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麻醉醫生在手術之前特別在意患者的血壓?

在外科醫生和患者眼中,手術被推遲僅因血壓偏高似乎難以理解。但麻醉醫生對血壓的嚴格把關,實則是基於圍術期安全的核心邏輯——‌高血壓不僅是數值異常,更是全身器官功能受損的預警訊號
本文從臨床視角解析這一爭議背後的科學依據。
一、高血壓的隱形殺手器官灌注危機 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會導致全身小動脈硬化及重要器官(心、腦、腎)的慢性缺血
這類患者在麻醉中面臨雙重風險:血管儲備功能下降:高血壓患者的血管彈性降低,血容量常處於相對不足狀態,麻醉藥引發的血壓波動易導致器官低灌注。 
靶器官脆弱性增加:心肌肥厚患者對低血壓耐受性差,可能誘發急性心肌缺血;腦血管硬化患者則可能因血壓驟降出現腦梗死。 
例如,血壓160/100mmHg的患者看似能耐受,但若合併左心室肥厚,麻醉誘導階段10分鐘的收縮壓<90mmHg即可引發心肌損傷。 
二、麻醉與血壓的致命舞蹈” 
麻醉藥物本身具有抑制迴圈的作用,與高血壓病理狀態疊加時風險倍增:藥物協同效應:降壓藥(如利血平)會增強麻醉藥的心血管抑制作用,導致不可控的低血壓。 
應激反應失衡:術中的疼痛刺激可能引發血壓驟升,而硬化的腦血管難以承受這種衝擊,增加腦出血風險。 
臨床資料顯示,未經控制的高血壓患者術中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機率是血壓正常者的3-5倍。 
三、停手術的決策邏輯:風險分層管理麻醉醫生並非單純依據血壓數值決定手術,而是透過三維評估模型: 
例如,一位收縮壓170mmHg但伴有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其手術風險可能高於收縮壓190mmHg但血管彈性良好的患者
四、破解誤解:醫患協作的實踐路徑
1.術前管理‌ 
繼續服用除利尿劑外的常規降壓藥(手術當日少量水送服)利血平等特殊藥物需提前1-2周替換為短效降壓藥
2.術中保障‌ 
採用有創動脈壓監測即時追蹤血壓波動
透過血管活性藥物維持器官灌注壓(如去甲腎上腺素)
3.術後銜接‌ 
恢復室持續監測血壓≥2小時,防範延遲性低血壓有的手術,也可能因為患者不適或者疼痛導致患者血壓上升。急劇的血壓上升,可能帶來額外的風險。
結語
麻醉醫生對血壓的執著,本質是對生命支援系統的精密調控。在血壓數值背後,隱藏著心腦腎等器官的生死博弈。理解這種風險管控邏輯,需要外科醫生、患者與麻醉團隊形成共識:安全的手術,始於對血壓這一生命體徵密碼的共同破譯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