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擺脫焦慮,安放內心

2024年,就要過半了。
這半年,你過得還好嗎?
如果一切順利,我要祝賀你。如果出了點狀況,感到焦慮、壓力,那也很正常。
畢竟,身處這個變化的時代,很多事,是我們選不了,也決定不了的。
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一直委屈、難受下去。憋著,總不是什麼好事。
我們依然要找到一些思路,擺脫焦慮,安放內心。
正好,前段時間,劉潤進化者直播間邀請到了彭凱平老師。他是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院長,也是國際文化心理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把積極心理學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整整三個多小時,我們聊了很多。關於焦慮,關於壓力。以及,怎麼辦。
其中有7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分享給你。
就從“焦慮”這個詞,開始吧。

“焦慮的本質,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

“你為什麼焦慮?”

如果問出這個問題,你可能會聽到五花八門的答案。
我失業了。我賺的不夠多。我的身體不夠健康。我不夠好看……確實。如果今天過得不好,你肯定很焦慮。
但是,如果你今天失業,明天就能去一家更好的公司入職,拿更高的薪水,你還會焦慮嗎?
其實,焦慮不是你今天過得不好,而是你擔心明天過得不好。
彭凱平老師舉了個例子。
年輕的男性,相對於中年男性,抑鬱焦慮的比例更高。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肯定又壓力更大。年輕男性之所以這麼焦慮,就是因為擔憂明天,不知道自己未來會怎樣。
這種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不相信“明天會好”,才是焦慮的本質。
可是,為什麼我們不相信明天會好呢?
原因有很多。比如說,GDP的增速,正在從高速區間,逐漸進入中速區間。增長速度不同,競爭強度就不同。所有人都在想方設法的提升競爭力,卷得越來越厲害。
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人,本來就很脆弱。
為什麼這麼說?

“人比我們想象的,更容易受影響”

彭凱平老師分享了幾個很有趣的案例。

在美國讀書的時候,他曾幫助自己的老師做過一個研究課題:美國南方白人兇殺案的數量,為什麼比北方高2.8倍?
是啊。為什麼呢?南方北方,有什麼差別嗎?
後來才知道,這種現象,其實和文化有關。
美國南方,強調榮譽主義,被欺負之後,一定要報復回去。這一報復,就容易掏槍打人,釀成悲劇。
文化背景不同,人的行為方式,就有很大不同。
能進一步說明這一點的,是一個關於“魚”的測驗。
首先,在電腦上製作魚的動畫,比如,一條魚在前邊遊,後邊有一群魚靠攏過去。然後,讓不同的人來看,並向他們提問:你覺得這條魚,是開心還是不開心?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會給出完全不同的答案。中國人可能會覺得,這條魚比較開心。大家在一起,我們是朋友。而美國人可能會覺得,這條魚不太開心。自己好好的,為什麼要圍過來?
不同的人看魚,投射出來的,是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傾向。
不光文化、出身能影響人,後天的“角色”,也能影響人。
比如,斯坦福監獄實驗。
一群完全正常的大學生,透過拋硬幣,分成了“囚犯組”和“看守組”。一開始,他們還嘻嘻哈哈。但後來,老師說你得扮演好角色。囚犯乖乖聽話,看守要有威嚴。結果,沒過幾天,看守就變得特別殘忍,打人罵人成了家常便飯。囚犯,則變得特別內向,甚至還有個別自殺傾向。
最後,實驗緊急終止,不然要出人命了。
人性,經不起測試。人,也比我們想象的更脆弱。
因為背景、文化、立場,都會對人產生很大的影響。
話雖如此。但我怎麼覺得,今天我們的很多情緒,來得要比以前更加統一,也更加強烈了?
尤其,是負面情緒。

“社會情緒可能變化不大,變化的是情緒感染的方式”

這就要說到科技了。

以前,媒體沒有這麼發達,手機沒有這麼智慧。
那時候,想要讓情緒大起大落,真的有點難。因為,你只能感受得到周圍人的情緒,知道他們的情緒狀態。
但現在,我們有社交媒體。每天,開啟APP,無數人的憤怒,恐懼,擔憂,焦慮……都會一股腦地湧入腦海。
之前,我們有情緒,覺得就是自己有,有那麼一會,也就過去了。比如,憤怒。比如,嫉妒。
但現在,我突然發現,居然有這麼多人和我狀態一致。
一下子,我變得更憤怒了。甚至在情緒的共鳴中,我的憤怒和嫉妒,都有了幾分正義的味道。
於是,大悲大喜,一發不可收拾。人也被情緒,深深影響。
其實有情緒,是人的常態。從古至今,並不奇怪。只是,它從沒有被網際網路工具,如此大面積的傳播和共鳴過。
而一旦大面積傳播和共鳴,我們的情緒,就很容易被某件事,某個人,某種情緒,帶著跑。一路跑到黑。
這,就是科技對人類心理的侵擾。
社會情緒,可能變化不大。真正變化的,可能是情緒感染的方式。
所以,你感到焦慮,感到憤怒,感到恐懼,情緒有大起大落,太正常了。
不過,這種情況雖然正常,但畢竟會過多消耗我們的精力,不是什麼好事。
有沒有什麼解決辦法?

