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血壓日|關注高血壓,為什麼你感覺不到血壓高?

作者:汪芳 北京醫院
來源:汪芳心視界
前不久一個朋友跟我聊天,說她們單位入職體檢的新員工裡,有3個女生和2個男生血壓偏高,連續兩次量血壓都超過了160mmHg,平均年齡不到30歲。
在朋友的認知裡,高血壓是中老年人的“專利”,發生在青年人身上有些不可思議,因為這5名員工看上去很健康,他們自己也表示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情況。我向朋友進一步解釋,目前高血壓患病人群已經呈現“年輕化”趨勢,只不過中青年高血壓多呈“隱匿性”,早期常無症狀。
在我看來很多人對高血壓的來龍去脈和危害不甚瞭解,但凡感覺不到異常,也就沒那麼在意了,側面說明我們的宣教工作有待加強。
測量血壓會有2個數值 
心臟和血管相互連線,構成了一個封閉的網狀“管道”——迴圈系統,大家可以把心臟看做是抽水泵,而那些四通八達的血管就是水管。
我們每次量的血壓包含兩個數值,一個是高壓,一個是低壓,該如何理解呢?
心臟裡的血液不會平白無故地往外流,需要壓力將其壓出去——心臟在收縮一瞬間產生的壓力叫“收縮壓”,也就是“高壓”。
心臟收縮完之後,接下來就要舒張,此時,先前隨心臟收縮而舒張的主動脈等大血管,則會出現回縮。血管回縮同樣能產生壓力——舒張壓,也叫“低壓”。
簡而言之,高壓是心臟產生的,低壓是大血管產生的。
心臟夜以繼日、有節律地搏動,就像老式手搖水泵那樣,伴隨收縮和舒張一下一下地泵射出血液,隨著全身的迴圈系統川流不息。如果血壓過低,將無法保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血壓過高,大小血管“不堪重負”,久而久之出現損傷,最終影響到心、腦、腎等重要器官。
高血壓的判定標準
我們明白了血壓、高壓和低壓的來龍去脈後,高血壓就相對好理解了。高血壓,既可能是“高壓”高或“低壓”高,也可能二者都高。
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的推薦,高血壓是指在未使用降壓藥的情況下,診室血壓≥140/90 mmHg;或家庭血壓≥135/85 mmHg;或24h動態血壓≥130/80 mmHg,白天血壓≥135/85 mmHg,夜間血壓≥120/70 mmHg。根據診室血壓升高水平,將高血壓分為1級、2級和3級。(美國最新高血壓標準修訂為收縮壓≥130 mmHg和/或舒張壓≥80 mmHg‌。)
另外,高血壓與血壓高不是一回事。高血壓是長期、持續的血壓異常升高狀態,屬於慢性疾病,需要認真規範地治療;血壓高通常是單次或短期測量值超出正常範圍,不一定是疾病,某些生理、環境等因素變化亦會引起。兩者的核心區別在於是否持續存在以及是否伴隨健康風險,應當由心內科醫生來甄別。
中青年高血壓易被忽略
如前文所述,中青年高血壓早期常無明顯症狀,加之患者發病初期往往對高血壓危害認識不足、對用藥有顧慮,導致中青年高血壓人群知曉、治療、控制率低下的問題尤為突出。我在門診上遇到的中青年高血壓患者,有超過70%完全不知道自身的高血壓狀況,控制率更是不足10%。
當然,也不能完全怪罪年輕人,畢竟與老年患者相比,中青年患者的高血壓持續時間比較短,靶器官損害也少,5-10年內心血管風險偏低……但是,由於預期壽命更長,長期(>10年)及終生風險更高,“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就顯得更有必要,正所謂“功在當下,利於千秋”。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