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846 篇文章


Photo by David Gavi on Unsplash
作者:景紅,職場專家,亞洲知名獵頭公司仲望諮詢CEO,LinkedIn擁有340萬+關注者。本文來自:景紅空間(ID:JinghongJoyce)。
雖然春節後早就恢復了開工,但很多人上了班特別想逃離,說得好點是在戒斷「假期綜合症」,但更多的是因為看不到工作的意義,如果有一點可能,就不想再上班。職場近兩年負面情緒一直在上升,很多人想逃離自己沒什麼前途的工作又苦於沒什麼出路。
上週找工作的 C 找我,他在一家公司已經工作了好些年,薪資一直處於不升不降的尷尬境地。去年公司業務平淡,已經在降本增效,今年肯定也是保住飯碗就不錯,加薪肯定不能指望了。在當今競爭激烈、物價不斷攀升的時代,這種待遇實在讓人提不起勁。
“現在這種行情,努力幹也沒用,工資不下降就算好了,一直想換工作,可現在找工作哪裡容易,誰不想升職加薪,年紀輕輕這樣子混,自己也覺得在浪費時間,但是幹什麼也沒用,掙不到錢,同事也差不多磨洋工,真是沒勁得很。—— C 無奈地嘆息道。
C 的經歷並非個例,在當下的職場環境中,許多人都面臨著類似的困惑。我們有好些候選人所在的大公司有裁員搬家措施的,工作氛圍都很差,員工私下摸魚,消極怠工也很多。
可以理解,市場偏冷,自己的工作似乎陷入了一種死迴圈,與個人的表現關聯越來越弱,面對大環境,個人都是無力的,似乎努力不努力也差不多,工作的意義感也逐漸消散。
1
工作意義缺失:陷入惡性迴圈
當工作與個人缺乏緊密聯絡時,意義感便難以激發。
就像 C 這樣每天機械地完成任務,心裡想的只是月底能拿到那份不增不減的工資。薪資的停滯不前,領導和同事的評價也沒能讓他獲得足夠的認同感。久而久之,工作熱情被消磨殆盡,消極怠工的情緒悄然滋生。
畢竟沒有回報的努力有什麼意義呢。這也是職場上挺普遍的現象。
很多人言之鑿鑿說,我們真正反感的並非工作本身,而是那些付出沒有回報,就沒有意義啦。
可是回報並不是付出的必然反饋。過度依賴外在因素來衡量工作價值的方式,如同在流沙上搭建樓閣。
外在因素往往不受我們掌控,薪資調整可能因公司政策、市場環境等因素受限,他人的評價也充滿主觀色彩。一旦這些外在條件無法滿足期望,工作的積極性就會迅速降溫。
這使得我們既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學習和做事,又不願聽從他人的安排工作和生活,回報太差,但又無能為力。
最終陷入憤怒、壓抑和無力的情緒深淵,只能透過摸魚來拖延和被動抵抗內心的“假想敵”。
問題是,這樣消極對抗現實就有用嗎?
不幸的是,很多人已經在說,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歷史的垃圾時間”,這種回報不理想但又不得不接受的情況可能不是短期的。
但是無論歷史階段如何,自己只能活一次,生活是自己的,時間是自己的,如果形勢就是這樣,很長時間還會下降,沒有再上升的可能怎麼辦,畢竟,年齡是唯一不需要任何努力就會增長的。如果能力不提升,當下的工作可能就是自己能找到的最好工作怎麼辦呢?
如果陷入無能又無力的狀態,憤怒消極於事無補,年景絕不因為你的敷衍就會變好。
現在的工作雖然是雞肋,但既然無法離開,就要想想如何最大可能讓自己有意義。

