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逼自己情緒穩定了,“不穩定”或許更容易幸福

以下文章來源:壹心理,13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
“人必須要顯得自己很快樂嗎?”
一個朋友半夜發微信問我這個問題,說她被老公氣到說不出話。
原來,她白天在公司被領導打擊得一無是處,受了很多委屈。
晚上回到家跟老公吐槽,老公聽完卻說:
“可能你領導沒那個意思呢,你啊就是容易想太多,太負能量了。”
“不要不開心了,帶你去吃頓燒烤就好啦,一頓不行就2頓!”
看似是在安慰,但朋友聽著卻很不是滋味,好像自己不該不開心,要馬上開心起來才是正確的。
和朋友聊完,我還挺感慨的。
因為我發現在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會有這種下意識的想法:
我們似乎很難接受自己和身邊的人“不快樂”。
每當“不快樂”的情緒出現時,我們第一反應會認為這是有問題的、不正常的,然後會想方設法消滅它,努力讓自己或者身邊的人開心起來。甚至有些時候,我們還會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感到羞恥。
能快樂當然是好事,但不代表你一定要快樂。每一種情緒的出現都有它的緣由,也有它的合理性。
今天,我們想和大家聊聊:情緒自由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能和自己的情緒和解,自由地表達情緒。
當追求快樂變成一種絕對正確,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什麼影響呢?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王芳在《我們何以不同》書中提到一個詞,叫“快樂的暴政”。
她認為,“追求幸福當然沒問題,但是我們對於幸福的理解和定義卻可能是侷限的。比如把幸福簡單等同於快樂,也就是積極情緒,既然快樂是目標,那快樂的反面就會被厭棄。”
這就會導致,大家不願也不太敢表達消極、脆弱,怕帶給別人負擔,也怕破壞自己的好形象。
“如果我們把快樂作為生活狀態的標準,就意味著一旦偏離標準,可能付出社會性代價,比如不被別人喜歡,引發焦慮和壓力。”
這種思維方式,會對正在經歷困難的人造成雙重打擊:
“一方面本來就在體驗痛苦,而這種痛苦是不被接受的,當事人可能因此拒絕它或將它壓抑起來;另一方面,還要在承受痛苦之餘,再因為自己居然沒能看到逆境中積極的那一面,或者在困難下保持樂觀,而感到沮喪、內疚、自責甚至羞恥。”
於是,我們總是在痛苦的時候,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開心。
在想哭的時候,告訴自己不能哭,要笑對一切。
在生氣的時候,告訴自己要理性,要情緒穩定。
……
想起CoCo李玟,我依然覺得很心痛。
她是大家眼裡的陽光女神,總是笑著面對所有人。
直到她離開,人們才知道她每天的笑臉之下,藏著那麼深的痛苦。
才知道她像個戰士一樣,一直在與抑鬱症做鬥爭。
從不喊累,不喊痛,“只要大家開心,多痛都值得”
我還想起了電視劇《我在他鄉挺好的》裡的胡晶晶。
一個周圍人眼裡的“開心果”,臉上永遠掛著笑容,卻在生日當天突然結束了一生。
在她去世後,朋友們開始尋找她自殺的原因,才知道這個表面上從來沒有煩惱的女孩,生活早已千瘡百孔。
和男友分手,突然被領導辭退,被貸款公司催債……
而這一切,她從未與身邊的親友說起,而是獨自承受。
生日那天,哪怕她情緒崩潰到極點,依然強撐笑容拍影片給閨蜜們看,不想影響大家的心情。
最終,她還是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
如果在那之前,她能允許自己不快樂,允許自己向朋友們表現自己抑鬱、脆弱、崩潰的一面,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呢?
所以說,要求自己一定要快樂,恰恰是對自己最殘忍的暴力。
正如王芳教授所言:
“在‘快樂的暴政’之下,人不能悲傷、不能憤怒、不能痛苦,但痛苦又不會消失,人只好透過把消極情緒病理化,來獲得表達消極情緒的合法性。”
大多數人焦慮、抑鬱的痛苦根源,往往不在於壞情緒本身,而是對壞情緒的「羞恥感」。
而打破羞恥感的第一步,是正確認識負面情緒。
為什麼我們會把負面情緒視為洪水猛獸呢?
