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爆雷,公司總部停擺!曾被雷軍、理想選中,CEO是“天才少年”,15歲就考上清華

編 輯丨吳曉宇
  "自動駕駛裡沒有百億美金公司,要麼你就是千億美金,要麼你就被收購或者被淘汰。”一位頭部自動駕駛公司CEO這樣評論。過去四個多月,地平線、文遠知行、小馬智行成功上市。但比他們創立更早、曾經兩度衝擊IPO的縱目科技,沒有實現“千億美金夢”,創立12年,等來爆雷大結局。
  “2月8日18:00後,開始斷電並封樓,員工可在以上時間內在保安的陪同下,進入樓宇把個人物品取走。”
  近日,總部位於上海的智駕公司縱目科技的一則訊息,在產業界引爆了今年第一顆驚雷,CEO唐銳在釘釘群開始“已讀不回”。
  有接近唐銳的知情人士告訴《21汽車·一見Auto》,目前縱目科技已處於停滯狀態,700多名員工被牽連,正等待官方制定詳細解決方案。這次爆雷的直接導火索是資金鍊斷裂。
  在縱目科技身上,你能看到極致的反差。
一位投資人向《21汽車·一見Auto》評價,縱目科技的創始人、CEO唐銳是“天才少年”。他15歲考上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碩士畢業後在矽谷從事半導體行業,一路順風順水到回國創立縱目科技。
  但創業行至12餘年,縱目科技卻在去年11月被爆出欠薪危機,“天才少年”成“老賴”,目前處於失聯狀態。2025年2月,縱目科技的業務停滯後,已經在交付的訂單不得不終止。“客戶也在發函要求退款,我們還面臨1000多萬的違約金賠償。”熟悉其自動駕駛能源機器人業務的知情人士告訴《21汽車·一見Auto》。
  以2023年為界限,縱目科技的前半場和後半場截然不同。
  前半場,長安是其大股東、與當紅車企賽力斯合作,截至2023年底,縱目還曾拿下包括吉利、北汽、一汽、嵐圖、江淮等近16家主機廠的訂單。2023年,理想貢獻了4成營收。縱目收穫了10輪融資,累計融資超過22億元,投資方不乏小米集團、聯想集團等知名企業。
  而在後半場,部分主機廠跳票讓縱目走向危機。有縱目高層告訴《21汽車·一見Auto》,2024年,老客戶長安原本允諾的50款定點車型實際上僅交付了4到5款。2018年已經開始和縱目合作的一汽紅旗,在2024年選擇了Momenta。
  縱目科技、Momenta、小馬智行和圖森未來等都是2013年至2016年成長起來的自動駕駛企業,在佈局泊車業務後,卻因為不同的選擇,而走向分野。
  Momenta和縱目科技早期都佈局了泊車業務,但2019年,Momenta釋出了L2+級可量產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開始從泊車業務擴充套件到高階智慧駕駛領域。這一方案讓Momenta在2023年底獲得了10個量產定點專案。而那一年,縱目科技卻選擇在泊車領域繼續深耕。
  2024年,主機廠開啟端到端大戰,縱目的選擇卻較為激進,將重心放在L4級自動駕駛能源機器人業務,主營智駕業務處於持續虧損狀態。知情人士稱,2023年,縱目科技在充電小車上的研發費用達3億餘元,佔比總研發費用的81.5%。
  與主機廠的愛恨情仇、泊車業務後激進的佈局,暗示了縱目科技的命運走向。
被長安、理想、小米選中
  縱目科技的主營業務是向主機廠賣智慧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包括域控制器和車規級感測器,主要應用場景是自動泊車。 
  自動泊車其實是從傳統燃油車沿用下來的賣點和技術方向,在早期被視為高階車型的“科技標籤”。2000年代初,豐田、大眾概念車曾推出自動泊車功能,能夠幫助車輛實現平行、垂直泊車,成為吸引消費者的賣點。
 在自動駕駛層面,自動泊車是自動駕駛技術的早期切入點。其核心依賴環境感知(如超聲波雷達、攝像頭)、路徑規劃和控制演算法,這些技術為更高階的自動駕駛功能(如L2/L3級輔助駕駛)奠定了基礎。自動泊車成為主機廠和智駕供應商們攻克智慧駕駛的第一道難關。
