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藥一哥”恆瑞醫藥,在中美博弈中下了一步險棋。
恆瑞醫藥公告稱,任命馮佶為公司總裁、營運長,原總裁戴洪斌升任副董事長。作為恆瑞新帥,馮佶最為引人注目的履歷,自然是其在阿斯利康長達20餘年的任職經歷,後者是全球舉足輕重的醫藥巨無霸。
不過,阿斯利康的任職經歷其實是把雙刃劍,因為這家醫藥巨頭近年來深陷合規風波,部分員工捲入騙保、走私等案件,讓醫藥行業對阿斯利康背景的人才心存顧慮。甚至在當下招聘市場,諾華、默沙東、葛蘭素史克等外企形成“潛規則”,對有阿斯利康就職經歷的人才短暫迴避。
在這背景下,恆瑞打破“潛規則”,把總裁這一重任委託給馮佶,即將面對的爭議可想而知。而令恆瑞決心力排眾議的因素,可能與自身戰略相關。
近年來,恆瑞醫藥致力於向創新藥巨頭轉型,創新藥已成為其最重要的增長引擎。2024年,創新藥銷售收入佔比接近50%。而恆瑞對創新藥的戰略定位,是出海成為全球創新藥巨頭。
今年3月末,恆瑞的出海到達了一個歷史性時刻,與默沙東共同宣佈達成獨家許可協議,將獲得2億美元的首付款,並有資格根據特定的開發、註冊和商業化里程碑獲得最高17.7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但僅過了幾天,特朗普就祭出極端貿易措施。4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講話稱,美國將對藥品徵收關稅。4月9日,創新藥、CXO、醫療器械等多個醫藥概念板塊集體大跌。
可以想象,後續隨著中美博弈持續升級,特朗普極端貿易政策劍拔弩張,加上美國對中國醫藥行業又愈發警惕,剛剛取得亮眼成績的恆瑞,出海前景似乎又蒙上了陰影。
正是在這處境下,馮佶的過往經驗便凸顯出價值。
她在非美國地區積累的豐富經驗,有望助力恆瑞“去美國化”,加速開拓東南亞和歐洲等市場,降低對美國單一市場的依賴,分散地緣政治風險。同時,她在阿斯利康的跨國藥企經歷,也有助恆瑞尋找下一個類似默沙東的合作伙伴。
沒有想到,恆瑞這步帶點無奈的險棋,最終可能令這個中國創新藥一哥,在中美競賽中找到另一條發展之路。

打破潛規則
55歲的馮佶,在醫藥行業有著亮眼的履歷。她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本科,後又拿下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30餘年裡,她在銷售、全球產品組合戰略、國際業務運營拓展等管理崗位深耕,臨床與管理背景兼具。
這樣的經歷,放在別處堪稱優秀,可在有中國醫藥界“黃埔軍校”之稱的恆瑞醫藥,似乎並不那麼鶴立雞群。
舉幾個例子,現任天境生物CEO申華瓊,過去是恆瑞醫藥的CMO,曾在美國禮來、惠氏、輝瑞擔任全球臨床研發高管10多年後被輝瑞外派回國,後又加入恆瑞醫藥並幫助建立了創新藥臨床團隊,成功開拓了在澳洲及美國的臨床試驗。
還有現任明慧醫藥創始人曹國慶,是原恆瑞醫藥副總經理。早在1999年,其就加入美國禮來製藥心血管及代謝疾病部門任資深生物學家,並擔任多個新藥研發專案領導和部門領導,曾獲得禮來研發最高獎研發總裁獎。
以及現任景峰醫藥董事、美國Ruby製藥首席科學官鄭玉群,是原恆瑞醫藥副總經理。從依阿華大學畢業後,加入了美國亞培製藥從事藥物製劑學研究;2001年被美國禮來製藥公司聘請擔任首席科學家,後升任為製劑室主任兼研究指導;2009年加入恆瑞醫藥,擔任恆瑞醫藥副總經理兼美國恆瑞公司執行長。
而除了這些前員工,目前恆瑞醫藥的董監高團隊,也有不少具備跨國藥企背景人士,比如出身禮來的執行副總裁張連山,以及出身賽諾菲的執行副總裁江寧軍。
奇怪的是,上面這些履歷同樣驚人、擁有跨國藥企背景的明星員工,在恆瑞卻都沒達到馮佶的高度,他們最高也只做到“副總”級別。那麼,馮佶到底有何特別之處?從履歷看,最明顯的就是她在阿斯利康長達20餘年的任職經歷。
在阿斯利康時,她先後擔任中國區心血管藥物業務單元副總裁、全球感染、中樞神經和自身免疫治療領域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亞洲區副總裁、全球商業洞察與卓越業務高階副總裁。
但阿斯利康背景雖亮眼,卻也可能帶來潛在爭議。自2021年起,部分阿斯利康員工被牽入奧希替尼騙保案獲刑,前任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和中國區總裁王磊則牽涉度伐利尤單抗和替西木單抗走私案,接受中國調查已近半年。
