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一個普娃覺得自己牛上天?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看到孩子的閃光點,這需要有好的觀察和覺察的能力,很容易去到操控和期待裡,父母需要不斷學習和內省。
——薩姐
作者:鐵扇公主
來源:FunMath(EnjoyFunMath)
家庭教育都知道,負向反饋會打擊孩子的自信。
關於怎麼誇孩子,把彩虹屁吹到位,今天我想展開說說。
誇獎孩子,並不是簡單動動嘴皮子的體力活,尤其針對普娃,你該如何誇,誇到孩子覺得自己牛上天,誇到讓孩子最大程度的認可自己,相信自己,它其實是項腦力活。
01
改變你看待孩子的方式挖掘孩子閃光點的三個小妙招
給你半個小時的時間,你能寫出孩子的100個閃光點嗎?試試看,先寫出20個也行。
我讓身邊的媽媽做測試,得到的回覆都是:
“唉,我兒子太調皮,老師三天兩頭投訴,拖拉磨蹭,又不愛學習,有什麼優點啊?” 
 “我女兒太玻璃心了,說重一句就掉眼淚,還覺得自己是公主。沒有公主命,卻一身公主病."
大部分家長張嘴就能說出孩子的n個缺點,卻鮮有人能對孩子的優點如數家珍。
是孩子真的一無是處,毫無閃光點可言嗎?
如果讓我列我們家兒子的閃光點,我1分鐘能列20個: 
聲音洪亮
跑步快
力氣大
數學好,小學6年拿過4次100分
願意幫助弟弟
每天自己定鬧鐘起床上學,從不賴床
上學從來沒遲到過
吃飯快,胃口好
5歲以後開始自己洗澡
多重的書包都自己背
作業再多也會堅持寫完(哪怕是抄完)
每晚堅持刷牙
搭樂高很有耐心
善良、正直
每天放學按時回家
去找同學玩會提前跟家人打招呼
寫作業效率很高
每次考試的成績不管好壞都會跟媽媽說
會和家人講發生在學校的事
每晚臨睡前收拾好書包 
……
是不是有很多你覺得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值得誇獎?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不要把優點看得多宏大,不要以為非得取得多麼重大的成就才閃光。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耗費了很大的力氣。
想想小時候,他第一次抬頭,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喊媽媽,第一次學走路,第一次學會騎車,第一次從幼兒園拿回小紅花,我們是多麼歡欣雀躍。
那為什麼長大之後,他堅持自己穿衣吃飯,他每天不哭不鬧去上學,他從倒數第一考到倒數第二,他從不會跳繩到可以連續跳5個,就不值得高興呢?
把關注點放在以下幾方面,你也能源源不斷挖掘孩子的閃光點。
第一,先關注“做到的事”。
看下圖的杯子,你會想到什麼?
消極的人說:糟糕,我只剩下半杯水了!
積極的人說:哇哦,我還有半杯水耶!
兩個視角的區別在於,積極的人看的是擁有什麼,消極的人看的是失去了什麼。
同樣道理,我們要挖掘孩子的優點,就應該多關注他“做到的”事,多關注他“已經增長的能力”,多關注他“已經取得的進步”,看他有什麼,而不是看他沒什麼。
最忌諱跟“別人家的孩子”比,因為比來比去,你關注的點都是孩子沒有的東西。
我見過有孩子興奮的拿著考了98分的卷子回家,結果父母臉一黑,還差2分就100了,你怎麼就不細心一點呢?班上有好多100分的。
那種心情,就跟你太太質問你,為什麼沒有賺100萬回家一樣。
怎樣才算“關注做到的事”?
比如,孩子挑吃,不愛吃胡蘿蔔,你可以說:雖然不喜歡吃胡蘿蔔,但還是吃了一口呢。
比如,孩子學跳繩,但是沒學會,你可以說:這對你來說有些難,不過搖繩的姿勢比之前好多了,雙腳的節奏也慢慢跟手配合起來了。
你越是強化正向的東西,孩子會不自覺的增加被關注行為的發生頻率,簡單說就是,你說他哪裡好,他就會多做好的事情。這是心理學培養好習慣常用的正向強化法。
第二,關注過程。
在成人世界裡,一切以結果為導向,不講苦勞講功勞。但在教育孩子時,性質不一樣,建議大家多多關注過程。
有一位叫Carol的心理學家,她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一群10歲大的孩子們嘗試解決一些對他們而言有點困難的問題。
關注過程的孩子會十分積極,他們嘗試不同的方法,試了錯,錯了再試,直到找到正確的方法為止。
而關注結果的孩子則在一開始就很悲觀,他們認為這對他們來說太難了,肯定解決不了,所以遲遲不願意動手去嘗試。
這群關注結果的孩子,在後續的其他實驗中,如果他們某次考試未透過,就會尋找考得不如他們高的孩子,以獲得自我安慰;甚至在下次考試中作弊,而不是更努力地學習。在失敗和錯誤面前,他們選擇了逃避。
下面這張是兩類孩子的腦部活躍圖:
左側是關注結果的孩子,他們是固定性思維模式,大腦幾乎沒什麼活動;右側是關注過程的孩子,他們屬於成長性思維模式,可以看到他們的大腦在積極地運轉。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多多關注過程而非結果的原因, 對孩子在解決問題時表現出來的努力與策略,他們的專注、堅持、不放棄進行讚賞,這樣更有利於塑造孩子們的韌性,賦予他們更多自信。
畢竟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也不可能凡事都擋在孩子前面替他包辦一切,孩子終歸要獨立,終歸要獨自面對困難,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英語考試考了60分,你可以說:
雖然結果沒有預期的好,但這次你每天都很認真複習了呢。
我們重點複習的xx語法,這次考到的題你都作對了,很不錯呀。
我們把剩下錯的題再重點攻克下,下次一定會比這次好。
把關注點放在過程上,孩子就會去思考,我做了哪些事情獲得了怎樣的結果,學會正確歸因。
第三,關注“理所應當的事”。
什麼是“理所當然的事”?
