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邱天
本文首發於果殼童學館(guokr_kid),經授權轉載
如何讓孩子能夠積極持續地主動做一件事呢?今天的文章,我們將分享一個切實可行三步大法——引入認知衝突,提供適宜難度,給予適當誇獎,有效幫助孩子提升內驅力。
01
引入認知衝突,提升學習興趣
內驅力的鼻祖,Ryan和Deci,在他們的文獻中提到過很重要的一點:自主感,勝任感和情感聯結,可以說是內驅力的根基和前提,但絕對不是一切。僅僅有了這些前提,還不能夠完全保證孩子有內驅力。
內驅力還有一個重要的核心,就是得讓孩子真的意識到,做這件事真的是太好玩、太有趣了。一個無聊透頂的事情,即使給到孩子自主感,勝任感和情感聯結,孩子也未必就想去做它。

那麼,有沒有什麼秘訣,能夠讓一件孩子不感興趣的東西,變得很有趣呢?有的——我們可以引入認知衝突,來提升孩子對這件事的興趣。
-
你以為你知道,其實你不知道
有什麼訊息,能夠讓我們兩眼放光,耳朵伸長,精神抖擻?
當然是八卦啦!你以為你已經很瞭解的人,居然還有你不知道的秘密,真是太刺激、太有趣了,很少有人能抵禦八卦的魅力。
我隊友在清華講數學課,也最喜歡舉這種例子,挑戰學生的認知,引起學生的興趣。
比如,你以為你知道1/7是無限迴圈小數0.142857,但是你可能不知道,2/7是0.285714迴圈,3/7是0.428571迴圈……
你可能還不知道,142857這幾個數中,14是7的2倍,28是7的4倍,57呢?不要想成是57,而是想成是56,剩下的1是後面的數進位上來的。那麼56是7的8倍……
怎麼樣,你以為你都知道了,但是你還真不知道,求知慾瞬間被點燃,有木有?

-
你以為你不知道,其實你知道
不知道大家學習的時候有沒有過這種經歷。有一個新概念太抽象了,怎麼都搞不明白,於是去問老師。
老師說:“咳,這個其實就是我們之前學的xxx……”
然後你就豁然開朗,瞬間,對這個新概念的學習內驅力就爆表了。
-
在知識邊界上構建橋樑
如果一個東西完全已知,我們會覺得很無聊,毫無挑戰。如果一個東西完全未知,我們則很難理解,更難應用。最好的情況是,我們學習自己“知識邊界”上的東西,在“已知”和“未知”之間構建橋樑。這些橋樑才是最有趣的地方。
當孩子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也是同理。我們要不斷引入認知衝突,把新知識和各種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絡,讓孩子感到有挑戰又很有趣,既陌生又熟悉,內驅力就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

02
提供適宜難度
和剛才的“知識邊界”異曲同工的是,一個任務,如果想要引起孩子的興趣、喚起孩子的內驅力,那麼這個任務既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
比如說,如果一個六歲的孩子已經熟練掌握了兩輪腳踏車的騎行,在充滿障礙物的廣場上可以騎得飛快,這時候讓她去騎一個又穩又慢的三輪車,她一定是拒絕的,覺得那太沒意思了。
同樣的,如果一個兩歲的孩子剛剛學會了雙腳離地跳,你讓他去嘗試跳跳繩,他只能一敗塗地、備受打擊,像佩奇每次失敗的時候一樣暗自嘀咕:哼,這個遊戲一點也不好玩。
因此,最好的情況是,讓孩子面對難度適宜的任務。這樣,既能透過努力,時不時成功一下,體會到勝任感;又能帶一點挑戰,充滿新奇。而這種奇妙的體驗,就能鼓舞他不斷接受新的挑戰,保持著旺盛的內驅力。
然而,孩子在生活中面對的大多數任務,都有著很不適宜的難度。很多時候,只需要這些任務的佈置者——老師、教練、家長等,稍微調整一下,或者給孩子更多選擇,孩子就很有可能適配到相對合適的難度水平上,被調動起充足的內驅力。可惜,成年人的怠惰讓孩子錯過了一個又一個良機。

如何幫助孩子調整任務難度呢?方法有很多,今天簡單介紹兩招:
-
拆解任務
拆解任務,顧名思義,就是幫助孩子將一個複雜、困難的任務,拆分成幾個小任務。
比如說,我們中學的時候,經常會發現數學大題被拆成兩三個小問題。前一兩個小問往往比較簡單,而我們順著這些簡單問題的思路,更容易將最後一個較難的問題破解出來。
出題者為什麼要這樣設計題目呢?因為好的教學方法,一定不會用難題困住學生,徹底將學生的信心擊潰,而是透過一步步拆解問題,讓學生既能夠感到一定挑戰,但又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把它做出來。
曾經17次獲得美國音樂格萊美獎的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在一次採訪中,提到自己的練琴生涯。不同於其他琴童,他的練琴生涯,並不痛苦,反而充滿成就感——
“我父親經常說:‘如果有什麼事情是非常困難的,你要先將它分割成四個部分,這樣你就可以先解決一些小的問題,一點一點,最後解決最難的部分’。這是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好方法。
最早,我演奏的是巴赫組曲,開始都只是演奏片段,一天兩個小節,只練習15分鐘,練完就可以去玩了。慢慢的,我將每天所學連起來,實際上就在不知不覺中學了很多。我們不需要一次攀上珠穆朗瑪,只是要攻克一個個小山丘。”
這是任務拆解的神奇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最首要的是,把握任務的難度,一次只給孩子一小塊骨頭去啃,一旦啃下來,見好就收;哪怕節奏慢一點,積少成多,重在培養孩子“我能行”的勝任感。高效地讓孩子花15分鐘攻克一個難關,比消磨2小時身心俱疲要強得多。