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環境對負面情緒的認知太狹隘了,以至於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大多是把情緒一分為二:
正面情緒是好的,要努力成為一個樂觀積極的人;
負面情緒是壞的,絕對不能成為一個消極悲觀、有任何負能量的人。
生活中,或許你也聽過這樣的話:
“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真沒用!”
“我數三聲,再哭就不要你了!”
“我辛辛苦苦供你吃供你穿,你還有什麼好委屈抑鬱的?”
……
這些從小經歷的對情緒認知的馴化,都會導致我們對負面情緒產生羞恥感。讓我們在產生悲傷、痛苦、憤怒等情緒時,無法開口表達真實的自己。
但正如王芳教授說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情緒沒有好壞,所謂的正面或負面,只代表‘情感效價’,不等同於價值和道德的高下。各種情緒都具有重要的進化意義,一個人的情緒體驗應該具有多樣性,這才是正常和自然的。情緒還有著重要的訊號功能,它提供我們內在和外在的種種資訊。當一個情緒出現,它一定是想告訴我們些什麼。
我想和你分享一部很喜歡的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
電影的主角是小女孩萊莉,她的生活被大腦的5種情緒掌控:快樂、悲傷、厭惡、恐懼、憤怒。
一開始,萊利的生活都是被快樂(joy)主導的,因為萊莉的父母希望,她可以永遠做個快樂的小女孩。
然而,隨著萊莉一家搬到新城市,萊莉離開了熟悉的住所、學校和小夥伴,逐漸陷入悲傷(sadness)情緒,想要逃離一切。
此時,快樂卻還千方百計要萊莉保持快樂,一直忽視和打壓悲傷,結果越來越糟糕。
最終,在極度的壓抑下,萊莉的悲傷、痛苦、憤怒、恐懼等情緒,全都爆發了出來。
大家這才知道,原來負面情緒背後也有很多積極意義。比如:
1、悲傷(Sadness),是在告訴你,你需要被理解
悲傷是萊莉大腦中最不受歡迎的情緒,不僅會讓萊莉情緒低落、哭泣,還會把悲傷的情緒傳染給別人,所以悲傷總是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抱歉。
直到有一次,萊莉的好朋友因為一些事情難過到哭的時候,無論快樂怎麼鼓勵ta“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或者用玩遊戲的方式轉移ta的注意力,ta都無法振作起來。
而當悲傷坐在ta身邊,拍拍ta說:“我明白你的感受。”
那一瞬間,萊莉的朋友終於感到被接納和理解,大聲哭了出來。
是的,當我們悲傷的時候,並不想聽什麼大道理,也很難儘快走出悲傷,而是需要一些時間和內心對話,思考什麼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被看見、被接納、被理解、被愛。
2、憤怒(Anger),是在保護你
憤怒脾氣不好,但它的暴脾氣,是為了不讓萊莉受委屈,它總是積極地為萊莉爭取公平待遇。
很多人都覺得憤怒是不好的,但心理學研究恰恰證明,憤怒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機制
善於釋放憤怒的人,往往更強大、更有吸引力、更成功。
想想看,什麼情況下我們最容易感到憤怒?
邊界被侵犯、權益被剝奪的時候。
如果你不表達憤怒,而是不斷妥協、順從、退讓,你就無法保護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認為:“你要理解你的憤怒,最終才能觸及它的核心。如果你確切地知道什麼讓你生氣、你在和誰生氣,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場與事情的重點,以及該如何在情感上加以處理。
3、恐懼(Fear),是在讓你警惕潛在的威脅
恐懼的主要任務是保障萊莉的安全,它總是留意外界環境的變化,評估萊莉身邊可能潛在的威脅。
生活中也是如此,恐懼就像一個危險訊號燈,在你可能遭遇傷害、遇到危險的時候提醒你:要小心!
比如你在一個飽受PUA的職場環境裡,你的身體已經覺察出不舒服——每天上班如上墳,甚至出現頭暈、手抖、拉肚子等軀體化反應。
這些對上班的恐懼情緒,都在告訴你:趕緊跑!