甚至有離任的高管被牽連,曾在2006年至2021年就職於阿斯利康,任中國腫瘤事業部總經理的殷敏,2022年加入百濟神州任首席商務官,2024年10月被監管機構帶走調查。訊息發酵後百濟神州緊急澄清“該員工所涉事件與百濟神州無關”。
當下招聘市場,外企對有阿斯利康就職經歷的人才相當謹慎。有報道稱,諾華、默沙東、葛蘭素史克等外企存在“潛規則”,招聘時不考慮阿斯利康背景候選人,即便他們沒涉足腫瘤藥銷售相關案件。一位外企HR向媒體證實,這是出於合規考慮。
至於恆瑞醫藥為什麼力排眾議,甚至打破業內“潛規則”,都要任命馮佶為新帥,背後源頭,可能要從其全球業務版圖說起。

恆瑞的野望
恆瑞醫藥換帥背後,是創新藥已經成為公司最重要的增長驅動因素,而恆瑞又希望創新藥出海。
2024年,恆瑞醫藥實現營業收入279.85億元,同比增長22.6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3.37億元,同比增長47.2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61.78億元,同比增長49.18%。
去年的增速資料,放在近幾年時間維度看十分亮眼。2023年,恆瑞醫藥營收增速為7.26%,淨利潤增速10.14%。而在2021-2022年,恆瑞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均出現雙降的情況。
讓恆瑞走出近年低谷、重新高增長的,是財報中的最大亮點——創新藥。不含對外許可收入,2024年恆瑞醫藥創新藥銷售收入138.92億元(含稅),在全年營收中佔比為49.64%,比2023年的46.61%明顯提高。
恆瑞醫藥表示:“雖然面臨競爭加劇、產品降價及准入難等因素影響,(2024年創新藥銷售收入)仍然實現了同比30.60%的增長。”
2024年,恆瑞醫藥研發投入總額為82.28億元,佔營業收入比例為29.40%,較上年的佔比26.95%有所提升。其中,費用化研發投入65.83億元,同比增長32.88%;資本化研發投入16.45億元,同比增長37.54%。
在研管線中,截至2024年底,恆瑞醫藥有8個專案新藥上市申請獲受理,24個臨床III期專案,27個臨床II期專案,26個專案首次進入臨床I期。
恆瑞醫藥介紹,預計2025年上市產品或適應證共11項,包括抗腫瘤領域靶向HER2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瑞康曲妥珠單抗、用於高致吐性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的HR20013等重點創新藥,以及免疫和呼吸系統疾病領域艾瑪昔替尼、夫那奇珠單抗的新適應證等。
恆瑞醫藥投入龐大資金地研發,尤其在創新藥方面取得的建樹,顯然並不是把目光著眼於中國,而是希望能憑藉創新藥出海,成為真正的全球醫藥龍頭。出海成為了恆瑞醫藥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其曾表示,其創新藥“出海”戰略打法多樣,包括NewCo、BD,也有海外獨立研發。
甚至,為了給出海鋪路,A股首發後就鮮有融資行為的恆瑞,推進了赴港二次上市。
恆瑞醫藥認為,港股上市有利於擴大國際知名度,香港資本市場的國際投資者基礎廣泛,有助於提升公司在全球醫藥行業的品牌影響力;其次可以最佳化資本結構,獲得新的融資渠道;同時也能增強全球化佈局,有助於公司拓展海外業務和國際研發合作,進一步實現海外市場的突破。
從去年財報看,恆瑞的出海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尤其是對外授權合作帶來的首付款,對恆瑞醫藥業績已經產生了一定貢獻。
2024年,恆瑞醫藥收到德國默克旗下MerckHealthcare的1.6億歐元對外許可首付款、KaileraTherapeutics的1.0億美元對外許可首付款,並確認為收入。
其中,與德國默克的授權許可合作在2023年10月公佈,首付款1.6億歐元,另有高至9000萬歐元的技術轉移費和行權費,以及研發里程碑付款、銷售里程碑付款,潛在付款總額最高可能至14億歐元。
另一項首付款在2024年確認為收入的交易,則是恆瑞醫藥在2024年5月達成的“NewCo”。恆瑞醫藥將其GLP-1在研藥物組合相關權利的獨家授予新成立的KaileraTherapeutics,獲得1億美元的首付款,1000萬美元的近期技術轉讓里程碑付款以及後者19.9%股權。