“學習描述自己的情緒,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情緒”

首先,能主動覺察情緒,很重要。

很多人的失控,是因為沒有覺察到自己的狀態異常。明明都在發狂了,還覺得是一切如常。
怎麼覺察?你可以觀察自己的體徵。比如,心跳、呼吸、手心出汗等等。體徵異常,情緒就多半異常。
或者,多學習描述情緒。
彭凱平老師說,凡是能說出來的,基本就知道該怎麼做。說不出來的,就不知道該怎麼做。
語言的邊界,就是認知的邊界。
情緒,也是一樣。當你沒辦法準確描述情緒時,你就沒辦法正確地認知自己的情緒狀態。
比如,沮喪和悲傷。這兩種情緒,就是不一樣的。沮喪,是因為受到了挫折,而挫折來自於外在。所以,想要擺脫沮喪,需要向外出走,解決問題。而悲傷不一樣,悲傷主要是怪自己,我無能,我不行。要擺脫悲傷,就要理順自己的內心,和自己好好相處。
比如,羨慕和嫉妒,也不一樣。雖然它們,都是面對更厲害的人的反應,但羨慕,是想要親近他。嫉妒,是想要遠離他,甚至破壞他。
又比如,憤怒和恐懼。雖然都是應激反應,但憤怒是戰鬥,而恐懼是逃跑。
說的真好。想了解情緒,先學會描述情緒。怪不得有句話說:當你認為,情緒只有正面和負面的時候,你分辨情緒的顆粒度,就是不夠的。
準確瞭解自己的情緒狀態之後,就是積極調整情緒了。
感到悲傷,就想辦法中和。感到焦慮,就想辦法轉移。感到憤怒,就想辦法發洩。
越是聰明的人,往往越懂得如何巧妙地調動情緒的力量,給自己情緒價值。

“交不三不四的朋友,上莫名其妙的課,讀雲山霧罩的書”

相信你也認識一些朋友,因為裁員,創業失敗,或者因為各種原因,待業在家。

之前不喜歡工作,可終於閒下來之後,又不知道做點什麼。一開始還出去走走,可後來越來越懶得出門。
網上那麼多資訊,刷來刷去,總覺得這個好像能幹,那個好像也能幹。可一試,都有這樣那樣的坑。沒什麼事情做,起床就越來越晚。漸漸地,作息都顛倒了。
遇見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彭凱平老師的回答,很有意思。
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上一些“莫名其妙”的課,讀一些“雲山霧罩”的書。
什麼意思?
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就是嘗試多建立“弱聯絡”。
區別於父母、同事這種強聯絡。弱聯絡,就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很多創業的點子,新工作的機會,往往都來自於弱聯絡。
為什麼會這樣?
對於強聯絡的親人朋友來說,你們的工作生活領域,特別相似,所以獲得的資訊,也大同小異。
但透過弱聯絡,能連結不同圈子的人,瞭解更多資訊。說不定哪一條,和你已有的資源一結合,就能讓你看到更多機會。所以,企業家,可以多和科學家交朋友。科學家,又可以多和藝術家交朋友。
每個人的生活背景不一樣、閱歷不一樣,智慧也不一樣。相互碰撞,你就很可能受益無窮。
這其實也是美國社會學家格拉諾維特的理論:弱聯絡帶來強力量。
那,上“莫名其妙”的課,讀“雲山霧罩”的書,又是什麼?
很多人覺得,專業限制就業。比如,學計算機的,怎麼能做心理學工作呢?做工程出身的,怎麼做得來文案呢?
但其實不見得。彭凱平老師說,很多工作,根本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多限制。相比於專業,更重要的,是你學習的能力,是你的心態,是你的為人,你的處事。
那麼,如何培養這種心態和能力呢?多學一些新的知識,發現自己新的技能。
程式設計師,上廚藝課。工程師,上冥想課。學人力資源的,讀演員的自我修養。學土木工程的,讀母豬的產後護理。
怎麼放鬆怎麼來。怎麼奇怪怎麼來。
讀不懂,學不會,不要緊,慢慢來。
到了最後,看上去你掌握了一些“沒有用”的知識。但這些知識,一來不一定完全沒用,二來也會幫助你建立越來越強大的自我效能感。
你會堅信,雖然某樣東西你暫時還不會。但只要你認真學、認真做,就一定會做好。
尤其是當你想要開始一段事業的時候,這種心態,可能必不可少。
當然。除了“心態”,你可能還需要一些“品質”。