  2015年10月,特斯拉釋出了Autopilot,能夠實現自動變道、自動泊車等功能,成為國內同期自動駕駛的標杆。也是在2015年,小鵬開始自研自動泊車功能。到2018年底,第一代G3上市,已經具備自動泊車能力。
  縱目科技起家於環視演算法及基於環視影像的智慧駕駛輔助功能研發,在此過程中積累了低速場景下的感知和控制技術。而相對封閉的泊車場景對遠距離感測器依賴較小,技術實現相對容易,且法規限制較少,是L4級自動駕駛技術較易落地的場景。
  2017年,成立4年的縱目科技釋出了第一代自動泊車輔助系統產品AVP Gen.1,這是一種L4自主泊車,可在一定區域內實現無人駕駛功能。那時,傳統Tier 1供應商在泊車技術上主要聚焦於APA的普及,還停留在L2的自動泊車上。
  當時,唐銳認為整個社會還需要三到五年才能為AVP(自主代客泊車)的大規模量產做好準備。而縱目已經擁有了可以量產的產品。
  早期的泊車輔助 (APA) 方案的市場份額主要由傳統Tier 1把控。博世、法雷奧、大陸集團等傳統Tier 1們傾向於打包雷達與底軟作為方案來銷售給主機廠。2018年,法雷奧已經擁有超過1200萬的泊車系統量產搭載量。
  在博世、法雷奧等傳統Tier 1瓜分泊車市場份額之時,本土投資人也在觀望供應鏈本土化的機會,2017年2月,風光正盛的縱目科技掛牌新三板,三日之後就獲得了君聯資本、德屹資本等機構聯合投資的一億人民幣的B輪資金。
  早期,縱目科技的泊車專案客戶是一汽紅旗,當時一汽想要抓住自主泊車的風口,縱目能為其提供技術。2018年12月,縱目科技宣佈獲得中國一汽專案定點,將在紅旗車型上部署自主代客泊車系統。
  縱目科技還是早期長安佈局自動駕駛的重要供應商。“長安之前迷戀泊車,想把泊車做到行業第一。”有長安高管告訴《21汽車·一見Auto》。
  長安汽車早在2015年便釋出了“654戰略”,明確要在2020年實現一鍵泊車。但長安當時技術能力有限,上述高管稱,早期長安在自研低速泊車功能時,其在低速場景下感知系統卻無法穩定輸出準確結果。
  長安找到了當時在泊車領域異軍突起的縱目科技,度過了一段“如膠似漆”的合作期。
2019年1月,縱目與長安在低速自動駕駛和出行服務領域達成戰略合作。
  2019年11月,縱目獲得長安的新一代自動泊車——APA5.0+量產專案。
  2021年,縱目科技與長安汽車聯合開發新一代APA7.0自動泊車系統,並在長安深藍SL03車型上實現量產。
  收穫大客戶長安的定點後,縱目科技還拿到了小米的投資。2021年8月,小米集團領投縱目科技,縱目科技完成了1.1億元的D+輪融資,長安汽車實控的重慶長信智汽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也加入了這輪融資。
有投資人告訴《21汽車·一見Auto》,2021年自動駕駛賽道投資火熱,但當時找可投的專案都很難,雷軍領投後,也有很多投資人聞風而動跟投縱目科技。 天眼查顯示,2015年起,縱目科技收穫了10輪融資,累計融資超過22億元,估值超90億元。
  在一汽紅旗、長安汽車等主機廠之外,2023年,縱目科技的五大客戶變成了理想、賽力斯、長安汽車、嵐圖和中國一汽。
  2023年,理想開始在自研智慧駕駛上發力。2023年上半年,理想主推無圖版本的城市NOA,選擇了縱目科技作為其泊車業務的供應商。
  被明星主機廠和資本選中的縱目在2023年走到高光時刻。然而,危機比想象中來得更早。
命運轉折:跳票的IPO和主機廠
  自動駕駛方案商要想活下去的主要路徑有兩條:一是靠融資續命;二是靠拿到主機廠的訂單回款。這兩條路,縱目都碰壁了。
  行業寒冬在2022年來臨,“資本寵兒”也未能倖免。2022年3月以後,沒有得到一級市場融資的縱目科技開始急迫尋求二級市場的資金。 
  2022年11月,縱目科技二次衝擊IPO,擬在科創板掛牌上市。但縱目科技趕上了科創板“收緊期”,2020年12月後,上交所對擬上市公司的營收和盈利有了更嚴苛的要求,比如,最近兩年淨利潤需要均為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5000萬元。
