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港股最大醫藥IPO誕生

備受矚目中,作為一度代表業界標杆的恆瑞醫藥,終於在5月23日登陸港股市場。
此前披露的公告,恆瑞醫藥IPO發行價最終定為44.05港元/股 ,這也是發行價區間(每股41.45-44.05港元)的上限——按照發行價計算,恆瑞醫藥在港股市值約2909億港元。
縱觀恆瑞醫藥赴港上市,國際資本加持頗為亮眼。基石投資者涵蓋GIC、Invesco、UBS-GAM、高瓴資本、博裕資本等知名機構,以發行價計算,總認購金額約41.31億港元,佔總發行規模比例為41.77%。
此外,知情人士透露,參與國際配售的錨定投資者,也包括國際知名長線基金、主權財富基金等大型投資機構。
透過全球發售,恆瑞醫藥募集資金達98.9億港,創下自2021年以來醫藥IPO募資規模最大的紀錄。招股書計劃,這筆資金約75%用於研發,約15%用於生產和研發設施的擴大、升級和新建,約10%用作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
5月23日港股開盤,恆瑞醫藥股價報57港元/股,較發行價上漲29.4%。數年轉舵,屬於恆瑞醫藥的大航海時代,正在開啟。
TONACEA
01
一哥
恆瑞醫藥的前身連雲港製藥廠,成立於1970年。彼時,這家公司只是生產一些紅藥水之類的基礎藥品。在毫無競爭力產品及落後管理的背景下,連雲港製藥廠不久徘徊在虧損邊緣。
轉折點的到來,需要一個敢想敢做的年輕人。
1990年,年僅32歲的孫飄揚臨危受命,出任廠長。次年,孫飄揚透過引進抗癌藥VP16針劑膠囊劑型賺取第一桶金,隨後,為增加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力,他力排眾議投入幾乎全年利潤120萬元,收購中國醫科院藥研所開發的抗癌新藥異環磷醯胺的專利。
經過飽受爭議的三年,異環磷醯胺獲批上市,成為抗癌明星藥物,不僅為藥廠帶來豐厚的利潤,也證明孫飄揚提出的差異化競爭戰略的正確性。
這次旗開得勝,讓孫飄揚真正放開手腳大幹一場,陸續主導研發了手術用藥等品類的20多個新藥,其中有5個被評為“國家級重點產品”。
1997年,連雲港製藥廠改制更名,孫飄揚出任恆瑞醫藥董事長。2000年,恆瑞醫藥登陸A股,隨後孫飄揚啟動恆瑞醫藥MBO(管理層收購)程序,並在2006年股改結束成為企業的實控人。
從2006年到2020年間,恆瑞醫藥無論是營收抑或利潤,都處於高速增長期——2011年,市值突破400億元,登頂A股醫藥板塊;2020年,股價最高點相較於2006年漲幅高達百倍。
恆瑞醫藥歷年營收、歸母淨利潤情況
諸如“醫藥一哥”等各種榮譽紛至沓來。自2019年起,恆瑞醫藥連續六年躋身美國《製藥經理人》(Pharm Exec) 雜誌評選的全球製藥企業50強榜單。
2020年,孫飄揚卸任公司董事長,交棒周雲曙。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還遠未到功成身退的時刻。隨著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醫保談判、集採等新的議價規則,逐漸重塑中國醫藥行業的故事邏輯。
從2021年到2022年,受仿製藥集採、醫保談判影響,恆瑞醫藥收入大幅下降近24%。
儘管仿製起家的“老大哥”早有向創新藥進軍的佈局,甚至可以說,2011年6月,歷時14年自主研發的治療骨關節炎的1.1類創新藥艾瑞昔布的獲批,標誌著恆瑞醫藥拉開自己的創新藥版圖一角,但“巨輪”的航行有其慣性。
另一方面,大批海歸創立的Biotech,也開始嶄露頭角,當仁不讓。
不知不覺間,“一哥”之名不再是恆瑞醫藥的專屬。當討論到國內藥企研發費用投入排名第一,亦或談論澤布替尼“頭對頭”打敗MNC競品,外界首先想到的會是百濟神州。
落寞的恆瑞醫藥,一時間空餘二級市場的“門前冷落”。巨頭需要時間重新自我證明。
TONACEA
02
轉身
儘管踏空幾步,但是,恆瑞醫藥的創新戰略並沒有付諸東流。
截至2024年10月,恆瑞醫藥累計有17款創新藥在國內獲批上市(包括2款引進產品),涉及PD-(L)1、PARP、CDK4/6、DPP-4等多個熱門新藥靶點。
這些新生力量,也逐漸顯露在財務資料上。2024財年,恆瑞醫藥實現總營收279.85億元,同比增長22.63%,歸母淨利潤為63.37億元,同比增長47.28%,其中總營收、淨利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2024年,恆瑞創新藥收入佔比已突破50%,可謂是完成從仿製藥龍頭到創新藥企的蛻變。
並且,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這家公司的海外授權的步子也越發快速。2024年財報顯示,自2018年以來,恆瑞醫藥與全球合作伙伴進行了13筆對外許可交易,涉及16個分子實體,潛在總交易額約140億美元,首付款總額約6億美元。
簡言之,密集的海外授權交易,不僅使得恆瑞醫藥實現資金快速回籠、反哺業績,更打響恆瑞醫藥在全球醫藥市場的知名度。
