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情緒營銷,消費者為什麼願意為此買單?

情緒營銷,是一場品牌與消費者心靈的“雙向奔赴”。品牌要始終站在消費者視角,洞察他們的情緒痛點,用真誠、用心的方式去回應。只有這樣,品牌才能真正走進消費者心裡,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一種精神寄託。
———— / BEGIN / ————
在電商平臺公佈的2024年度十大商品中,一盆名為“禁止蕉綠(焦慮)”的香蕉綠植因諧音梗走紅,成交額同比暴增百倍。這看似荒誕的現象背後,隱藏著當代消費市場的核心槓桿之一: 情緒價值。年輕人願意為“表達態度”和“治癒焦慮”買單。
品牌若能精準捕捉情緒共鳴點,便能撬動巨大的市場潛力。今天的文章將從底層邏輯到實戰案例,拆解情緒營銷。
圖片源於網路,僅供學習用

什麼是情緒營銷?

定義:情緒營銷(Emotional Marketing)是透過觸發消費者的情感反應(如快樂、懷舊、恐懼等),建立品牌與使用者之間的心理連線,從而影響購買決策和品牌忠誠度的營銷策略。其核心是“用情感替代說教,用共鳴取代推銷”。
核心特點:

1. 情感共鳴

情緒營銷還能夠建立起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情感紐帶,這種情感聯絡是品牌忠誠度的重要基礎。如可口可樂的“分享快樂”廣告,透過家庭團聚場景激發使用者的幸福感。
當消費者對品牌產生情感依賴時,他們更有可能在未來的購買中優先選擇該品牌,並且願意為其支付更高的價格。

2. 心理價值優先

消費者不僅為產品功能付費,更願為情感體驗買單。例如,盲盒透過“開盒驚喜”刺激多巴胺分泌,成為情緒消費的典型。

3. 社交屬性

情緒營銷內容天然具備傳播性。比如“禁止蕉綠”綠植透過諧音梗引發社交討論,形成裂變效應。
斯坦福大學實驗證明,當群體中有人表現出某種情緒時,周圍人會在 7 秒內產生相同情緒。透過製造話題引發社交裂變,讓品牌成為使用者表達態度的媒介。

情緒營銷的底層邏輯

1. 心理學基礎:快思維主導決策

人類大腦的決策主要由邊緣系統(負責情緒)驅動,而非前額葉皮層(負責邏輯分析)。情緒反應速度是理性思考的 3000倍(神經科學研究表明),這意味著情感會先於理性觸發行動。
而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指出,人的思維分為兩個系統:系統1的執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屬於快思維;系統2則需要費腦力,屬於慢思維,即理性思考。
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更多依賴系統1,即快思維,即感性、直覺的判斷。情緒營銷正是針對這一特點,透過視覺、故事、氛圍等感性元素,直接啟用快思維,降低理性思考的阻力。
本質上就是人性的懶惰:因為理性分析需要消耗大量腦力,而情感決策是一種“認知捷徑”,能快速簡化複雜選擇(如品牌偏好)。
比如,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可能會因為某款車的外觀設計讓他們感到興奮和自豪,而忽略了一些理性的因素,如車輛的油耗或保養成本。

2. 營銷學模型:外圍路徑說服

根據詳盡可能性模型(ELM),情緒營銷屬於“外圍路徑說服”,透過情感暗示(如色彩、音樂、故事)而非產品引數來說服使用者。例如,星巴克用“第三空間”概念營造歸屬感,而非強調咖啡品質。

3. 神經科學:多巴胺驅動行為

人類大腦的杏仁核負責處理情緒記憶,當接收到特定刺激(如懷舊音樂、感人故事)時,會觸發多巴胺分泌,形成強烈的情感印記。

情緒營銷6個型別

1. 快樂:正向情緒的極致放大

快樂情緒營銷透過傳遞快樂、愉悅的氛圍,感染消費者,讓他們在積極的情緒中對品牌產生好感。
例如,可口可樂的廣告常常以歡樂的場景、鮮豔的色彩和歡快的音樂來營造一種歡樂的氛圍,讓消費者感受到快樂的情緒,並將這種快樂與可口可樂品牌聯絡在一起。
從聖誕老人形象到“分享一瓶可樂”活動,可口可樂始終將品牌與“快樂”繫結,甚至透過瓶身定製名字增強互動性。
圖片來源:可口可樂,僅供學習用

2. 驚喜:不確定性的魔力

驚喜情緒營銷通過出人意料的元素或設計,激發消費者的驚喜感,從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並促使他們採取行動。
盲盒就是驚喜情緒營銷的典型代表,透過隱藏款的設計刺激消費者的多巴胺,激發他們的購買慾望。

