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諮詢不直接告訴你答案?

諮詢裡經常能遇到這樣的來訪:
▨ 「別的先不說,這個事兒你能不能幫我解決吧」
▨ 「我說了這麼多,你能幫我解決問題嗎?」
作為諮詢師的我,更多會澄清詢問:「你說的問題,具體是指哪個?」
這時來訪會說:
▨ 「為什麼我總是害怕和人交流?害怕人際關係?」
▨ 「為什麼說了這麼多,我還是焦慮?」
▨ 「怎麼能改變我總是逃避問題這個習慣?」
▨ 「道理我都懂,為什麼我做不到?」
這有點像是:你來告訴我,我怎麼才能擺脫焦慮/改變性格?如果我做不到,那是你沒用,不是我的錯,因為我找你就是為了解決問題的。
然後諮詢師可能會說:好的,我理解你感覺到失望和不滿;解決需要時間;需要我們一起尋找答案。
來訪此時內心 be like:你到底行不行?我不需要你的理解,找那麼多借口,我需要你解決問題。
看來,解決問題真的很重要。事實上,單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說,它能創造很大的價值。在職場上,能夠解決問題的職員的價值一定比無法解決問題職員更大。一件事情呈報給上司時,上司會喜歡能夠給出解決方案的下屬,而不是僅僅描述事實的下屬。
對於一個職場人來說,伴隨著解決問題的過程,收穫的成長也是最快的。那為什麼放在心理諮詢裡,就不一樣了呢?我們來仔細看看,在心理諮詢裡,解決問題究竟是什麼?
從個人角度看
▨ 解決問題= 效率;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兒
▨ 解決問題= 解決焦慮/恐懼/挫敗= 解決情緒
從關係角度看
▨ 解決問題= 價值,能解決問題代表能創造價值,不能解決問題代表無用/沒有價值
▨ 解決問題= 信任,能解決問題代表值得信任,不能解決問題代表不值得信任。
在諮詢中,諮詢師和來訪者都希望問題可以被解決,無論是情緒上變得更可控,獲得內心平靜;還是收穫更好的生活,更適應人際關係;要麼是找到人生目標不再迷茫;最終放下幻想,面對真相,達成內在的整合與成長。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諮詢師和來訪者想要的方向是一致的。那是什麼出了問題?
01
需求背後的情緒
當來訪說,「我想讓我不再焦慮」,「我想讓我和人相處的時候更自然。」
TA 是在說:「我現在很痛苦」,「我焦慮的時候是不安的」,「我和人相處的時候是緊張的。」
當來訪說,「你能不能幫我解決問題。」
TA 是在表達,「你能否把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我不想呆在痛苦裡了。」
但是 TA 沒有用以「自我感受為主」的表達,取而代之是用以「你」開頭的表達,類似的有,「你能不能…」,「你行不行…」,「你要…做」,回想一下,這樣的語句在生活中還挺常見的。
這樣的語句背後往往有很多隱藏資訊,是一個人需求的隱藏表達方式。什麼樣的需求呢?
▨ 情緒被看見和澄清的需要:需要對方看到自己焦慮不安的情緒,並且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
▨ 有被安撫的需要:需要對方理解自己的焦慮/不安並且能夠安撫住,給到安慰和支援。
▨ 對理想客體的需要:需要一個幻想中的全能父母,在自己痛苦遇到問題時,伸出一隻手,讓自己免受痛苦;或者直接幫助自己解決掉這個困難。
▨ 有對錶達幻想破滅的憤怒的需要:當發現諮詢師無法理想化般的解決問題時,需要將被挫敗的憤怒表達出來。「是你不行,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藉此來快速撫平內心的痛苦,獲得短暫的解脫。
現在,再回到「能不能解決問題」這個表達上,還有一層經濟交換的含義。比如我要去修車,給修腳踏車的大爺錢,大爺給我把腳踏車修好。大爺出售自己的修車技能,我花錢購買這個技能。
現在,我心理感覺焦慮、抑鬱,我花錢買你諮詢師的諮詢技能,給我把焦慮「修好」,就是商品社會等價交換的原則。
大爺的修車技能指的是把一輛腳踏車/電動車/摩托車的機械裝置出現的零部件故障修理恢復的技能;諮詢師的技能,指的是解決痛苦/情緒/關係問題的技能。所以,來到心理諮詢的人,有一部分是抱有這樣的期待的,怎麼我花了錢,你就不能提供相應的服務呢?
