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很短,好好用心“看見”孩子,你的愛會成為孩子心中的太陽~

今天是兒童節,節日快樂哦!
恰好週末到了,大朋友們都打算帶小朋友去哪裡玩呢?
這兩天啊,總刷到一句文案“每個大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

好戳心啊!

童年太過短暫了,長大的腳步那麼快,一轉眼就溜走了。
曾經那些單純天真的快樂,也早已被成人世界裡的浮光掠影,雞零狗碎,誘惑與挑戰,壓力與無奈,深深掩埋在心底。
所以,每當感覺做個成年人好難好累的時候,就對小孩子的生活心生羨慕,總會想:
做個小孩兒多好啊,想哭想笑,只要隨心意就好;有吃有喝,家務和賺錢都不用愁,只要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就好……
可是,當大人想要成為孩子的時候,孩子在想快快長成大人。

因為,在小孩子心裡,也有很多的煩惱:

什麼都要被動接受大人的安排!
所有的行動都是規定時間地點,不能選擇自己做什麼,去哪兒,甚至不能決定自己的吃、喝、睡、穿。
總有很多不能、不可以!
為什麼你可以做,我不可以做,為什麼又做錯事了,又被阻止了,又被懲罰了…
哭也有錯,還無法傾訴!
成年人有情緒,不開心了,有煩惱了,會找朋友傾訴、上網吐槽。

孩子同樣有壓力、焦慮、恐懼、憤怒,卻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發洩,還被大人誤解為無理取鬧,怎麼又哭了,又發脾氣了,又崩潰了……
做個小孩子也著實不容易。
所以,他們才迫切想要長大,想要掌控一切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才短短幾年,在他們眼裡,大人總是“無所不能”,是他們期待成為的樣子。
但現實中,大人卻總是不懂小孩的煩惱,不理解他們的各種行為,不接納他們的情緒,不滿足他們的需求,不聽他們的想法……
可每一個大人都是從孩子過來的呀,那些對大人的仰望和期待,都真真切切存在過,經歷過的。
如今成為大人的我們,在對待孩子的時候,為什麼就可以理所當然,高高在上呢?
《小王子》裡,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個大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只是他們忘記了
是的,我們可能已經忘記當年那個小小的自己,也像現在的孩子一樣,仰望父母,渴望長大。
那麼今天,我們就藉著兒童節這個節日,站在孩子的角度,試著去理解、尊重孩子吧。
比如,孩子想要父母看到自己的優點和好行為,得到誇獎和鼓勵。
我們當父母的好像擁有一雙“挑毛病”的眼睛,孩子的壞行為總是那麼明晃晃的刺眼,輕易就能激起我們的情緒,讓我們生氣、厭煩、或者焦慮,情不自禁的去批評責罵懲罰,好打擊孩子的囂張氣焰。
孩子的好行為,我們總是視而不見,就算看見了,也會認為那是理所應當。
對於孩子來說,這種忽略和無視太不公平了,就像是對好行為的懲罰
想當年,我們也曾努力想要做個好孩子啊,還很期待得到父母的誇獎和鼓勵呢,那種被父母冷落的失望感,太難過了,現在,就別讓孩子承受了吧。
我們可以在孩子做壞事的時候跳腳,但也要擁有一雙看到孩子優點和好行為的眼睛。
在孩子做得棒的時候,不要熟視無睹,不要吝嗇你的誇獎和鼓勵,一定要讓孩子知道:
你的好行為,你的進步,爸爸媽媽看到了,我們很驚喜,很開心,你是讓爸爸媽媽驕傲的好孩子。
比如,孩子想要父母理解、在意、回應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我們當父母的好像都見不得孩子哭鬧發脾氣,總是孩子剛一哭,我們就先崩潰到爆炸了!
但是我們忘記了,自己當年也是這樣一個愛哭包啊。
這時候孩子最需的不是一句“別哭了”,更不是一頓修理,這隻會讓孩子變得壓抑,不敢表露自己的內心想法和情緒,做事只為討好,甚至給自己貼上“暴脾氣”“壞孩子”的標籤。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共情式的理解與回應,需要感受到被愛和珍視。
所以,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讓他不哭,而是要了解他為什麼要哭。
無論他鬧的理由在你看來有多麼雞毛蒜皮,多麼的不可理喻,也要重視他的感受。
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試著引導他說出為什麼發脾氣,或者幫助他說出來,告訴他:“媽媽理解你的感受,有我陪著你”。
孩子平復了情緒之後,也別忘記好好的表揚他,並與他一起找出合適的解決辦法。

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是忽略,是情感忽視!
童年很短,好好用心去“看見”孩子,“聆聽”孩子的心聲吧
看到孩子的進步和優點,認可他,表揚他
看到孩子哭泣背後的無助,理解他,幫助他

聽到孩子內心的呼喚,回應他,陪伴他

理解孩子的行為,溫柔堅定,壞的制止,好的鼓勵
尊重孩子的想法,那怕不支援,也要給出理由
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哪怕不對,也要給他勇氣
……
趁孩子還未長大,好好珍惜這一段,能陪他長大的日子,用心參與孩子的童年,讓他在滿滿的愛中快樂健康成長。
有一句話叫“童年得到的愛,是長大後的光”。
而不被愛的童年,內心的黑暗和絕望,需要一生去治癒。
那麼,就用愛去澆灌孩子的童年吧,你的愛會成為孩子心中的“太陽,照亮他的美好未來,溫暖他的終生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