3. 恐懼/憤怒:反向刺激行動

恐懼情緒營銷透過引發消費者的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促使他們採取行動來避免不良後果。
例如,一些健康產品或保險產品的廣告會強調不使用該產品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或經濟損失,從而激發消費者的恐懼情緒,促使他們購買產品以消除這種恐懼。
案例:老國貨“79元事件”營銷
李佳琦言論引發消費者對國貨價效比的憤怒,而鴻星爾克、蜂花等品牌借勢推出“79元套餐”,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將消費者對李佳琦言論的不滿情緒轉化為對國貨品牌的關注和購買行為,為這些品牌帶來了短期的流量和銷量增長。
圖片來源:蜂花,僅供學習用

4. 懷舊,情感療愈的力量

懷舊情緒營銷利用人們對過去美好時光的回憶和情感,喚起他們的懷舊情緒,從而引發對品牌的認同和喜愛。一些品牌會推出復古風格的產品或廣告,喚起消費者對過去的懷念之情,增強品牌的情感價值。
麥當勞在利用復古元素和童年記憶進行營銷方面有過不少嘗試。如在開心樂園餐 40 週年時,全球超過 90 個國家推出特別限量版開心樂園餐,讓 1988 年的漢堡神偷、奶昔大哥、大鳥姐姐等經典玩具迴歸,瞬間喚醒了 80、90 後的童年回憶。帶動銷量增長 27%。

5. 悲傷,情感的”避風港”

悲傷情緒在情緒營銷中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它能觸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把情緒轉化為行動。
它不是簡單的“讓人難過”,而是透過釋放、共鳴、敘事和轉化,建立起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紐帶。
人們在感到失落、孤獨或無助時,往往會尋找一個可以傾訴或釋放的渠道。而品牌如果能提供這樣的機會,就會成為消費者情感的“避風港”。
案例:UCC咖啡“負能量文案”
UCC與網紅合作推出“每天來點負能量”內容,鼓勵使用者宣洩壓力,反而獲得高共鳴傳播。比如:“如果你覺得自己一整天累的跟狗一樣,你真是誤會大了,狗都沒有你那麼累”。
圖片來源:UCC,僅供學習用

6. 同情

該情緒營銷透過講述感人的故事或展示弱勢群體的困境,喚起消費者的同情心,從而促使他們支援相關品牌或公益活動。
例如,一些公益廣告會展示貧困地區兒童的生活狀況,喚起觀眾的同情心,鼓勵他們捐款或參與志願活動。
案例:“今天是美好的一天,可是我卻看不見”
有一次,英國著名詩人拜倫在街上散步,看見一位盲人身前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我是一個盲人,請給我一些幫助!”
可是路人都好像沒看見一樣匆匆而過,很長時間過去了,盲人手中乞討用的破盆子裡還是沒有一毛錢。
這時,拜倫走上前去··· 在盲人的牌子上加了一句話:“今天是美好的一天,可是我卻看不見” 這句話一下子激起了人們的同情心,過路人紛紛伸出援助的手。

如何做好情緒營銷?

情緒營銷的本質是“攻心”——透過激發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將品牌從冰冷的交易關係昇華為精神認同的夥伴。一些品牌的成功案例證明,情緒營銷不僅能短期引爆銷量,更能沉澱為長期品牌資產。

1. 挖掘深層需求:從“功能滿足”到“情感共鳴”

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往往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基本功能需求,更是在尋找一種情感上的認同和歸屬感。品牌需要透過使用者調研、社交媒體輿情分析等手段,深入挖掘消費者未被滿足的情緒痛點。

2. 高刺激情緒設計:色彩、故事與場景

大腦 70% 的能量用於處理視覺和情感資訊。因此色彩、故事和場景是激發消費者情緒的有效手段。
色彩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的顏色能夠引發不同的情緒反應,如紅色激發衝動、熱情,藍色傳遞信任、冷靜。品牌可以巧妙運用色彩搭配,營造特定的情緒氛圍。
故事化內容則能夠賦予產品更深層次的意義,引發消費者的情感共鳴。例如,耐克的“夢想”系列廣告,透過講述運動員追求夢想、克服困難的故事,激發消費者對夢想的渴望和堅持。

3. 個性化互動:從“廣撒網”到“精準共情”

消費者更傾向於接受個性化的服務和互動。品牌透過大資料分析使用者行為,瞭解他們的偏好和需求,從而提供定製化的服務。
亞馬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透過分析使用者的瀏覽歷史、購買記錄等資料,為每個使用者推薦符合其興趣的商品,提供個性化的購物體驗,從而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4. 超預期體驗:情緒價值的峰值設計

根據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的峰終定律,人們對體驗的記憶主要取決於高峰時刻和結束時刻的感受。
品牌可以在關鍵觸點,如售後、線下活動等,提供超出預期的服務,製造情緒價值的峰值。
例如,海底撈為會員在生日當天送上一份特別的驚喜,如精美的生日蛋糕和祝福卡片,製造情感高峰。

5. 社會責任繫結:昇華品牌情感價值

將品牌與環保、平權等社會議題結合,提升情感認同。
如Patagonia的“Don’t Buy This Jacket”廣告呼籲減少過度消費,同時提供終身維修服務,成功將品牌塑造為“環保衛士”,銷售額反增30%
圖片來源:網路,僅供學習用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外貿小巨熊,作者:外貿小巨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