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駕獨家|三度折戟IPO,前泊車明星縱目停發工資

小米背書、資本看好,曾經的泊車霸主遭遇滑鐵盧。
作者 | 餘   快
編輯 | 李雨晨
雷峰網《新智駕》從多處獨立信源獲悉,縱目科技今天召開全員會,因業務未達預期,自本月起停發工資,只發基本生活費。
縱目科技曾經是智駕領域的明星企業。業務上,是泊車領域的頭把交椅,招股書資訊,在中國乘用車自動泊車解決方案市場,按2022年銷售收入計,縱目科技在公司總部位於中國內地的供應商中排名第二,市場份額4.9%。在中國乘用車APA泊車解決方案市場中,按2022年銷售收入計,縱目科技在公司總部位於中國內地的供應商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5.6%。
資本市場也頗為看好。2015年~2022年期間,縱目科技完成了A輪~E輪的融資,投資方包括聯想、小米集團、君聯成業等明星資本,當時估值超90億元,成為中國ADAS賽道的一隻獨角獸。
其中,2021年3月,縱目科技作為小米官宣造車後投資的首家產業鏈企業,身上又多了一層大佬背書光環。
縱目科技最後一輪融資定位於2022年。進入2023年後,縱目各方面情況開始急轉直下。
縱目先是經歷了核心高管離職。雷峰網《新智駕》此前報道,2023年下半年縱目CTO王凡離職,由蔣偉平接任相關工作,彼時縱目並未任命新的CTO。今年年初,前禾多3D視覺首席架構師徐一梁已加入縱目科技,出任CTO一職。
接近縱目的人士曾向雷峰網新智駕透露,“除了王凡,縱目的另外兩個副總裁朱光偉、李旭陽也離職了,去年高管基本全走了,只剩下了唐銳。”
2023年,縱目還經歷了大客戶泊車產品供應商切換動盪,主營收入泊車業務一度迫在眉睫,2023年營收增速大降。
2023年縱目科技實現營業收入4.98億元,同比上年僅增長6.18%,而2022年同期營收同比增速高達108.44%。
前縱目員工告訴雷峰網新智駕,2023年上半年縱目業績確實不行,下半年業績上來了,因為拿到某頭部車廠高階智駕業務。但這個關鍵節點拯救縱目的專案,沒有讓縱目迎來柳暗花明的時刻。
後續是因軟體架構不合理,人員冗餘,政治鬥爭等因素,縱目行車產品和高階智駕技術上遲遲沒有重大突破,專案開發和交付進度緩慢,導致合作的車企明星車型交付延期。(關於縱目內部變動內容,歡迎新增作者微信Yukuaikuaier 交流
在經歷了2023年眾多坎坷的背景下,縱目依然開拓新業務。
2024年1月,縱目科技正式公佈子公司蠶叢機器人,併發布無人駕駛能源機器人“FlashBot”閃電寶,可在園區、停車場等場景,為新能源汽車提供智慧充電服務。
為何不重點擴充套件主營業務,而是開展新戰場?
“因為一直做不好tier1的訂單,最後優質訂單越來越少,越做越賠錢。於是想自己做甲方。”
一位接觸過蠶叢機器人的投資人告訴雷峰網,縱目的移動充電小車的設計走不通,存在使用場景不人性化、機械臂空間問題等多種弊端,這種產品客戶根本不會買單。
資本市場,縱目科技頗為坎坷,三度折戟IPO。
2017年,公司首次在新三板市場掛牌,但僅數月後便宣佈摘牌。時隔五年後,2022年11月,縱目科技轉戰科創板,再次向資本市場發起挑戰,但2023年9月撤回IPO申請。
新三板和科創板均未登入成功,今年,縱目科技將目標對準港交所,在2024年3月28日,小米SU7首發上市之際,向港股遞交了IPO。
由於招股書滿6個月後未能透過稽核,縱目港股上市申請於2024年9月28日失效。這次縱目還是沒能乘上小米的東風。
智駕公司紛紛啟動IPO計劃的背後是大浪淘沙,生死淘汰賽,往後的縱目,還能扭轉命運的可能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