2023年8月,恆瑞醫藥與One Bio達成授權合作,將SHR-1905專案以2500萬美元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轉手。One Bio後來改名Aiolos,憑藉這次引進的唯一管線,在2024年被GSK以10億美元預付款和4億美元的成功監管里程碑付款收購。
10億美元與2500美元,中間差價40倍,兩筆交易宣佈時間相差不到半年——這些頗具誇張色彩的對比,無疑成了恆瑞醫藥創新管線潛力的寫照。
今年上半年,恆瑞醫藥又接連達成兩筆授權交易:3月,將小分子Lp(a)抑制劑HRS-5346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權益授權給默沙東,總交易額高達約20億美元(其中首付款達2億美元);4月,將輔助生殖領域口服GnRH拮抗劑SHR7280中國大陸商業化權益授權給默克,獲得首付款1500萬歐元,以及有望收取一定的里程碑付款和銷售分成。
累計起來,目前恆瑞醫藥已宣佈15項創新藥授權交易,在國內公司中位列第一。
國內藥企創新藥許可交易數量TOP10
節奏上,2015-2022年,恆瑞醫藥總共只完成6筆對外授權交易,交易總金額都在1億美元上下;2023年至今,恆瑞醫藥的BD交易數量明顯增加,其中2023年就達成5筆,並且近年的交易總金額也大幅提升。
從交易演變分析,恆瑞醫藥的BD策略呈現四大進化:合作階段從臨床後期前移至早期,合作物件從中小型Biotech升級為跨國藥企,交易結構不侷限於單純授權,非腫瘤專案正成為BD合作的新熱點。
這種能力躍遷,正是恆瑞醫藥為提升海外市場收入佔比所做的努力,而這背後,則是恆瑞醫藥深諳全球市場的重要性、加速出海的新戰略——此次赴港IPO,也屬其中一環。
業界預期,或許就在不久的將來,恆瑞醫藥的海外市場收入,將有望迎來狂飆之日。
TONACEA
03
出海
2021年,孫飄揚重出江湖,再次掌舵恆瑞醫藥,開啟創新國際化的二重奏。
結合現階段的資料分析,BD仍是恆瑞醫藥的一大主線。例如,在2023年、2024年成功將兩款ADC授權海外之後,恆瑞醫藥還儲備了多款差異化的候選產品(行業內同靶點都達成過交易),有望成為“香餑餑”:
• 針對的適應症為卵巢癌的SHR-A1921,不同於其他競品主要在三陰性乳腺癌開疆拓土,當前國內尚無TROP2 ADC獲批治療卵巢癌;
• SHR-A2102所在的Nectin-4 ADC賽道,競爭較為緩和,全球僅有安斯泰來/Seagen的維恩妥尤單抗獲批上市,國內主要競品為進度同處於Ⅲ期階段的邁威生物9MW2821;
• SHR-A2009已進入III期臨床,針對EGFR TKI治療失敗的EGFR突變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全球尚無HER3 ADC獲批上市,進度最快的是第一三共/默沙東的HER3-DXd,有望2025年獲批上市。
截至2025年4月30日恆瑞醫藥創新管線
而形式方面,恆瑞醫藥也嘗試多點開花。
2024年5月,恆瑞醫藥將其GLP-1產品組合授權給Hercules,收取1.1億美元的首付款和即將到來的里程碑款。此外,恆瑞醫藥還將獲得未來的里程碑款和銷售分成,交易總額超過60億美元。在基礎上,Hercules 19.9%的股份也被恆瑞醫藥收入囊中。
這種結合了海內外資源共同開發專案的NewCo模式,讓恆瑞醫藥在未來出海發展中,擁有更大靈活度和話語權。
此次試水後,同年下半年開始,康諾亞、嘉和生物、岸邁生物、維立志博、和鉑醫藥、科倫博泰、天諾健成、諾誠健華等多家本土藥企,也透過NewCo模式成功出海。
恆瑞醫藥的另一大方向,是以赴港IPO為跳板,深度融進國際資本市場。
2024年業績說明會上,恆瑞醫藥董事會秘書曾表示,公司現階段的首要策略仍是夯實國內市場,但長遠來看,必須進一步參與全球競爭。
登陸港股,是恆瑞醫藥全球化戰略的關鍵一步。招股書認為,首先,公司可以依託港股對接國際資本市場,提升公司在全球的品牌影響力。其次,本次上市可進一步最佳化資本結構、開拓新的融資渠道,為公司多元化融資提供助力。再次,本次上市有助於公司吸引國際人才、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和海外業務,提升公司的全球競爭力。
恆瑞醫藥透露,此次IPO募集資金淨額用途裡,推進新藥研發開支方面佔大頭。此外,約15%的資金,將用於在中國和海外市場建設新的生產和研發設施,提升生產能力和研發效率。
5月23日赴港IPO首日,恆瑞醫藥以26.79%的股價漲幅收盤,最新市值來到3688.07億港元。
風已揚帆,巨輪再度駛向遠方。
主要參考資料:
1.恆瑞醫藥:聆訊後資料集(第一次呈交)
2.恆瑞醫藥“殺回”C位
3.殺死“一哥”,開啟恆瑞的新篇章
4.從0.25億到14億美元!恆瑞創新藥被高價轉賣,藥茅虧了嗎?
5.恆瑞醫藥港股上市據報定價每股44.05港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