此後,恆瑞醫藥仍有對外授權出海動作。2024年12月,恆瑞醫藥與美國IDEAYABiosciences簽訂關於另一ADC產品的授權許可協議,首付款7500萬美元,里程碑付款最高達9.7億美元。
不過,踏入2025年,恆瑞的出海前景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去美國化
2025年對於恆瑞出海來說,是機遇與挑戰的一年。一邊是剛剛迎來重大突破,到達新里程碑;另一邊,特朗普祭出極端貿易政策,加上美國對中國醫藥行業日益警惕的態度,給恆瑞出海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里程碑是,3月25日,其與默沙東共同宣佈就HRS-5346(一種在研口服小分子脂蛋白(a)或稱Lp(a)抑制劑)達成獨家許可協議。
根據協議,恆瑞醫藥授予默沙東在除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範圍內開發、生產和商業化HRS-5346的獨家許可權。資料顯示,HRS-5346是一種在研的Lp(a)口服小分子抑制劑,目前正在中國進行2期臨床試驗。
恆瑞醫藥將獲得2億美元的首付款,並有資格根據特定的開發、註冊和商業化里程碑獲得最高17.7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且若HRS-5346獲批,恆瑞醫藥可獲得淨銷售額的銷售提成。
除了資金層面,與默沙東的合作是恆瑞醫藥創新能力獲得國際認可的有力證明。
藉助默沙東的全球網路,恆瑞醫藥能夠加速HRS-5346在海外的開發和推廣,拓展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然而,在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合作達成不久,黑天鵝就來了。
上週末,在美國記者會上,特朗普舉起了一塊展示板,該展示板以黑色為底色,藍黃兩欄數字分別列出各國和地區對美關稅,以及美國擬對其課稅的百分比。這一畫面迅速傳遍全球,有媒體調侃,特朗普舉起的,是自由貿易時代的“墓碑”。4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講話稱,美國將對藥品徵收關稅。
隨著全球化貿易的“喪鐘”隱隱敲響,恆瑞剛有起色的出海業務,可能將面臨著全方位的衝擊。
最直接的就是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對等關稅後,將直接推高恆瑞醫藥出口成本,可能導致其終端售價上升,削弱競爭優勢。此外,中國等多國也可能採取報復,又會增加恆瑞醫藥的供應鏈成本,增加關鍵原料的採購成本。
更嚴峻的還有關稅背後,儘管特朗普稱,對藥品徵收關稅後,製藥公司將在美國開設工廠,因為美國是“最大的市場”,但美國對中國醫藥業的提防態度,幾乎把這條路堵死了。
要知道,目前美國對中國藥企的合規要求趨嚴,恆瑞醫藥的PD-1產品“雙艾”療法在美上市申請,已兩次因生產場地檢查問題被延遲;《生物安全法案》雖未直接點名恆瑞醫藥,但限制聯邦機構與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合作的趨勢,也可能影響恆瑞醫藥與美國學術機構或藥企的研發合作。
或許正是在這樣關鍵的十字路口,恆瑞醫藥做出了一個看似“不尋常”的任命——馮佶成為新帥。從目前情況看,馮佶有望為恆瑞帶來兩大關鍵作用:去美國化和尋找下一個默沙東。
馮佶在阿斯利康任職期間,既在新加坡主導過除中國和日本之外的所有亞洲國家市場,也被調往阿斯利康英國劍橋總部,出任全球高階副總裁,負責全球洞察與商業卓越部門。
在當下中美博弈的複雜局面中,這一經驗將助力恆瑞嘗試“去美國化”。恆瑞可以藉助馮佶的經驗,積極佈局東南亞和歐洲市場,減輕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恆瑞在歐洲的製劑生產基地已經獲得多個註冊批件,這為進一步拓展歐洲市場打下了基礎。
此外,馮佶在阿斯利康積累的全球商業網路,有望幫助恆瑞促成更多像與默沙東這樣的合作。透過廣泛的商業聯絡,恆瑞或許能迎來更多類似的里程碑時刻,推動創新藥在全球範圍內的佈局與發展。
在中美博弈的複雜背景下,恆瑞醫藥對馮佶的任命,或將成為其破局求存的驚險一躍。
參考資料:
財新《恆瑞醫藥換帥新總裁曾就職阿斯利康20餘年》
新浪財經《恆瑞重新整理紀錄》
醫藥時間《“恆瑞系”人才到底有多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