  縱目並不滿足要求,上交所對其持續獨立經營能力持質疑態度。招股書顯示,縱目科技2019年至2021年營收分別為0.44億、1.48億、2.27億元人民幣,但虧損持續擴大,累計虧損超過11億元人民幣。2023年9月,縱目科技又撤回了IPO申請。
  2024年的智駕IPO大潮讓縱目科技再次看到了自己的機會,同批甚至更晚入行的企業都能順利在境外上市,這一次,縱目把目光投向了港交所,但再次折戟。2024年3月,縱目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然而由於招股書滿六個月後也未能透過稽核,2024年9月其上市申請失效。
  在沒有外部輸血的日子裡,縱目科技在企業管理上則體現為縮減成本。
  有入職兩年的老員工告訴《21汽車·一見Auto》,兩年間,企業文化衫從以往的加絨外套變成了短袖。同時受到直接影響的還有員工的年終獎,2021年至2023年,其年終獎逐年減半直至沒有年終獎。
  而自動駕駛行業一直都是燒著錢前進。根據招股書,2021年至2023年,縱目科技的總營收分別為2.25億元、4.69億元和4.98億元,同一時期的淨虧損分別為4.34億元、5.88億元和5.64億元。2024年成功上市的小馬智行、文遠知行也尚未扭虧為盈。唐銳曾公開表示,要感激所有願意投資自動駕駛賽道的投資人,如果沒有資本的支撐,整個行業也不會向前發展。
  與其他僅提供演算法的智駕供應商不同的是,縱目的模式是打包雷達和軟體演算法來為主機廠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因此,縱目科技需要透過向上遊供應商採購晶片等硬體,再由縱目打包測試後向車企交付。
  這也意味著,縱目科技的收入和盈利水平還受到原材料和硬體成本的影響。在2021年的缺芯潮中,縱目科技的採購成本明顯增加。2021至2023 年,縱目科技的銷售成本分別為2.45億元、4.86億元和4.81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08.9%、103.5%和96.5%。
  隨著主機廠價格戰向上遊傳導,為了減少成本,縱目曾想轉向純視覺賽道。有接近唐銳的人士告訴《21汽車·一見Auto》,唐銳曾在內部表示要做純視覺方案,這樣“技術更先進且成本下降”。
  但轉向純視覺研發投入和難度都較大,導致產品面世比預期推遲了半年以上,“在這期間,縱目本有一批訂單可以如期交付,如果當時順利交付就不會出現降薪問題。”上述人士向《21汽車·一見Auto》分析稱。
  老客戶的跳票給了縱目“致命”一擊。在降本的趨勢下,合作了多年的主機廠已經有實力儲備開始自研,同時主機廠也正找更“便宜”的供應商。
  2021年,理想已經開始自研自動駕駛。理想汽車CEO李想曾公開表示,理想早期在與供應商合作時曾遭遇嚴重效率問題,如郵件需兩週才得到回覆,拖累了研發進度。這種被動局面迫使理想選擇自研自動駕駛技術,透過自主開發域控制器到演算法以掌握主動權。理想的智駕團隊從2021年的約700人快速擴張至2024年的2000人。
  除了自動泊車以外,2023年大模型技術的突破使主機廠們的智駕競賽轉向“端到端”。
  2023年下半年開始,長安招攬了行業視覺人才,重點攻克端到端。2024年10月,長安也開始推進基於端到端的城區導航輔助駕駛研發,加速追趕城區NOA。
  有縱目高層告訴《21汽車·一見Auto》,2024年長安曾承諾了縱目近50款車型的定點,這幾乎是縱目智駕業務裡最大的訂單了,但實際上只交付了4、5款車型。同時,長安要求縱目交付的是可供更改的白盒。這也意味著主機廠在產品的話語權較強大。
  除了泊車場景,當高速NOA、城市NOA逐漸成為智慧汽車的新賣點,縱目科技已經不能滿足主機廠的供應需求了。老客戶一汽紅旗也選擇了Momenta。有訊息稱,2024年,紅旗P201豪華B級插混轎車搭載了與Momenta合作研發的高階智慧駕駛系統。
