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諮詢近期課程(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暖心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知乎上有一個網友問:
14歲的女兒情緒非常不穩定,總感覺她下一秒就要崩潰,是什麼心理疾病嗎?
因為是單親家庭,她對女兒的期望很高。只要她對女兒有一點不滿意,就會批評、數落。
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女兒就變得特別脆弱。
有時候,還只批評兩句,女兒就會發脾氣;遇到一些困難,就會哇哇大哭。
有一次,考試考差了,就用撕書來發洩。
她想安慰女兒,就問了一句“怎麼了”,女兒就衝著她吼“不要你管”。
她聽完後就發了脾氣:這麼大的人了,一遇到事情就知道哭,哭能解決問題嗎?
也許是當時沒考慮到女兒的心情,女兒很生氣,對她一頓哇哇亂叫,事後更是對她愛答不理。
看到這裡,不由得感嘆:孩子的情緒就像雷雨天,讓父母無法招架。
現在,許多孩子的情緒都非常敏感。
失敗了,就難過得哇哇大哭;遇到不順心的事,就亂髮脾氣。
面對孩子的情緒,90%的父母都是沒辦法,最後只能用粗暴的方式去阻止:
再哭就丟掉!
你看看你多丟人,別人都看著呢!
這麼大了,能懂點事嗎?哭能解決問題嗎?
……
然而,父母越阻止,孩子的情緒卻越崩潰。
實際上,九成的父母都不知道情緒崩潰的孩子究竟需要什麼!
01
孩子情緒崩潰,
內心在想什麼
經常有網友留言說:
最害怕孩子鬧情緒了,一旦哭起來怎麼哄都哄不住。
一點不順心的事情,他就會撒潑打滾,一點也不聽勸!吼的越大聲,他哭得越厲害!
特別喜歡生悶氣,問他什麼事,他也不說,好言相勸,他卻會越鬧越兇……
為什麼父母越阻止,孩子的情緒越壞?
其實,從心理學上來講,孩子是不會無緣無故地鬧脾氣的,他每一次的情緒,就是他的一種“語言”:
1、發脾氣,一遇到事情就大哭大鬧—只因為感受到受到了攻擊
看過一個案例:
一個小男孩經常在家裡大發脾氣,一遇到事情就會大哭大鬧。
直到一位心理醫生告訴他的父母:你們應該看看他發脾氣是想表達什麼?
聽了心理醫生的建議,他們深入地和孩子交流後發現:他的脾氣源自於挫敗感。
男孩有個哥哥,經常被拿來和他比較,可是他什麼都比不過,所以內心非常煩躁。
心理學上說:
“當孩子想要做的和可以做到的事情之間出現差距的時候,大腦就會產生壓力激素,比如皮質醇,它會讓孩子的大腦產生憤怒的情緒。”
當孩子一件事做不好,讓他內心有挫敗感,於是他在很生氣、很著急時是無法調節情緒的,所以他會哭鬧、發脾氣。
2、說話很衝,對父母不耐煩—感受被忽視的憤怒
不要以為孩子只有大吼大叫才是情緒崩潰。
有一類孩子,他們總是很煩,看什麼都不順眼,啥都不能令他開心!
其實,這一型別的孩子,他的情緒也處於崩潰的階段。
微博上有一個帖子,說的是一個女孩稱:自己對媽媽應激了。
這個女孩說:媽媽只要一問她“去幹嘛?去哪?跟誰?”這樣的話時,她就會瞬間煩躁不安,然後用狠話去回懟媽媽。
後來有人問她為什麼會這樣,她說:以前媽媽經常批評她、所以她對媽媽有一種應激恐懼。
看吧!
當父母無意間說了“攻擊性的語言”,孩子內心是有憤怒的,當忍受得多了,最後就只能用暴躁的語言來進行自我防禦。
如果孩子經常說:
你煩不煩啊!不要你管,很囉嗦等充滿情緒的語言,就預示著他的情緒波動很大。
這些孩子,背後可能經歷過很多的不被認可,內心的憤怒讓他們只能用暴躁來表達。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被忽視的憤怒”:當孩子沒得到過重視、為了吸引父母的視線,往往會出現任性、暴躁、自私、哭鬧等行為。
愛懟人的孩子,更容易用煩躁的情緒遮掩內心的不安。
02
九成父母,陷入語言陷阱
一位網友講了一段經歷。
以前她酷愛抄歌詞,一次媽媽卻將她的歌詞不小心丟掉了,當時她找不到了生氣地大哭。
那天,媽媽因為打麻將輸了,看見她哭哭啼啼的,就一巴掌將她打過去,制止了她的哭泣。
說出的話還帶著怒氣:一個破本子丟了就丟了,值得你這麼鬧嗎?
