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覺醒來,腳踝鑽心的疼,不能下床走路,心想總不能是夢遊崴腳,趕忙叫來同事抬我去醫院,我年紀輕輕不想和輪椅作伴。
雙橋醫院都是神醫!
在聽到我沒有劇烈運動後,醫生甚至血常規都不想讓我做,直接開的痛風藥,“這樣的症狀我見得太多”。
舒林酸片堪稱神藥!
吃完藥,睡一覺,第二天就能下床走路,還能蹦蹦跳跳,本來我都計劃好在床上躺七天了,本著把年假修成病假就成大冤種的心態,週一趕忙上班。
這次痛風花的錢只有來回四十元的打車費,醫保全部報銷,這個小藥片,在美國每片要賣到3元,國內只需要不到1元。
舒林酸片由默沙東上世紀七十年代研發,賣的很好,早就收回了研發成本,但是最近幾年默沙東的日子不好過,創新藥頻繁失敗,比如小細胞肺癌的三期試驗在去年被迫中止。
難道是美國醫藥產業出問題了?

而此時,恰好高盛釋出了中國民企十傑,恆瑞作為中國醫藥行業的代表,已經能和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出現在同一個榜單裡。


說實話,還真讓我有些意外,受制於行業特點,醫藥研發一直是悶頭幹事,不太喜歡主動和公眾溝通,恆瑞醫藥進入榜單也不是因為仿製藥帶來的營收很高,而是在創新藥上有了重大突破,已經發布了累計15款創新藥,涉及的範圍包括骨關節炎、癌症、抗感染等。
從大資料上看,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創新藥來源國,甚至於強生等美國藥企已經開始在中國批次收購創新藥配方,2025年全球三分之一的創新藥授權資產來自中國,華福證券預測,2020——2025年中國授權專案有望帶來82億美元的淨利潤。

2021年中國創新藥上市了102款,只比美國少10款,誇張些講,之後哪怕每年多拿出1000億美元,恐怕也難以追平這最後的差距。
下個暴論,醫藥創新已經進入邊際遞減效應的後期,像美國醫藥行業這樣高額投入帶來的產出已經約來越少,研發出的藥品也面臨受眾有限,成本無法攤平的問題,事實上,中國也沒必要模仿美國的醫藥創新機制,跟在屁股後邊仿製創新就挺好。

美國市場的錢比中國多一個數量級
美國創新藥一年能賣出5815億美元,中國是196億美元,美國人有4億,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不到,創新藥市場規模是中國的30倍,美國為什麼能養得起如此龐大的創新藥市場?
背後原因在於專利壟斷、商業醫保和創新溢價。
美國政策上鼓勵創新藥,專利保護期長達14年,在專利叢林原則下,甚至可以在藥物專利到期前,再申請另一項專利來延長保護期,艾伯維圍繞阿達木單抗申請了247項專利,專利保護延長超過10年,額外獲利超過1140億美元。
仿製藥會降低患者30%的成本,充分競爭下,還會促進藥價整體下降,但是專利不允許,美國創新藥的價格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2倍,仿製藥價格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70%,醫藥公司是要賺錢的。
醫保制上也存在重大區別,中國藥品銷售的前提是集採中標,能否進入醫保的決定權掌握在政府手裡,公平優先,保證藥價平穩,雖然部分藥品集採價格過低,客觀上打擊了中國創新藥的研發熱情,但是至少要讓民眾看得起病。
美國藥品銷售關鍵是進入醫保範疇,能否進入醫保名錄是保險公司控制,因為美國商業醫保發達,商業健康險支付了42%的處方藥開支。

就拿前端時間CEO被爆頭的聯合健康為例子,2023年營收3700億美元,大部分是醫保保費,商業公司的宗旨是賺錢,不是低藥價,醫藥公司透過給到醫保公司返點,讓更多藥品納入保險名錄,醫保公司還能順勢抬高保費,代價就是,美國醫保支出4.2萬億美元。