  主機廠的回款週期長還加劇了縱目的回款困難。有供應商曾告訴《21汽車·一見Auto》,長安的回款週期在業內屬於較長範圍。根據Wind統計,長安汽車的應付賬款週轉天數在2024年為98天,作為對比,特斯拉的應付賬款週轉天數為64天,廣汽集團為75天。
尋找第二曲線,但轉型失利
  主營業務長期虧損,縱目科技曾試圖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有接近唐銳的知情人士告訴《21汽車·一見》,2022年,在一級市場融資困難、主機廠新客戶難開拓之時,唐銳看準的行業風口是園區L4級自動駕駛——立項做自動駕駛能源機器人專案。這個新專案能夠遷移縱目在泊車專案中積累的L4智駕能力。 
  為此,唐銳在2024年1月成立了子公司——蠶叢機器人來主推該業務。其主要產品是“FlashBot閃電寶”,即一款具備L4級無人駕駛的能源機器人,能夠在封閉園區為新能源汽車提供智慧充電服務,目前主要的應用場景集中在商場、園區、酒店、高速口等,內部稱該業務為“充電小車”。該專案在2023年投入研發,2024年3月開始全球釋出。
  多位員工告訴《21汽車·一見Auto》,縱目科技主要有兩個業務部門——ABG和EBU,前者主營業務是積澱了十餘年的ADAS業務,是招股書中披露的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實際該業務的管理人是CO-CEO張爽;EBU則是充電小車業務,直接管理人是唐銳。
  接近唐銳的知情人士告訴《21汽車·一見Auto》,2024年,唐銳基本上不管理ADAS業務,主要精力都在充電小車和融資上。
  充電小車所在的充電移動市場規模已達百億。據自動駕駛市場研究機構Navigant Research統計,目前移動充電解決方案的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0年的160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600億美元。 
  唐銳對踩中L4風口的“FlashBot閃電寶”保有很高的熱情和信心。他曾在接受採訪時公開表示,“我相信只需要3-5年的時間,L4級自動駕駛技術就會在封閉園區場景大規模落地。”他為“FlashBot閃電寶”立下的2025年目標是做到5000個一線城市大型停車場的移動充電服務。
  在主營業務虧損和缺乏外部輸血的情況下,唐銳還是決定大手筆注入新業務。
  接近唐銳的知情人士稱,2023年,唐銳按萬臺規模的預算資源投入去做該業務,光充電小車的研發就花了3億餘元。招股書顯示,縱目科技2023年的研發支出為3.68億元。 
  接近唐銳的知情人士告訴《21汽車·一見Auto》,在小車業務上,唐銳沒有進行市場調研。他是研發出身,縱目科技此前十餘年的ADAS業務交付只需要完成主機廠的訂單要求,調研市場消費者需求並不是交付前的必備事宜。而“FlashBot閃電寶”不同的使用場景決定了該業務需要考慮到使用者和充電場景的需求,但唐銳並不重視。
  充電小車並非毫無營收貢獻。有熟悉該業務的知情人士在春節前告訴《21汽車·一見Auto》,2024年充電小車的營收規模達5000萬元左右,且年底已經成功拿下一些大訂單,預計2025年將會有較大增長。
  但到了2月,縱目業務停滯後,由於沒有資金生產,已經在交付的訂單不得不終止。“客戶也在發函要求退款,我們還面臨1000多萬的違約金賠償。”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還沒有收回研發成本的充電小車業務被迫按下暫停鍵。有相關業務負責人告訴《21汽車·一見Auto》,2024年還處於驗證市場階段,上半年開拓市場艱難。該負責人稱,如果沒有出現資金問題,蠶叢機器人或許還能撐過一段時間,但現在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上述投資人認為,因為缺乏戰略眼光,唐銳更像是一位“IT專案經理”而不是創始人和職業CEO。公司遭遇資金危機的時候,唐銳堅持將基本盤ADAS業務尋求併購。從招股書披露的資料來看,近三年該業務佔公司總營收的9成左右。