雖然當時她的情緒隱藏住了,可是這件事一直埋藏在她的心裡,即使知道不能恨媽媽,但也親密不起來。
有一項資料顯示:
當孩子有情緒卻被吼叫的孩子,壓力激素會飆升50%,攻擊性會不斷增加。
很多父母都會忽略孩子的情緒,總覺得只要孩子不發脾氣、不生氣就沒什麼問題了。
其實,父母給孩子的“二次傷害”遠遠要比事情本身帶給孩子的傷害更大。
比如:當孩子哭著說“我做不到”時,一句“有什麼好哭的”,會讓孩子瞬間失去表達的勇氣。
心理學有一個“斯萬高利效應”:指的是孩子的負面情緒,如果沒有及時消化的話,就會在心中快速繁殖,直至毀滅情緒系統。
如果父母是這樣回應孩子的情緒:
1)不允許哭,或者是打罵孩子。
孩子鬧情緒時,很多父母會說:不許哭,再哭就打你!
這樣粗暴的制止方式,其實就是在逼孩子壓抑情緒,在告訴孩子:有情緒不能表達出來。
孩子內心只有恐懼和妥協,壓抑的負面情緒最終會膨脹,然後透過“攻擊”的方式顯現出來。
這樣的攻擊可以是外在的:比如對別人發脾氣。
也可以是內在的攻擊: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被人愛,不斷內耗、傷害自己。
孩子情緒沒有落腳點,只會越來越失控。
2、用威脅、拋棄感逼迫孩子。
有些父母,為了快速平復孩子的情緒,會下意識地用“拋棄”作為威脅,試圖讓孩子瞬間乖巧。
“再哭就不要你了。”
“再鬧脾氣,就滾出去。”
……
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情感恐嚇”會讓孩子的大腦杏仁核被啟用,產生強烈恐懼感。
長期威脅會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表面上順從,內心卻充滿恐懼與疏離。
一項針對3000名成年人的回溯研究發現,童年頻繁經歷“拋棄威脅”的人,成年後抑鬱症發病率是普通人的2.3倍。
當父母對孩子說再哭就不愛你之類的話,會讓孩子被情緒壓抑,讓孩子很難與他人建立深入的親密關係,他就會習慣性隱藏自己的脆弱。
父母的語言陷阱,很難養出心理健全的孩子。
03
崩潰的孩子,不需要安慰
只需要愛的“咒語”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他們往往被委屈、憤怒、挫敗等情緒裹挾著,充滿無力感。
這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堵”,而是“疏”。
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有情緒時,只是需要共情,因為共情會使催產素分泌激增,也會讓情緒平復速度提高3倍。
父母要用對方式,孩子才能心理健全。
1)擅用“三明治溝通”
當孩子表現出不耐煩時,不要一味地去“逼問”孩子,而是用“我觀察到……”去描述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知道自己被關注著。
比如:
孩子搭積木失敗了,發脾氣。
我們可以說:我觀察到你是因為失敗了才生氣的,沒關係的,我們重來一次就好了。
你觀察孩子時,孩子會有一種感覺:我很重要。
這就是情緒快取:透過描述孩子的生氣點,然後讓孩子看到孩子的問題。
然後再用 “三明治溝通”:肯定、建議、鼓勵的結構去與孩子溝通。
例如:你今天計算比昨天錯得少一些了,如果你能再細心一點,就很棒了!媽媽相信你會做得越來越好的。
2)充電式擁抱
當孩子遇到問題,崩潰大哭的時候,任何評價都會變成負面的。
孩子崩潰時,缺的是安全感,需要父母的肢體語言表達愛意。
教育家孫雲曉提出過一個量化標準:
一個孩子一天需要4次擁抱才能存活、8次擁抱才能堅持、16次擁抱才會成長。
擁抱、撫摸、微笑、眼神的傳遞被統稱為“肢體語言”,是孩子獲取愛最直接的方式。
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起床氣發作時,給孩子擁抱,讓孩子感受到心跳。
我們擁抱孩子,同時也要用語言接住他的情緒:
寶貝,媽媽知道你這時候很難過,沒關係,我們一起面對。
3、共情式支援
父母要學會轉變語言,少用命令式語言,多和孩子“套近乎”:把“你應該”換成“咱們”,這屬於情感支援。
比如,一個孩子因為考試不理想,而情緒不穩定:
·先共情:
“媽媽知道你努力了,這一次的考試其實很難”(降低孩子壓力)。
·分解任務:
“咱們先來一點一點分析錯誤原因,再一點一點來解決。”(幫孩子解決焦慮)
·鼓勵嘗試:
“你看,其實這些題你都能做對,只要做題時再細心一點就好了。”(樹立信心)
父母給孩子歸屬感,讓他知道:無論何時,他都有人陪伴在身邊。
04
看過一句話:
教育不是一場必須分出勝負的戰役,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旅程。
每個孩子都不是天生的情商專家,他發脾氣了就是在提醒父母:我不知道怎麼辦,你教教我。
因此,我們要做好孩子的“情緒成長導師”:
有負能量的時候,就多鼓勵他;
鬧脾氣的時候,就多關心他;
情緒不穩定時,就多共情他。
孩子感受到一種歸屬感:父母願意無條件地接納自己,陪伴自己。
父母能總願意去接住孩子的情緒,他才能像一棵大樹,任情緒的風暴穿過枝葉,根仍深扎大地。
-END-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絡授權。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