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布穀媽媽
來源:布穀媽媽(ID:yugu005)

在育兒過程中,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孩子一哭,大人就心煩意亂,忍不住大聲吼他:“別哭了!”
看著孩子哭,大人先控制不住情緒了,忍不住朝他發脾氣。孩子哭得越厲害,大人越煩躁。
我在布妞還小的時候,也有過這種情況。明知道孩子哭吼他不管用,可我就是莫名地煩躁,控制不住自己。
為什麼孩子鬧情緒,我們大人先崩潰呢?
01
“喚起”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喚起”。
比如我看電視,眉姐姐去世那一段,嬛嬛踉踉蹌蹌走出來,用盡全身力氣在悲痛。我每看一次這個片段,都會忍不住跟著哭一次。
她的動作、她的眼神、她的面部表情、她的感染力,全都引起了我的共鳴,讓我忍不住跟著她悲傷,跟著她難過。
這種“從他人身上看見情緒,我們就會在內心感受到這些情緒”的狀態,就是喚起。
也可以說,你看到了什麼,就成為了什麼。
你看到孩子哭,其實你也看到了他的情緒,你看到了他的無助、他的難過、他的傷心和痛苦。
既然知道孩子哭是在難過,那為什麼我們還會抓狂、煩躁,而不是耐心幫助他呢?
因為我們自己也缺乏正確處理這種情緒的經驗。
而且孩子哭得越厲害,他“喚起”我們不安的情緒就越強烈,我們就越容易被這種情緒淹沒。
於是挫敗感、無力感,甚至是恐懼感,讓我們只想把這種不好的感覺趕跑,所以便用發脾氣或者大聲吼叫的方式來制止孩子:“別哭了!”
看,哭聲停止了。我們看不到孩子難過的情緒了,那種“喚起”我們自身痛苦的情緒也隨之消失了。
簡單粗暴地制止、不允許孩子哭鬧發脾氣,雖然當下安靜了,但對孩子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02
我們與孩子是用身體語言溝通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們與孩子的交流,最主要是透過身體對身體進行溝通的。
孩子對我們:喜歡就抱抱,不滿就嘟嘴,生氣就跺腳,害怕就低頭……
我們對孩子:喜愛就親親,讚賞就微笑,討厭就推開,生氣就瞪眼……
尤其是小一點的孩子,當他表達能力不夠的時候,他的所有負面情緒,幾乎都是用哭這種身體語言來表達的。
而孩子對我們的感知,也幾乎都是從身體語言來獲得。
當孩子一哭,我們就生氣、皺眉、推開他、情緒爆發。
那他就會覺得——哭是不好的、哭是會引起別人痛苦的、哭是羞恥的、哭是會傷害到媽媽的。
那他將來在任何一段關係裡,都容易被內疚和焦慮擊垮。
而如果,當孩子被情緒淹沒時,我們允許他哭鬧、發脾氣、憎恨,並且,將這種情緒包容和處理,然後以一種“容易消化”的形式還給他。
那他將來就會知道:
如果自己覺得不舒服,就可以拒絕別人,不用內疚;
如果別人做法過分,那自己是可以發脾氣的,不會“永久傷害”他人;
即便表達負面情緒,別人也有能力包容;情緒是可以控制的,不會摧毀自己或者所愛之人。
那我們要怎麼做,能將孩子失控的情緒,以一種“容易消化”的方式還給他呢?
03
抱持
溫尼科特提出一個在親子關係中非常非常重要的詞——抱持。
怎麼理解這個詞呢?它可以是掌控局面、容納、理解、包容、接納。
其實,說得更通俗一點,就是“在一起”。
舉個例子。
布妞騎腳踏車摔倒了,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我沒有表現出不耐煩,急著制止她:“好了好了,別哭了。”
也沒有否認她的感受:“摔一下又不痛,有什麼好哭的?”
也沒有指責她:“自己摔倒的,能怪誰呢?”
也沒有威脅她:“再哭我不理你了啊。”
更沒有羞辱她:“這麼大人了還哭,丟不丟人?”
我只是把她抱在懷裡,輕輕撫摸她的後背,等她自己慢慢平靜下來。我用這種默默陪伴,但接納、包容的方式告訴她:“我與你同在。”
再說一個我一位幼師朋友的例子。
園裡有個孩子,每次睡覺醒來,都會感到孤獨非常想媽媽,自己偷偷躺在床上哭泣。
她知道後,把那個孩子抱在懷裡,輕聲安慰:“你想媽媽了啊,跟媽媽分開這麼久,是會想媽媽的,老師能理解你。想哭就哭吧,我會陪著你的。”
等孩子慢慢平靜後,她又告訴他:“下次想媽媽的時候,你就過來抱抱我,我一直在這裡。”
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我們沒有先失控讓情況變得更糟,這就是掌控局面。我們內心平靜,理解、接納、包容他的情緒,這就是“在一起”。
也就是說,當孩子遇到無法忍受的情緒時,當我們被孩子“喚起”強烈的感受時,我們能夠容納、理解,並且以一種溫和、易消化的形式,重新“還給他”。
那總有一天,孩子就會在這樣的相處中,學會自己控制這些情緒,並且學會如何應對和減輕痛苦,而不會動不動就情緒失控、難過不已。
很多媽媽會說,一看到孩子哭,我做不到內心平靜、從容接納怎麼辦?
這可能是,在我們的人生經歷裡,當遇到無法忍受的情緒時,很少體驗過“在一起”的感覺,也很少有人能將這種情緒以一種溫和的方式“還給”我們。
那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一點一點去改變,一點一點去接納。
即使不知道如何安慰、理解孩子,我們至少要做到“掌控局面”。
哪怕默默地陪著他,不讓情況變得更糟,允許他發洩情緒,這也是一種“抱持”,一種“與你在一起”的支援。
一點點改變,再加一些堅持,你就會發現,孩子會發生巨大的改變~
孩子一哭,我們大人先情緒失控,這種情況你有遇到過嗎?
-END-
來源:布穀媽媽(ID:yugu005),專注兒童心理,分享科學育兒方法,讀懂孩子輕鬆養育,歡迎關注布穀媽媽。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標題,檢視近期課程安: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