  有投資人告訴《21汽車·一見Auto》,他曾建議唐銳穩住基本盤業務,要他“先耕耘基本面,保證技術收入,然後再邁出第二步”,但雙方最終因為意見不合不歡而散。
兩次會議,自救無果
  春節前,縱目曾有融資的希望。“融資首款到賬,有可能是不一樣的結局。”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2024年12月前,江西某國資委曾決定投資縱目科技,但看到了市場上的欠薪傳聞便決定撤回投資。
  在爆雷之前,唐銳多次開全員會安撫員工。
 “在11月25日的全員大會中,唐銳宣佈進入“低功耗模式”,即全體員工僅能拿到最低工資,封頂1萬元人民幣。他還告訴縱目全員,年後有融資希望,爭取給員工交上社保。
資料來源:縱目科技內部人士
  1月26日,縱目科技開了春節前的最後一場全員線上會,不到十分鐘、沒有給員工任何提問機會,唐銳直接宣佈公司經營困難,無法給員工補發工資甚至補交社保。
  “現在區域性的回款已經完全不管用了。”當時唐銳安撫員工稱,公司高層正爭取與寧波上市公司的併購業務,並且與東陽股東(縱目科技E輪融資的領投方東陽冠定)交涉中,但未能獲得資金的支援。 
  “公司如果能夠後續順利進行跟其他上市公司之間的交割,那也許還有存續下去的可能性。”唐銳表示。
  “目前從(併購和融資)兩條線上,今天都沒有辦法能夠在春節有一筆錢進來。”唐銳再次陳述了春節前不可能融資的真實情況,建議沒有業務的員工自行離職解決社保問題,同時用最小化的團隊運營對傳統業務進行保供。他仍然相信,或是出於安撫員工,“我們還是有機會在春節之後完成和寧波這家上市公司的一些業務上的出售和競調動作。”
  但到了春節後,“存續下去的可能性”更渺茫了。上述知情人士告訴《21汽車·一見Auto》,縱目科技正等待均勝電子的併購,此次交易涉及標的是其主營的智駕業務。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已致電均勝電子,對方回應稱該事宜敏感而不予回應。21世紀經濟報道曾多次致電求證唐銳,對方電話無法接通。
 唐銳寄希望承擔併購業務的均勝電子,其自身也曾因為頻頻併購導致負債率居高不下和麵臨商譽減值風險。如2021年,均勝收購的KSS業務表現不佳導致20.2億元的商譽減值損失,直接導致當年公司虧損。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資本負債率高達68.6%。
  有縱目科技的投資人告訴《21汽車·一見Auto》,縱目科技等來白衣騎士的可能性不大,“因為資本從來都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唐銳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預言,2024年會出現“非常明確的大浪淘沙”的情況。如今淘汰券遞到了他自己手中,帶領縱目科技走過十餘年後沒能扭虧為盈,也跌倒在轉型時刻。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024年,隨著經濟走勢、房價與利率下行,國內大類資產收益率普遍跌破2%(國債1.6%/存款1.5%/保險2.5%/房租1.7%),且極有可能長期維持在低位。這意味著從2025年起,中國家庭面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的資產保值難題。

在低利率、低通脹與老齡化時代,除了降低房地產比例,增配國債、保險等避險資產。更好的做法是將選取標的擴大到全球的核心資產(比如鎖定4.6%利率的美債),讓家庭資產配置的收益率更穩健、風險對沖性更充分。
有全球資產配置諮詢需求的朋友,請新增運營微信(lang202501),或者長按下方二維碼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