就拿淋巴癌靶點藥澤布替尼為例子,中國百濟神州研發,2023年納入醫保,價格全球最低,在美國每盒賣到15800美元的天價,是中國的十一倍,美國家庭醫保每年費用要1.2萬美元,聯合健康還有30%的拒賠率。
假設我是美國公民,沒有醫保,發生痛風,去看急診,我要支付300掛號費、1000的血常規檢測、300的醫藥,如果叫救護車,2800起步。
實際上,美國已經被醫藥集團綁架,拜登2022年就簽署法案控制藥價,實際落地時間則在2026年,為了維持現行的醫保制度,醫療行業每年的遊說支出超過5億美元。
相當於3.9億中低層人被強制負擔高額保費,去支付醫藥創新研發的成本溢價,來給天龍人提供全球最尖端的醫療服務,在美國沒有醫保很難活下去。
一體兩面,美國創新藥市場規模龐大,雖然是社會執行的嚴重累贅,但是造就了全球頂尖的醫藥研發能力,強生、輝瑞、默沙東等醫藥巨頭遙遙領先。
相比之下,中國創新藥都不被自己人待見,聽我做醫藥代表的同學講,在分銷渠道上,醫藥公司依靠返點已經形成了穩固的利益集團,沒有一起按過摩,就不是自家人,而且集採製度嚴重壓縮了利潤空間,導致更不想代理國內創新藥,創新藥賣不上價。
中國創新藥單單依靠本土市場很難做大做強,需要尋找新出路,所以說,中國創新藥需要授權“賤賣”給美國。

美國藥企巨頭面臨專利懸崖
在未來十年,強生等藥企有2000億的創新藥專利會集中即將到期,藥品行業將會迎來大洗牌,加上自身研發斷檔,青黃不接,迫切需要補充新的專利。
其實美國醫藥巨頭更像是投資人,早就轉向了收購為主,研發為輔,以輝瑞為例子,從2000——2009年,累計花費2100億美元收購了降脂藥立普妥、肺炎疫苗沛兒等藥物,奠定了製藥巨頭的地位,但是從2010年開始,後續收購都不及預期,除了新冠帶來鉅額收益外,在14年的專利保護期結束後,輝瑞缺乏“藥王”級別的拳頭產品。

客觀來講,美國醫藥研發什麼都沒有做錯,常見病的對症藥物基本被開發完了,已經掉入了“漏斗式”遞減困境,單靠加大研發投入已經很難獲得新成果。
痛風就是常見病,中國有1.7億患者,在我剛檢查完,拄著柺杖跳出醫院門口時,正好碰見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女士,跳著進醫院,大機率也是痛風。
對症藥舒林酸片在上世紀70年代上市,研發成本在8億美元左右,默沙東在舒林酸片專利保護期內賣了大概30億美元,足夠大賺一筆,作為仿製藥在2025年預計有5.1億的銷售額,
現在新藥的適症範圍越來越窄,比如羅氏阿替利珠單抗只能治療特定基因突變下的膀胱癌,相當於只能賣給一小撮人,這些病人還不一定有支付能力,所以醫藥公司才會拼命賄賂醫保公司,要把這些“生僻”的藥品納入醫保。
放眼全球,只有中國有望成為新的專利供給地,2024年中國對外醫藥授權的收入達到60億美元,最高的一筆是三生製藥,賣出了12.5億美元,因為中國創新藥成本只要美國的2——3成,過去二十年仿製藥養起了一大批企業,在產線、人才、環境上中國藥企已經有了足夠積累。
仿製藥的成本很低,只有創新藥的十分之一,企業在2年就能收回成本,中國企業仿製舒林酸片上市首年銷售額1.2億元,次年盈利。

有錢做研發後,中國的病患提供了足夠的樣本,不僅成本低,而且週期短,中國糖尿病患者超1.4億,為代謝類藥物提供豐富樣本,中國新藥臨床試驗啟動週期從2015年的18個月縮短至2024年的6個月,達伯舒就是基於中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資料,獲得FDA批准上市。
醫藥產業也嚐到了工程師紅利,2025年中國理工科博士畢業生有7.7萬人,是美國的2.6倍,以高校為中心,已經形成了形成“基礎研究-臨床轉化-產業化”全鏈條,著名的上海張江科學城,就集中了復旦、中科院等200多家科研院所。

