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缺血在射血分數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中非常常見,其可嚴重損傷心臟功能,並對預後產生不良影響。在缺血性HFrEF動物模型中,自體骨髓單核細胞(ABM-MNCs)可以劑量依賴的方式減少纖維化並增加微血管密度。大多數探究這類細胞在缺血性HFrEF患者中應用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出了臨床益處,尤其是對於某些特定細胞型別(如CD34細胞)數量較多的患者。
當地時間3月29日至3月31日,第74屆美國心臟病學會科學年會(ACC.25)在美國芝加哥盛大召開。會議次日,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Amish N. Raval博士在Featured Clinical Research II 專場公佈了CardiAMP-HF試驗的結果,顯示缺血性HFrEF患者進行ABM-MNCs治療的耐受性較好,且有死亡率和MACCE風險下降趨勢。
研究納入115例有症狀(NYHA II/III級)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為20%~40%,均接受指南指導的藥物治療,且細胞特性符合預先設定的細胞群分析閾值。在研究過程中,採集ABM-MNCs,進行處理後,將其遞送至由核心實驗室超聲心動圖確定的運動減弱的心肌壁節段附近。
研究的主要結局為3層複合 Finkelstein-Schoenfeld分析方法分析的全因死亡,包括心臟死亡當量(左心輔助裝置[LVAD]和心臟移植);主要心腦血管不良事件(MACCE);6 min步行距離。
次要結局包括在6個月、1年和2年時的生活質量評估和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

圖1 研究設計
隨訪2年,預先指定的中期適應性試驗分析表明,自體細胞療法具有較好的耐受性。30天內未發生與裝置相關或操作相關的全因死亡、卒中、系統性栓塞,無患者需要進行開放性心臟手術或血管外科手術修復。僅3例患者出現心包積液。
在療效方面,治療組患者在2年後的死亡率和MACCE風險呈下降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在基線NT-proBNP>500 pg/ml的患者中,主要三層複合終點的獲益趨勢更加明顯(p=0.07),其主要由死亡率相對風險降低86%驅動。

圖2 主要療效終點分析

圖3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基線NT-proBNP>500 pg/ml)
研究表明,應用ABM-MNCs治療缺血性HFrEF患者是安全的,且治療2年後患者有死亡率和MACCE風險下降趨勢,尤其是對於基線NT-proBNP>500 pg/ml的患者。
信源:ACC 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