就是每個孩子每天都會做的事情,比如:
  • 自己獨立吃飯
  • 早上起床跟家人說“早上好”
  • 早晚刷牙
  • 放學後按時回家
  • 自己穿衣服
  • 自己整理書包
  • 能自己玩
  • 按時上床睡覺
  • 幫媽媽做家務……
這些”理所當然“的事情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如果就日常事例多誇獎孩子,就會讓他們認識到”平時的我也很優秀“,原來我只是取得了這一點點成績,媽媽也為我高興。
懷揣這樣的想法,他們才能帶著父母滿滿的愛去成長,他們才能自己給自己賦能:我可以,我能行。
不要小看理所當然的事,很多人連理所當然該做的事都沒做好呢。
如果你確實找不到理所應當的事情誇獎孩子時,建議你多翻翻孩子小時候的相簿。
襁褓中的嬰兒,軟軟糯糯的,每一個鬼臉,每一聲啼哭,每一個搗亂的行為在你眼裡都無比可愛,放個屁都是香的,找找那時的感覺,你就會覺得現在眼前這個小夥子/小姑娘其實也非常可愛呢。
02
改變你說話的方式
多鼓勵而不是多表揚
讓孩子更自信,除了改變你看待孩子的方式,改變你對孩子說話的方式也很重要。
要多鼓勵,而不是多表揚。
你也許會說,鼓勵和表揚不是一回事嗎?其實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表揚時,人物關係是縱向的上下關係。當孩子完成了某項任務,解決了某個問題時,父母會對事情的結果給與肯定的評價:“你真棒”“幹得漂亮”“真是好孩子”等。
當孩子做得不好時,父母則會發怒、訓斥。在這種透過獎懲措施來支配孩子的關係裡,父母的地位是高於孩子的,父母是權威。
而鼓勵則是一種橫向的關係,即便年齡、身份不同,但生命價值相同,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同樣可以獲得尊重、信任和重視。
還有一個區別,表揚評價針對的是有沒有做到,注重結果,而鼓勵評價針對的是過程、細節和態度。
舉兩個例子:
情景1:孩子喜歡畫畫,每畫一幅畫,都會拿給媽媽看。
表揚:“寶寶,你畫得太好了!”“這是我看過最漂亮的畫!”
鼓勵:“寶寶的色彩用得很好,小鳥畫得很生動。媽媽很喜歡!”
情景2:孩子最近很聽話,變得有禮貌又可愛。
表揚:“孩子,最近你表現得很不錯,要繼續努力哦!”
鼓勵:“那天去學校接你時,我聽見你真誠問候同學生病的媽媽,有禮貌又有愛心,將來一定是個能幫助別人的人。” 
鼓勵和表揚最大的區別是,它們所帶來的長期效果迥然不同。
習慣接受表揚的孩子,‌‌他們可能更依賴於他人的認可和評價,‌‌希望成為‌‌父母和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好學生,他們做事情主要是為了迎合他人,為了獲得表揚而做。
而長期受到鼓勵的孩子們,‌‌他們更加自信、自立,‌‌‌‌更有勇氣成為自己,更在意自己能達到什麼目標。
鼓勵有一些要點:誇具體不誇全部,誇努力不誇聰明,誇事實不夸人格……我大致列了幾種情況,供大家參考。

(點選看大圖)

寫到這裡,我必須承認,“如何讓一個普娃,覺得自己牛上了天”有些標題黨,但我真心認為:父母多誇誇孩子,會讓孩子更自信,有成長型思維,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有了這些品質的加持,將來他在任何行業都不會太差。
你們日常都是怎麼誇獎孩子的,有什麼好方法,或是發生過什麼好玩的故事,歡迎留言區分享。
-END-
來源:FunMath(ID:EnjoyFunMath),北大清華學霸分享數學學習經驗,這裡有高效的學習方法,這裡有提高成績的技巧,這裡還有好玩的數學遊戲,這裡有學數學的苦與樂……你想要的,這裡都有。懂數學,更懂孩子,歡迎關注。數學其實很好玩,希望你能愛上它~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1、2025年3月15-16日東莞邵歆然導師《關係智慧工作坊》
2、2025年4月16-20日吉利根老師催眠線上授證課第一模組(附2025年度廣州精英催眠營證書課程時間)
3、2025年5月22-26日廣州林文采薩提亞模式治療師專業訓練課 level2
4、2025年5月22-25日廣州黃啟團導師NLP專業執行師:一套「實用人性手冊」,揭開自我改變的驚人秘密
5、2025年6月12-16日深圳林文采薩提亞模式專業證書課程 Level one
6、2025年11月7-9日林文采心理營養親子關係工作坊:育兒不費爹媽的秘訣!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