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哭鬧、發脾氣,是常有的事情,家長們都不陌生。
然而許多家長見不得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第一反應是否定、批評孩子,甚至再加上一堆大道理,結果適得其反。
家長處理孩子情緒的方式,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發展以及情緒管理能力。
01
認真對待孩子的情緒
經常在網上看到“90後父母帶娃” 的話題,影片中,孩子哭鬧時,年輕的家長就在旁邊一動不動地看著。
話題下方的評論區,許多家長都贊同這樣的做法:孩子哭鬧,別理他,他知道沒用,過會兒就不哭了。
但事實是,這種漠視和“冷處理”,會讓孩子覺得:我的感受一點都不重要。
次數多了,孩子會產生深深的無助感,如果繼續被漠視,他可能會採用過激的方式表達情感,比如發脾氣、摔東西、打人;或者收起自己的情緒,扮演父母喜歡的樣子,壓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還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哭鬧、發脾氣就心煩,想要孩子趕快停下來,於是就否定、打斷孩子:
“這點事有什麼好哭的,就知道哭!”
“年紀小,氣性還這麼大,你再這樣我哪裡都不帶你去!“
家長總認為孩子的情緒微不足道,覺得孩子無理取鬧,孩子得不到理解,久而久之,便會對父母失去信任,越來越不願意向父母表達。
關於人的感受和情緒,有一段話說得特別好:
“感受/情緒,就像是送信的客人,每一封信,都來自於我們的內心,它要告訴我們一些資訊,每一種“負向感受”,也都有它的正向意義:
比如恐懼是一種自我保護、悲傷可能提醒我們珍惜、生氣可以推動我們去做出改變……
既然是客人,如果我們以禮相待、收下並好好讀讀這封信,客人就會走了。
但如果閉門不接待,這個送信人就會一次次的不請自來,怕你聽不到,還可能敲門、砸門甚至撞門……”
孩子雖然年齡小,他們的喜怒哀樂,每種情緒,和大人有著同等的分量,是他們重要的成長體驗,應該被認真對待。
未被妥善安放的情緒,不會消失,而是會在孩子心中鬱結,終有一天會以更加激烈、意想不到的方式爆發出來,不利於孩子個性、人格的健康發展。
只有允許孩子表達出來,家長才有機會發現孩子的問題、瞭解孩子的內心,提供及時的幫助。
家長接納、疏導孩子的情緒,會讓孩子感到被看見、被重視,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內心生出勇氣和積極的能量。
所以,當孩子坦誠地在你面前表現出情緒,是一件好事,說明他足夠信任你,也是在呼喚你的愛和幫助,這真的很可貴。
先回應情緒,再處理問題
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Susan David曾指出:
“一個人的情商有一個非常大的決定因素,即情緒敏感力。而取決情緒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小時候他釋放情感時,父母對他的態度。”
當孩子表現出情緒的時候,家長正確回應,會讓孩子儘快地平靜下來,學會如何釋放情緒、控制情緒,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之後再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或是規範行為,問題就會變得簡單很多。
第一步,接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曾說過:
“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們具有一種天生的、自然的本能,想要執著於實現全部的願望。”
孩子年齡小,大腦發育還不完善,情緒控制能力不足,加上表達能力的欠缺,因此做不到像成年人那樣的冷靜、淡定。
當他們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就會感到焦慮,煩躁,於是透過發脾氣、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獲得成人關注和同情。
比如想要玩具家長不給買;想要媽媽立刻抱抱自己,媽媽一直沒抱;想要出去玩,家長不讓······
在這些時刻,家長需要幫助孩子識別和理解自己的情緒。
不論能不能滿足孩子,孩子的行為對不對,家長首先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讓孩子明白:我有這樣的情緒是正常的,不代表我不好。
比如:孩子想要玩具,不給他買,孩子哭鬧,家長可以說:
“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不給你買,你很生氣,還很難過,對不對?”
孩子背課文半天背不出來,氣得把書往桌子上砸,還想要撕掉,家長可以說:
“我很理解,背不出來,心裡很著急,還對自己感到生氣,是嗎?”
如果是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可以先問問孩子發生了什麼,感覺怎樣,做一個傾聽者,給孩子一個釋放的通道。
這樣的允許和傾聽,不但有利於孩子平復心情,還能幫助孩子認識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孩子將來學會管理情緒的基礎。
第二步,處理問題,告訴孩子原因
有些家長會覺得,總是順著孩子的情緒,會不會慣壞孩子。
其實不然,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教孩子規矩並不衝突。
如果家長能夠做好第一步,會發現,孩子漸漸冷靜下來,能聽得進去父母說的話了。
這就是接納和理解的力量,孩子獲得安全感,卸下心理防備和攻擊性。
此時,家長再去引導孩子,效果會更好。
如果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誠實地告訴孩子原因:
“家裡已經有很多了,不能每次來都買玩具,這次我不想給你買。”
“如果你還是想哭,我在這裡陪著你。”
如果是需要規範孩子的行為,就告訴他具體是哪裡錯了,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比如,其他小朋友搶了孩子的玩具,孩子情急之下動手打人。
家長可以告訴他:
“我知道,別人搶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氣。但是打人是不對的,別人會很疼,對不對?下次你可以大聲對他說,‘搶東西是不對的,請還給我!’”
如果孩子每次遇到事情就愛發脾氣、暴躁、亂摔東西,就教會他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打枕頭、聽音樂、在紙上亂畫、深呼吸······不傷害自己和他人。
在家長的引導下,孩子慢慢會懂得控制情緒,透過合適的渠道釋放情緒,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解決實際問題。
國外有位爸爸和女兒的對話影片曾在網上廣泛傳播,可以說是情緒教育的優秀範例。
起因是爸爸跟女兒開玩笑用了不好的詞彙,女兒以為爸爸在罵她,於是很生氣。
他慈愛而堅定地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她:
“生氣沒什麼大不了,你可以生任何人的氣,只是不要沉浸在這種憤怒的心情中太久”;(讓孩子明白情緒是合理的,學會接受自己的情緒)
“承認自己生氣了,然後慢慢放下,就算做不到,我們依然愛你,你的世界依然一片光明”;(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
“想要自己好受一點,可以大喊發洩或者拿枕頭出氣”;(教孩子用合適的方式排解情緒)
“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這樣我就會知道你的底線並尊重你······”(鼓勵孩子透過語言表達自己,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當孩子哭鬧、發脾氣,表現出情緒的時候,考驗著家長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
多一份耐心,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和成人思維,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去體會他的困境的感受,幫助他理解情緒、表達情緒、管理情緒。
好好回應孩子的情緒,他會在這樣的愛和尊重中,成長得自信、陽光、樂觀,更容易收穫精彩、幸福的人生。
點個【在看】,希望每位父母,都能練就接得住孩子“負面”情緒的能力。
-END-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