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雷達再上熱搜!華為/小米上車 2025-04-23 01:32 高工智慧汽車 智駕能力邊界的不斷抬升,對於感測器的要求仍在增加。 去年至今,不管是端到端,還是大模型,本質上並沒有解決攝像頭(視覺感知)的物理效能缺陷;雷射雷達處於成本下降區間,安全冗餘作用明顯,但對於惡劣天氣、穿透能力以及抗干擾性仍存在劣勢。 而毫米波雷達“全天候全天時”工作的能力恰恰是最好的補充;同時,隨著4D成像雷達技術的成熟,也解決了過去一直存在的目標識別精度有限、解析度低以及高程探測能力有限等問題。 尤其是,高階智駕進入搭載車型價位“下沉”普及的關鍵時間點,感測器配置方案的變化,也同樣處於新的拐點。從目前車企的搭載配置情況來看,短期內,雷射雷達的成本依然無法滿足20萬元以下車型的大面積普及。 即便是比亞迪這樣的行業巨頭,在本輪高階智駕普及戰中,配置雷射雷達的天神之眼B版本僅限於騰勢及比亞迪品牌的中高階車型,覆蓋車型價位主要在20萬元以上。按照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給出的資料,2024年比亞迪在國內交付的新車,20萬元以上的佔比不足10%。 而對於搭載純視覺或視覺+傳統3D雷達的高速NOA方案,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部分核心功能的感知效能指標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去年4月的北京車展,華為正式釋出全新一代高精度4D毫米波雷達,並明確了核心應用場景:高速和城區快速路支援超遠距離探測,相較於傳統雷達可提升35%;成像精度更高,看得更準,在城區混行和泊車時更具底氣。 同時,針對高速NOA,傳統雷達在高速行駛時探測距離僅為210米,而高精度4D雷達探測距離達到280米(部分廠家的引數更是超過300米),可提前識別目標,這解決了前向感知的剛需。 目前,國內市場包括理想、長安、蔚來(旗下樂道)等品牌已經率先實現4D雷達的規模化上車。其中,蔚來NT3全平臺車型都將全系標配4D雷達,最遠檢測距離能達到370米。此外,華為尊界S800搭載的三顆分散式毫米波雷達矩陣,也可能是4D技術路線。 按照官方介紹,4D毫米波雷達絕無僅有的全天候、穿透特性,加持高精度俯仰解析度,為典型場景痛點如“行人鬼探頭”、“雨霧天氣下感知能力下降”、“異形車識別失敗” 提供兼顧安全與價效比的技術解決方案。 此外,按照華為的介紹,分散式架構則進一步提升效能。感知能力超過現有的4D毫米波雷達,在雨霧天高置信度探測距離提升60%,側前方Cut-in目標感知時延下降40%。 目前,已經上車的4D成像雷達,大多數都是採用FPGA(或其他SoC)作為端側的大資料處理,成本高昂。而,相比而言,衛星架構的雷達本身不需要這種額外增加成本處理能力。尤其是點雲數量的大幅增加,衛星架構可以充分利用域控制器的算力冗餘,用於目標檢測、分類和跟蹤的高階演算法。 按照業內企業給出的資料,分散式架構可以使雷達感測器體積縮小70%,重量減輕30%,同時,也更有利於未來對感測器的OTA升級。同時,這種架構的優勢還在於,更能夠適應未來車端硬體可插拔的概念,降低不同平臺車型的開發週期以及上車適配成本。 本週,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即將在今年量產的小米第二款車型-小米YU7也將首次搭載國產4D毫米波雷達方案。其中,前向採用海康汽車(森思泰克)的STA77-6-B高解析度4D前向雷達。 按照此前的官方介紹,STA77-6為兩片級聯架構,6T8R,此前已經搭載於理想品牌車型,角度解析度2°,探測距離達到300米;高階版本的STA77-8則為四片級聯架構,12T16R,此前搭載於深藍車型,提供0.7°(水平)x 2°(縱向)的角解析度,探測距離高達350米。 “成像雷達已經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關注。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市場對實現最佳效能的成像雷達有強烈需求。”法雷奧認為,從去年的行業進展來看,4D雷達的成本大幅下降,預期將帶動市場真正起量。 而在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看來,隨著中國主流智慧化車型陸續上車4D雷達,示範效應正在快速發酵。尤其是高階智駕技術的普及、L3級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預期凸顯,成本壓力也在持續上升。 賽恩領動聯合創始人兼CEO李旭陽表示,L3級及以上級別的自動駕駛中,需要多感測器冗餘,視覺、雷射雷達與4D成像雷達可以成為“兄弟”;但L2級(包括L2+)的感測器配置,受制於成本壓力,雷射雷達和4D成像雷達是競爭關係,肯定要掰手腕。 去年,Mobileye同樣放棄了雷射雷達的自研,轉而加大力度推動4D成像雷達的量產。基於自研SoC和雷達資料演算法,這款4D雷達可提供超過400米範圍的4D影像、140度的中距視場和170度的近距視場。 此外,傳統雷達的行業巨頭,也在不斷迭代技術。去年,安波福正式亮相由中國本土團隊主導開發、搭載國內首顆一體式整合雷達晶片的第七代4D毫米波角雷達,並採用了業界首款空氣波導天線方案。 效能引數方面,安波福透過複用成熟的高效能端到端雷達演算法,實現寬視角(FOV)內的高角度解析度和精度。同時,基於安波福自主設計的抗干擾演算法,使得這款4D雷達的抗干擾能力提升了約30%。 去年,安波福的FLR7前向雷達也已經在Smart精靈5首發上車,官方介紹,這是業界首款具有4D功能、300 米檢測範圍和優質角度解析度的基礎版功能雷達。同時,支援高畫質感知模式,適用於自動泊車和低速自動駕駛應用。 大陸集團則是釋出了一套基於高解析度環繞雷達+全景環視的雷達視覺泊車系統,替代傳統超聲波感測器,而且可以提供更好的設計靈活性和效能,同時滿足更高的安全要求。 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預測資料顯示,隨著L2及L2+持續處於市場增長的高速期,到2025年,僅中國乘用車市場毫米波雷達搭載量將超過3500萬顆/年,其中,4D雷達搭載率將接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