▲ Photo by Husna Miskandar on Unsplash
2
如何重建與工作的聯絡?
1
探索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
興趣是最好的引路人,當我們對某個領域充滿好奇和熱愛時,就會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和關注。現在雖然是工作上大機遇難找的時代,卻也是個體崛起的時代。
現在的機會少在於各種複雜的原因,但基本原因是物質供給已經相對充足,大規模生產的行業同質化競爭加劇,同時,機會也是可見的,個體的個性化需求又在增長,各類小而美的工作機會並不少。
在任何一行想要有較大的發展,一定是能力,技能,機會都成熟,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一定需要長時間默默的積累,現在普通人想在業務上精深的難度上升,因為個人依附的平臺和行業可能確實容量有限,但一邊努力做好本職,一邊擴充套件一下自己,提升時間價值是不難的。
只要努力找找,即使隨便問問 AI,也有很多賺錢機會,在主業回報不夠理想時,可以多考慮副業。
靈活一些、找找門路,大部分人都可以找到自己興趣相關的副業,前提是找到門路以及深挖自己的價值。
很多人也許是因為主業沒有太多發展而從事副業,但如果只是想從副業中多掙點錢,只是簡單的時間換錢,成長有限。
反而是那些真正從中得到樂趣的會越做越好。我的朋友 K 在內地一所高校做老師,興趣是中國古典詩詞,這幾年在各種平臺上做古典文學介紹推廣,積累了上萬粉絲,去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不為賺錢,只為分享自己的熱愛,反而做得越來越好。

▲ Photo by JOSHUA COLEMAN on Unsplash
2
設定有挑戰性的目標
即便工作無趣,也能重建聯絡。如果當前的工作並非我們所熱愛,但又無法輕易捨棄,我們依然可以嘗試重新建立與工作的聯絡,挖掘其中的內在動力。
有人可能會抱怨:“就算我做得再好,工資也不會多多少,都是在為老闆打工。”
如果我們總是以受害者的心態去面對外界和他人,內心就會對外界產生強烈的排斥,甚至以一種自毀的方式“報復”心中的假想敵。這種消極的態度不僅無法改變現狀,還會讓我們在工作中更加痛苦。
即便看似無趣的工作,只要我們願意主動與它建立聯絡,也就是想想,“做這件事對我本人的好處”。比如:我做這份工作起碼可以提供薪水,可以讓我在辦公室環境裡,可以……那我做得更好點,是不是還可以增強能力,以後到更好的環境,更好的公司……
一旦將工作與自己的關係拉近了,就可以考慮設定有挑戰性的目標,哪怕是天天貼發票,如果只是覺得這工作沒價值,一邊不用心隨便做做,一邊抱怨,那這份工作就是浪費時間,但如果你覺得這份工作和自己有關係,珍惜工作,天天貼發票也可以不斷設立新的改進目標。
看到自己的進步就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和價值。

▲ Photo by Andrew Ly on Unsplash
3
不斷提升自身技能
工作是解決我們很多現實問題的載體。
做任何一行,成為專家是打敗平庸最好的辦法。
只有成為頭部才是生存之道。很多人擔心過於專注會無法轉型,其實這都是想得太多了。
即使行業面臨團滅風險,頭部專家的視野,技能,人脈也更能幫助他完成賽道的遷移。
當很多行業市場環境變得艱難,每個行業幸運存活下來的公司和個人都會變少。
相等於打井時遇到乾旱年份,地下水位很低,只有挖得極深的人才能挖到水。原本的市場環境也許只要成為前 20% 生存得就很好,50% 過得馬馬虎虎,只有 30% 會被淘汰。現在隨著“水位”下降,只有前 2% 還生存良好,前 5% 馬馬虎虎,25% 面臨巨大壓力,70% 都生存艱難。
在工作中找到動力和意義並非易事,但透過找到工作的興趣點、明確個人目標、不斷提升自身技能,可以逐步改善工作態度和效率。同時,設定短期目標、尋求反饋以及保持積極心態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這些建議將幫助你在工作中找到更多的樂趣和成就感。

▲ Photo by Hans-Jurgen Mager on Unsplash
3
最後的話
時不我待,自己的本事長在自己身上,回報不理想,確實讓人失望,可是用回報不理想,就不去努力,敷衍工作,浪費時間,懲罰的只會是你自己。
即使當下工作不能很快起到自己理想的效果,也應該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建立自己與工作之間的聯絡,把每份工作當成對自己的磨練。
無論我們身處何種職場困境,只要願意積極改變,努力建立自己與工作的聯絡,找到工作對自己的意義,喚醒和啟用學習和工作的樂趣和創造力,就能打破困局,實現自己的職業價值。
機會是外界的,但本事是自己的。真正的收穫成就感和實質的收益更多是自己的事。
– THE END –
推薦閱讀

職場新人的立足點,在哪兒?

郝景芳:努力才是最大的天賦

人生選擇的標準,不是對與錯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和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