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兩點,孩子很難被欺負

hi,你好啊,這裡是超實用二條
每篇解決一個育兒小問題,當好媽媽,當好自己~
有個媽媽發私信問我:
小區裡有個孩子特別霸道,老是佔著遊樂場的設施,不給其他孩子玩,每次她都會鼓勵女兒上去爭取,但女兒總是不肯;
媽媽就覺得特別不對勁,一方面覺得應該給女兒“撐腰”,另一方面希望女兒能夠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來能少“被欺負”。
這類留言近年來特別特別多,公共場合、學校,和朋友的孩子相處的時候,都可能遇到,這裡我給大家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
用咱們當媽的直覺去看看,你孩子在乎嗎?你孩子自己想不想玩那個東西?自己家孩子自己還是能判斷的。

我們養育孩子過程中總有很多擔心,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腦補:
我覺得女兒應該要去,但她沒有做,然後我們就把這個後果想得很嚴重,擔心以後會被人欺負。
後來這個媽媽說:“我女兒倒是也沒有表現出很喜歡想玩。”
我養娃解題思路的第一步,永遠是先理順自己。所以,到底是解決我自己的問題還是解決孩子的問題。

具體怎麼做呢?看下面👇🏻
(溫馨提示:如果暫時不方便播放,記得戴上耳機或調低音量再看哦)
不方便看影片的,為你送上文字版啦👇🏻
就拿我家的情況給大家舉個例子:
比如在遊樂場,的確經常會有一些孩子霸佔著遊樂設施,其他孩子玩不了,我永遠先去看我女兒自己的狀態,如果她想玩,那我一定會給她撐腰,做她背後的靠山。
我會先去鼓勵她自己去溝通,解決不了的時候,我會陪著孩子去堅持。告訴對方,“這是大家的設施,你已經玩了20分鐘了,我們等了很久了,能不能輪流玩。”
而且,我一定會保證我女兒能夠得到輪流玩機會。這個是我長期以來的做事原則,但凡答應給女兒做靠山了,我一定是貫徹到底。

圖片來源:網路
如果小D根本不想玩,或者有沒有的玩她也無所謂,我就不會介入,哪怕我內心也會覺得這個是不太對的。但她不想玩的時候,我就不會提前去腦補是不是膽小懦弱。
這也是我自己一直提醒自己、也想提醒大家的。
我們當媽以後,學了那麼多育兒知識,反而要拉回到本質,那就是:先看看我們自己孩子有沒有這個需求,他在不在乎。
從另一方面來說,孩子是透過學習、模仿父母的感受來學習“如何面對”以及”如何解決“衝突的
父母的平靜,其實也能避免孩子帶入受害者心理。(而過度的受害者心理,反而讓孩子更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物件)
比如孩子之間的打鬧,我們大人常常覺得是打人,其實不是,孩子們玩得還挺開心,還願意跟孩子繼續玩,咱們就不用過度干預,不要從我們成人的角度去解讀。
再比如孩子之間,那種“我有啥,你有沒有”的對話,我們大人常常覺得是攀比,但對孩子來說,可能就是正常的一個分享。
他們互相之間也都不在意,那麼我們也不用幹預。

圖片來源:網路
所以,永遠看到孩子,以孩子的狀態出發,然後再考慮要不要去及時干預,才是最好的育兒王道。
ps:如果是孩子想玩,卻不希望媽媽去說,這類情況我覺得尊重孩子的意見也沒啥,只是要告訴他,媽媽永遠站在你這邊,如果你需要我幫忙,就告訴媽媽!
至於,怎麼樣養出“不好惹”的孩子,這個更大的話題,推薦詳細閱讀:不好惹的孩子,是這樣養出來的(很多人都搞反了)
這些年寫了2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問題我沒來得及回覆
歡迎點選下方標籤直達相關內容找到答案哦
話題索引
點選閱讀原文
搜尋歷史文章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