醫藥研發的主要成本在員工薪資,中國醫藥研發行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年薪在20萬上下,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而且還更年輕,平均年齡在33歲,百濟神州在做澤布替尼三期臨床的時候,依託中國工程師團隊節約了30%的成本。
在中國醫藥行業決定因素可以說是政策,集採製度正在給創新藥更大的空間,尤其是臨床急需的新藥,放寬了境外臨床試點的限制。

實際中國學習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的me——too經驗,透過建立海外臨床試驗中心和簡化深度步驟,來降低藥企研發成本,同時用集採製度鼓勵創新藥創新,保證本土藥價平穩,鼓勵藥企向海外出售專利,獲得額外收入。

AI的介入會重構醫藥研發週期嗎?
傳統醫藥研發遵循雙十定律,時間上研發週期為10年,需要投入10億資金,隨著研發推進,簡單的配方基本早被發現了,低垂的果實已經被採摘乾淨,剩下的需要搭梯子不斷的嘗試,工作量和需要的資金都持指數級增長,還有很高的失敗風險。
在2023年全球新增5428款研發藥物的同時,3895款候選藥物退出在研管線,厭食抗肥胖藥物Acomplia、抗血栓藥物Effient等都被淘汰。
之前提高藥物成功機率方法是多拜拜錦鯉,現在的方法多用用AI。
關於AI如何賦能醫藥研發,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已經有了很多有益嘗試。
簡單來講,AI會整合現存文獻,去構建潛在的疾病——基因——藥物網路,畢竟人不可能讀完2.5億篇文獻;同時,AI能承虛擬計算機的作用,去模仿不同成分配比有什麼效果,減少了做實驗等結果的時間;還能去篩選匹配最適合的臨床患者,提高臨床效率。
問題也同時存在,大模型的核心還在於資料,醫藥資料隱私程度又很高,目前只有15%的資料能做到互通,而且資料黑箱問題依舊無法解決,不能稀裡糊塗就就得出結果,不知道其中的步驟原因,2023年歐盟就拒絕3款AI輔助診斷器械上市。
但是應用前景依舊看好,生物化學更像是上帝擲骰子,只要次數夠多,總能碰出合適的點數,波士頓諮詢預測,2028年AI可為藥物發現領域節省超700億美元。AI虛擬篩選使化合物篩選成本從2.6億美元/年降至1.3億美元。

創新藥的未來實際也寄託在了AI之上,單純堆人力、資金的粗放式研發已經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負擔。
目前我國醫藥產業已經普遍嘗試應用AI,第九屆中國醫藥創新峰會上,釋出了中國藥品研發百強名單,排到前三的分別是江蘇恆瑞、百濟神州和正大天晴。
恆瑞1970年成立,創新藥專案在1997年立項,出成果是在2011年治療關節炎的恆揚,目前主攻的是抗癌和糖尿病等代謝類領域,累計推出15款創新藥;正大天晴擅長肝病和呼吸系統治療。

當你開始喜歡喝無糖飲料、注重頸椎勞損、不再喜歡酒吧、出去玩首選湯泉的時候,就不再是年輕人了。
2025年中考後,所有的00後都結束了九年義務教育,20年出生的小孩看著00後,就像00後看80後一樣。我老闆開會時說:“醫療技術進步,你們這代人都有可能活到100歲”。
但是美國失敗的醫藥體制已經證明,單純靠人力去摸索靶點與合成路徑,成本已經高到無法接受,“過度創新”的成本已經成為所有人醫保費用上冰冷的數字。

新藥總歸是好的,之前是藥三分毒,現在新藥對身體的副作用越來越少,只是希望AI能把研發成本降下來,實現醫療服務的普惠化,因為痛風正在年輕化,而痛風是每個小登成長為中登的成人禮。
最後還是祝大家,身體健康。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製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製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群/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