所以說,每一種情緒,都有它的價值所在。當你一味追求快樂的積極情緒,而否認了其他情緒的複雜性和合理性,也就無法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負面情緒是很難避免的,除了不能強迫自己快樂之外,你還可以試著將這些負面情緒,轉換成成內心的能量:
1、接納所有情緒的發生,允許自己做一個真實的人
《真希望我的父母讀過這本書》中,精神分析學家亞當·菲利普斯說道:“苛求快樂反而會破壞生活,生活中必然有苦有樂,如果我們試圖消除痛苦,以快樂來掩蓋痛苦或麻痺痛苦,或以轉移注意力來忘卻痛苦,我們就無法學會接納及調整它。”
所以,當你感受到自己有負面情緒時,不要試圖逃避它,而是允許這些情緒存在,然後去感受這些情緒:如何影響你的?它在向你表達什麼?是不是要停下來關心自己?
要記得,負面情緒不是你的敵人,而是你進一步和自己內心對話、瞭解自己的機會
如此,你才能成為一個真實而有生命力的人。
2、學會合理表達情緒
弗洛伊德說過:“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掩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陋的方式爆發出來。”
怎麼更好地表達情緒呢?
a.直接表達
快樂的時候,就盡情大笑吧,你笑起來的樣子真的很好看。
難過的時候,哭也沒關係的,成年人也有哭的權利。
憤怒的時候,發脾氣也可以的,你有能力保護自己。
無論如何,真實的你,本就值得被愛,不需要偽裝。
b.學會宣洩情緒
你可以去做讓你感到放鬆、解壓的事情,直接宣洩情緒。
比如高歌一曲。心理學上有個“音樂療法”,主要是透過聽不同的樂曲把人們從不同的病理情緒中解脫出來,這可以排除我們的緊張、焦慮等情緒。
或者去運動,跑步、騎車、打拳、跳操等等。紐約大學神經系統科學家溫迪·蘇祖基在TED演講中提到:運動能帶來更好的心情、更充沛的能量、更佳的記憶、更強的專注力。
因為人在運動的時候,身體會分泌出多種物質,血清素能緩解你的疲憊,內啡肽和多巴胺都能調節你的情緒、讓你感到快樂。
c.寫情緒日記
寫日記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就像一個安全的情緒容器,讓你可以不加評判地、如實地面對自己。
怎麼寫呢?分享蔡康永寫情緒日記的方法:
必須記好時間、地點、人物;
要及時記錄下來,隔的時間越久,記憶越模糊,有時記憶會被扭曲,有時會被誇大;
具體發生了什麼事?你感受到了什麼樣的情緒?
注意,記錄感受的時候,一定要清晰而具體,並且思考自己情緒背後的原因和心理需求。比如:
被領導罵了,我很難過,一走出辦公樓就不停地哭,我只是希望能被平等地尊重和對待而已;
和老公吵架了,我覺得他最近不夠重視我,我好委屈,我希望他能多陪陪我……
記住,千萬不要羞於寫出自己的需求,如果你連在自己的日記裡都無法誠實面對自己,在生活中就更難做自己了。
3、找到負面情緒背後的能量開關,讓負面情緒“轉正”
正如前文說的,每種情緒都有它的價值所在,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透過自我覺察,開啟情緒背後的能量開關,讓負面情緒變成我們的能量。比如:
焦慮是在提醒你,要做好充分準備去面對未知的挑戰。
抑鬱是身體在告訴你,你已經累到極點了,需要停下來好好休息,好好愛自己。
悲傷是在對你說,你需要時間來安撫自己,或需要找個人聊聊,不必獨自死扛。
總之,不要忽視你的情緒。
每一種情緒,都是引導你去尋找生命的出路。
回到開頭的問題:人必須要顯得自己快樂嗎?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可以追求快樂,但不能要求自己只能快樂。
生活並不容易,對自己寬容一點吧。
快樂的時候,坦然地享受快樂。
不快樂的時候,允許不快樂發生。
這才是真正的「情緒自由」。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3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
關注、點贊、轉發,為更多父母帶去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