同樣都是技能,有什麼差別嗎?當然有,差別在技能針對的物件上。大爺的技能是針對一件物體/工具,諮詢師的技能是針對一個人和 TA 背後的情緒/性格/認知/行為方式。用一個更通俗的比喻來說,就好比去醫院是治感冒還是做心臟搭橋手術,複雜程度不同,執行方式自然也是不同。
那這就要說到,心理諮詢的執行方式是怎樣的?心理諮詢的最終目標,是幫助一個人更好地適應生活,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離開諮詢。
具體一點的短期目標:比如來訪透過諮詢能夠發展和維繫靈活健康的人際關係;能夠在親密關係中收穫幸福感;焦慮/抑鬱症狀有所緩解,能夠在適度的焦慮/抑鬱狀態下維持正常的功能並積極建立個人支援系統。
長期目標可以是實現自我價值,找到自身創造性。不僅僅是諮詢中的目標,還包括諮詢結束後。
換言之,諮詢師透過諮詢技術,也在做著負責預後的處理,即:當來訪脫離諮詢之後,症狀不會反覆且有穩定的自我功能和社會功能,並且生活幸福感有所提高。
比起授人以魚,動力學取向的諮詢師做的事是授人以漁。
什麼是授人以漁?舉個例子:假設 A 離開諮詢之後,在一次生活危機中感到焦慮難安,與此同時,TA 的腦子裡還有一個聲音是「想想你焦慮的原因是什麼?」,「焦慮的感受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如果在諮詢裡,我的諮詢師會和我說…」,想到這裡,A 的焦慮不安慢慢被平復,開始積極想辦法應對。
這說明諮詢師作為一個客體被來訪內化到心裡,與此同時被內化的還有對困難情境和負面情緒的認知方式與態度,從而讓來訪能夠在脫離諮詢之後依舊維持健康彈性的心理功能,並發展出獨立應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02
諮詢關係中的期待與回應
最後回到「解決問題」上,作為諮詢師,當面對產生這樣質疑的來訪者時,要如何回應呢?
當來訪開始發起「你能不能幫我解決問題」這樣的對話的時候,不同諮詢階段,表達的含義是不同的,應對起來也是不同的。
「我能理解你對我感到不滿/你感到有點失望」類似共情的語句,在諮詢關係穩定建立之後使用,來訪會有被理解的感覺。但是在諮詢關係還未建立,或者建立過程中或許會收效甚微。
在嘗試理解之後,發現來訪反饋並不佳,且仍然重複詢問同一個問題的時候,從側面說明共情對 TA 並不起作用。如果來訪者未進入到分析中,還處在考量試探的階段,拉近關係的共情式回應或起到反作用。
此時不靠近,不退縮,站立不動或許是可以嘗試的諮詢態度,具體一點的比如說:「我看到你現在是不安的」;或者問一問來訪:「如果是你,你要怎麼解決?」,或詢問此時此地,「你覺得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情是什麼?」 或者回顧一下雙方在諮詢裡設立的諮詢目標,以及需要多久可以達成目標。
也可討論來訪對關係的期待:「我感覺到你對我是有期待的,你能具體說說期待我做什麼?」
這時如果來訪具體說期待諮詢師給建議,那就順勢問問給出哪個方面的建議,同時介紹諮詢師工作的方式是怎樣的,以此來考察來訪是否具備一定的心理學頭腦。
假設來訪是不具備的情況下,TA 能否接受諮詢師的工作方式,嘗試接納新的體驗和知識。
如果最終嘗試後發現來訪難以接受諮詢師的工作方式,那就需要考慮是否要將來訪轉介,介紹適合來訪理念的諮詢流派/諮詢師,這便是另一個諮詢流程,諮詢的評估和轉介了。
如果這樣的對話是發生在諮詢已經進行一段時間之後,彼此諮詢關係已經建立。那這時這樣的詢問代表了來訪內心的某種習慣性的幻想,或者也反映出諮訪雙方的動力。
或許來訪內心深處期待一個「理想客體」能夠將自己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來訪感覺到自己是無能的,無力的。這時,諮詢師可以先共情來訪的感受,再嘗試指出來訪內心舊有模式,比如說:「你現在感覺困惑,感覺到自己面對問題是無能為力的,而我(指諮詢師)是更有能力的。」
處於還未進入到分析狀態的來訪可能會說:「對啊,因為你是專業的諮詢師,肯定更有能力。」
這時,諮詢師就可以告訴來訪者,「或許我在心理諮詢上知道的比你多一些,但在你的生活裡,你知道的反而比我多。」
而如果來訪回應:「是的,我感覺自己是無能,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感覺」,諮詢師就可以嘗試根據對來訪的理解,指出來訪內心對關係的舊有模式。
通常,在生活中和他人關係中的困難會帶到諮詢中來,反之同理,在和諮詢師的關係中出現的情況,也會是來訪在生活中遇到的。
這也恰恰成為諮詢工作的契機,為進一步的工作,乃至修通做準備。
關於諮詢師
————————
我們有一句老話:溫故而知新。這包含兩個解釋。其一,複習已學過的知識,會有新的體會和理解。其二,透過回憶過去,吸取歷史經驗,給認識現在提供參考。心理諮詢很巧妙的包含了這兩個意思卻又不僅僅如此。
至於心理諮詢究竟是怎樣的?你可以帶著這個疑問來到諮詢裡,希望可以在和我的工作中,有所收穫,有所成長。
如果你願意和我聊聊,請來預約我的諮詢
點選名片查詢關於諮詢師內容👇🏻
作者:諮詢師穆金圻
編輯:四月
責編:鳥人
圖片來源:《心靈捕手》

如果你當前面對一些心理困擾但不知如何解決,或者壓抑的情緒找不到發洩的出口,我們的「首次諮詢」(心理評估)服務 可以幫助你。
「首次諮詢」(心理評估)利用國際標準的心理測評量表系統和 50 分鐘的 1v1 線上深度訪談,幫助你明確定位情緒感受與需要關注的議題。
 點選下方圖片瞭解詳情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