“這8點品質,可能會讓你更成功,更快樂”

彭凱平老師說,對於一位老闆來說,有這樣8點品質,可能會讓他更成功,更快樂。

1)熱愛。你能否找到一件,真正專心,真正沉浸的事情,以此為生?熱愛的力量,是無窮的。畢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沉浸其中者。
2)韌性。馬斯克曾經說,創業,就是嚼著玻璃,盯著深淵。創業前幾個月的時候,你可能會很興奮,但隨後,一切迴歸現實,客戶沒有簽約,技術也出了問題,痛苦持續多年。想要堅持下去,必須保持韌性。
3)意義。會找意義,就是經常問為什麼。經常問“為什麼”,和經常問“怎麼做”的人,完全不一樣。問怎麼做的人,做著做著就沒勁兒了。經常問為什麼的人,才會有更多動力。
4)反思。明茨伯格曾經說,學習的最好方式,就是反思,以及從你自己的經驗中學習。
5)合作。商機往往不來自於某個人的靈感,而來自於互相成全。做生意,是一件系統的事兒,需要很多人來參與、來幫助。所以,優秀的企業家,多半善於合作。
6)行動。企業,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事情,要一件一件做,錢,也要一分一分賺。兵貴神速,機會稍縱即逝。
7)寬容。總會有些人,你不喜歡,也總有些事,你看不慣。但很多時候,某些關鍵人,你又必須得去打交道。做生意,吃虧在所難免。寬容,才是長久之道。
8)謹慎。很多人說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但現在,我們從增量時代走到了存量時代,各種制度都很健全,懂得做事謹慎,保護自己,才能走的更遠。

“主動行動,我們才會活得更好”

2024的上半年,就要結束了。

下半年,如何才能安放內心,活得更積極?
彭凱平老師說,一個非常重要的心法,是把被動變主動。
具體來說,有這麼3個方法。
首先,是管理負面情緒。
如果你總是不開心,談美好就沒有意義。
怎麼管理呢?方法有很多。比如,深呼吸。比如,試著微笑。比如,試著聞一聞香味。又比如,撫摸身體,就像膻中穴,在中醫看來這是情緒鬱結的地方。
除此之外,你還要學會快樂的方法。
行動起來,讓自己開心起來。曬太陽,騎車。多說一些積極的話,多欣賞,多關心,少批評,少挑剔。
最後,你還要學會體會積極的人生。
怎麼體會?一切喜歡做的事情,都不要著急,慢慢體會。喜歡喝茶,就可以慢慢品味幾分鐘。喜歡旅行,就在喜歡的景色裡,多坐一會,欣賞一下。喜歡某個人,就多和他聊聊天。
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好,積累起來,生命中快樂的時間,才會越來越多。
說得真好。
是啊。快樂和幸福,可能是我們所有人一輩子的課題。
但很多時候,快樂和幸福,並不是自己插著翅膀飛來的,而是你主動追求來的。
所以,掌握主動,而不是被動。專注創造幸福,而不是減輕痛苦。多想想未來怎麼樣,而不是講過去怎麼樣。
這樣,你可能就會獲得,真正幸福而快樂的積極人生。
祝你,福流澎湃,心花怒放。

*文章為彭凱平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彭凱平教授:拒絕雞湯 走向澎湃的福流
https://www.sss.tsinghua.edu.cn/info/1074/1942.htm
2、彭凱平:積極心理學與戰勝負面情緒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662/101399.htm
3、彭凱平: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 “幸福”也是一種理性選擇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662/108495.htm
觀點 / 彭凱平主筆 / 景九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91篇原創文章
我們的“劉潤進化者”欄目,每週都會找各行業優秀企業家進行對談。聊聊他們創業路上的經歷和心得。如有進化者訪談,會盡量安排在每週五晚20:00會有直播,感興趣記得持續關注哦~

掃碼可觀看【劉潤進化者】彭凱平直播回放▲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