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腳下,路也在鼻子下

期中考試結束了,幾家歡喜幾家愁。娃娃們9月剛來北大讀書,此前一路高歌猛進,花團錦簇,第一個期中考試對有些同學來說,無異於當頭棒喝。這北國初冬的一瓢冷水,味道清冽冰爽,有些人可能長這麼大,從來沒這麼涼過。
我便約些學生來聊聊天,聽聽近況和進展,瞭解情況。
今天談的學生有點“彷徨”,不知道出路在哪裡。
出路在哪裡,這問題聽起來很大很嚇人。
我跟他說,我剛剛交接了一份工作,對接手的同事講了一些具體事務,但細節太多,講不全面。同事幽默地說,沒關係,以後經常問,“老話說,鼻子下面就是嘴,不會走、得會問,是吧?”
他這是個非常積極的態度,“不會走、得會問”,相信他一定能幹好。
做事如此,求學也如此。9月北大新生開學典禮,教師代表化學學院裴堅教授講,“什麼是學問?就是邊學邊問。”
“問”,是“學”的好途徑、好方法。問,就能問出路來。
“路能問出來的?路是走出來的啊!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歌裡也唱到,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您怎麼說路是問出來的呢?”
這兩句話都對,路是問出來的,也是走出來的,歸根結底是走出來的。
問路和走路,“路”的內涵不同。
地上本沒有路,那是開創性的路,是走出來的;走出來的路,創造的是直接經驗。世間已經有很多路,尋道問路,學到的是間接經驗。間接經驗,歸根到底也是前人和他人的無數的直接經驗積累而成的。所以,問出來的路,本質上也是前人和他人走出來的路。
那麼,彷徨無路可走時,我們在是僅僅自己闖和試,還是該問問呢?這取決於我們是在開創前人未曾走過的路,還是走在別人已經走過的路上。
顯然,對於本科學生的基礎課來說,我們主要是在學習既有的知識。我們遇到的困難、解不開的數學題,前人已經有無數的碰撞和破解,都是走熟的路,間接經驗足以給予指引和啟發。另外,張口問,本身也是行動:張開的嘴,也就是邁出的步。
“我問了啊,但是他們的回答,我聽不懂。他們讓我想象一下那個函式的樣子,我想象不出來。”
決定去問,已經邁開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怎麼問,方式方法很重要,要確定問的物件、問的內容。
問的物件,可以是講課老師、助教,可以是學長,也可以是同學,還可以是不同的教材和參考書、習題書。要問適合的物件,也可以跟自己的實際情況相符合的物件,而不是奔著某位學霸學神問。也許某位學長學得太好了、段位太高了,也許某同學是奧賽金牌,他們的回答跟我們的思維不在一個層級上,聽不懂。那就不僅要問他們,還要問跟自己差不多的,所謂好一點的,或者所謂差一點的,只要能夠幫助自己搞明白的人,都可以問。
問的內容也重要。提出好問題很難,不經過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反覆推敲,是找不到癥結的,也就提不出好問題,難以得到好答案。問觀察的出發點,問運用的思維方法,問具體的解題步驟,問使用的分析工具,等等,根據自己的需要,設計出合適的問題。
一方面,孩子和學生,要敢於開口,敢於問。另一方面,家長和老師,要允許問,歡迎問。一個要敢於開口,一個不能讓人閉嘴。
從家長和老師的角度來說,孩子和學生能夠“問”,是寶貴的表徵。孩子和學生的一“問”,從正面看,可能是他實現突破和成長的關鍵節點;從負面看,可能是他鼓足勇氣自我挽救的奮力一搏。如果打壓了這一“問”,也許撲滅了孩子心中求知的火種,打翻了向上階梯的支撐節點,也許對努力爬上懸崖、拼命爬出深淵的孩子,踹出了致命的一腳。
談話的其他內容,有時間再一點一點寫出來,先記到這裡。
【今日打卡】
“三一學園”,每天打卡“三個一”:讀書一小時,運動一小時,完成一項小產出。文末留言,一起打卡,做到三一。加油,要開心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