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位於上海的智駕公司縱目科技,從估值90億的巔峰到斷電封樓的絕境,歷程竟不到2個月。
據多家媒體報道,2月8日,縱目科技員工收到行政通知,公司將在當天18點後斷電封樓,員工需在此之前取走私人物品或辦理離職證明。
曾經閃耀的智駕獨角獸,為何會突然暴雷,陷入這般絕境?
欠薪多時,創始人跑路了?
從去年11月開始,縱目科技“暴雷”的跡象便已悄然顯現。
2024年11月10日,縱目科技突然宣佈,將延期至每月25日發放工資。這種反常的舉動,無疑是資金鍊緊張的危險訊號。
果不其然,到了11月25日,縱目科技向員工坦白了公司面臨的“嚴峻挑戰”——發不起薪水了。當時給出的臨時方案為:稅後月薪1萬元以下的員工全額髮放,稅後月薪1萬元以上的員工按稅後封頂1萬元發放,剩餘部分在融資到位後當月補發。同時,員工社保公積金將正常全額繳納,2023年的績效獎金取消,2024年的13薪暫緩發放。
到了12月,縱目科技再次“最佳化”工資發放,聲稱企業在“運營低功耗模式”下,將對員工薪酬發放及北森工資條進行最佳化調整。實際的情況是,員工已經開始被欠薪。
據媒體報道,自2024年11月起,700多名員工未收到工資,部分員工在無奈之下,只能選擇申請勞動仲裁來維護自身權益。
為了解決當時的困境,縱目科技CEO唐銳曾於1月23日在內部表示,春節前融資到賬,發放所有欠薪。唐銳還多次宣稱“與寧波上市公司洽談併購”,計劃“出售智駕泊車業務”,並“推進老股東融資”等。
但現實卻無比殘酷,1月25日公司宣佈停發工資,去年12月的社保也無法繳納。春節放假前,掌握公章的高管竟然集體離職了。
等到春節放假回來後,員工們才發現,CEO唐銳在工作群裡已經“已讀不回”了!大家紛紛傳言,他已遠遁國外。據天眼查顯示,唐銳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現在是美國國籍。
豪華資本大佬,都不願掏錢了
資料顯示,縱目科技成立於2013年,是一家專注於自動駕駛(AD)和高階駕駛輔助系統(ADAS)技術及產品的供應商,業務覆蓋自動駕駛領域的軟體、硬體、系統設計以及元件整合等多個層面。
公司成立後,發展迅猛,先後完成10輪融資,已經融到了E輪,累計融資額達22.47億元人民幣。君聯資本、和玉資本、德同資本、高通、蔚來資本、紅杉資本、小米集團(領投)、東陽冠定投資等資本大佬紛紛下注,巔峰時期估值超90億元,在自動駕駛行業中備受矚目。
根據蓋世汽車網統計,2024年1-12月國內自動泊車APA方案,縱目科技裝機量還是有14.6萬,市場佔有率2.9%。但是在行車ADAS市場,縱目科技未能上榜前十。
2024年3月,縱目科技急衝衝地衝刺港股IPO,因為此時資金鍊已經很緊張了。
據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縱目科技的營收分別為2.25億元、4.69億元和4.98億元。相應期間的經調整淨虧損分別為3.82億元、4.77億元和5.16億元。
2021年至2023年,其經營現金流量連續三年為負,分別為-4.76億元、-5.88億元和-4.12億元。截至2024年1月31日,縱目科技有著4.62億元的借款,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卻僅有1.99億元!
在縱目科技資金鍊如此緊張的情況下,為何曾經青睞它的資本大佬們都不願再掏錢了呢?
首先是多次上市失敗。至今,縱目科技三次衝刺IPO均以失敗告終,包括新三板摘牌、科創板撤退、港交所IPO夢碎。上市之路不僅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投入了鉅額的資金,錢沒融到,但是上市過程中該花的錢一分不少,這無疑讓本就緊張的資金鍊雪上加霜。
其次,技術實力難以突破。據悉,自2023年起縱目科技的經營狀況急轉直下,主要原因是拿到了某頭部車企的高階智駕業務,但由於軟體架構不合理、人員冗餘等因素,交付能力大打折扣。在競爭激烈的智駕市場,交付能力直接關係到企業的商業信譽和市場份額。這種情況下,縱目科技不僅失去了與頭部車企的合作機會,也讓其他潛在客戶望而卻步。
此時,縱目科技出現了一個戰略失誤。他們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開闢新的業務領域——蠶叢機器人,即低速全自動駕駛充電機器人FlashBot閃電寶。然而,新業務的拓展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收益,反而分散了公司的資金和精力。由於對市場需求的調研不夠充分,新產品的市場反應冷淡,銷售業績不佳。結果智駕方案也沒搞好,客戶可沒有耐心了!
最後是市場競爭太激烈,第三方智駕供應商越來越難。一方面,行業頭部華為、momenta、地平線、大疆等供應商技術實力越來越強,競爭壁壘越來越高;另一方面,車企紛紛轉向自研,理想、蔚來、小鵬、比亞迪、長安等企業技術突飛猛進。能夠留給縱目科技等小型供應商的市場機會越來越渺茫。
智駕大逃殺時刻,開始了
縱目科技倒下了,但這可能只是個開始。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智駕行業,淘汰賽已經悄然拉開帷幕。後面排隊倒閉的,可能會越來越多,尤其是第三方智駕方案商,即便那些已經掛牌上市的企業,也並非高枕無憂。
據不完全統計,最近一年來,智駕行業裁員、關停的訊息屢見不鮮,比如高合、哪吒、延鋒偉世通等。這些現實情況,反映出整個行業,已經進入慘烈的淘汰賽。
2月9日,長安汽車舉辦智慧化戰略“北斗天樞2.0計劃”釋出會,推動智駕平權。長安深藍品牌推出自研智駕方案,將智駕下談到15萬級車型。
10日,比亞迪宣佈自研智駕系統“天神之眼”首批次21款車型量產上市,覆蓋從海鷗到漢唐車型,即7-20萬元區間,全部用上自研智駕方案。
據媒體報道,目前國內一套完整的L2+級智駕方案成本已低至3000元人民幣以內,部分供應商方案甚至可進一步壓縮至2000-3000元區間。這說明,這個行業已經被“卷王”捲成了白菜價,那些還想靠智駕方案“溢價”的車型,都將遭遇價值重估。
1月份,智駕公司Momenta 創始人、CEO 曹旭東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25年為自動駕駛行業的“大逃殺時刻”,比車圈更加激烈。到那時,中國的智駕公司只剩下3家。
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佐思汽研發布2024城市NOA產研報告,第三方智駕供應商市佔率方面,Momenta的市佔率為60.1%,華為Hi模式佔比29.8%,前兩名遠超後面的第三方供應商。這也代表了目前國內第三方智駕的頭部水平。
那些還沒有進入頭部的第三方智駕供應商,很可能最先扛不住!比如才掛牌上市不久的某智駕企業,2024年前9個月營收竟然同比下降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