616-623.
[5]Johnson, M. E. (1988). Influences of gender and sex role orientation on help-seeking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2(3), 237-241.
[6]Jones, D. (2015). The 36 questions that lead to love.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15/01/09/style/no-37-big-wedding-or-small.html
[7]McAdams, D. P. (2011). Narrative identity. In Handbook of ident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99-115). New York, NY: Springer New York.
本文關鍵詞:主動、拒絕敏感性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魚仔

天氣好極了,錢幾乎沒有。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大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