其次,多給孩子一些自主的選擇,比如,練琴時,讓他自己選擇想練的曲目、具體的難題、練習的時間,而不是僵硬規定“今天必須練XX曲兩個小時”。
最後,提供溫暖的支援,哪怕今天練得不順利,也沒有必要搞得親子關係僵化。如果讓孩子建立負面的情感聯結,他會越來越牴觸這件讓他感到冷酷的任務。
-
搭建腳手架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理論——“最近發展區”。他認為每個孩子自己現有的水平,和他得到一定指導之後能夠獲得的潛力之間,存在一個最近發展區。
如果教學者能夠著眼於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為孩子提供有一定難度的內容,並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為孩子搭建一個學習的腳手架,就能夠幫助孩子超越這個最近發展區,達到下一個發展水平。
比如說,我們帶孩子去摘桃子,低矮樹杈上的桃子已經被摘光了,剩下的桃子都掛得高高的。如果孩子無論怎麼跳,也夠不著樹上高掛的桃子,他就會失去信心,放棄嘗試。
如果我們想要為孩子搭建腳手架,可以用鉤子把樹杈拉彎,讓桃子降低一些,使得孩子多跳幾下,就能夠到桃子。一旦孩子有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他的勝任感會增強,更有信心和動力去跳起來夠桃子,以後能夠跳得越來越高,我們的鉤子也就可以慢慢鬆開了。

在生活中,我們還可以怎麼樣幫助孩子搭建學習的腳手架呢?假如說,我們要讓一個四歲的孩子照著一個3D立體模型的照片,用積木去搭建裡面的塔。
這個任務對於四歲孩子來說有相當的難度,他們很難獨立完成。如果任由他們自己嘗試,他們很快會感到非常受挫,然後放棄這個任務。成年人可以為孩子搭建腳手架來幫助他們,比如:
——陪伴並鼓勵,“我覺得你很快要拼出來了,再試一試”;
——語言指導,“你可以先拿三塊大的積木放在下面”;
——直接展示,比如給孩子演示一塊積木是如何搭在另一塊積木上面的。
具體哪種方法能夠真正幫助孩子渡過難關,取決於當時的情景和成年人對情景的判斷。一個成功的老師,會根據孩子的需求來不斷調整自己的腳手架。當孩子開始掙扎,瀕臨放棄的時候,他會給出越來越明確的指導,直到孩子能夠自己往前推進任務;而當孩子自己做得越來越好的時候,他會淡出直至撤走腳手架。
合理的腳手架,提供的是適當的幫助,而不是控制和干預。如果運用得當,孩子的勝任感會不斷得到滋養,獲得源源不斷的內驅力。

03
給予適當誇獎
誇獎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一門學問,更是一柄雙刃劍。
如果誇獎和鼓勵運用得好,能夠直接提升孩子的內驅力——當你誇在點子上,可以作為腳手架,幫孩子渡過難關,獲得勝任感;當你給出真誠的誇獎,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的成就,這能促進你們之間緊密的關係,提升他的情感聯結。
但如果誇獎用得不好,還會適得其反,降低孩子的內驅力。所以,儘管我們需要去誇獎孩子,但還不能亂誇。
誇獎有很多原則,今天先來聊聊和內驅力直接相關的幾個原則。

-
用描述性語言來真誠地誇獎,不要過度誇獎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非常喜歡誇張地表揚自己的孩子。明明孩子只是做出了簡單的題目,卻大聲讚美孩子是天才;孩子只是隨手塗鴉,也要誇讚孩子畫得完美無缺;甚至孩子只是把自己的一份飯給吃完了,都會感動得大呼小叫、讚歎不已。
孩子都是非常聰明、非常敏感的,當孩子認為成年人的誇獎太過誇張,並不真誠的時候,他們會自我審視、自我懷疑、無所適從,這對內驅力也是一種傷害。
一個好的誇獎,一定是非常具體、非常真誠的。當你描述具體細節的時候,孩子明白你真的關注到了他,認為你是真的在乎他、在乎他做的事,因而更容易建立情感聯結,更能夠產生勝任感,更有內驅力去繼續做這件事。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設計了2個趣味題,快來試試——
-
誇獎孩子的努力和過程,而非他們的能力和成就
人類之所以能站到食物鏈的頂端,就是因為我們有處理整合複雜資訊的大腦皮層,可以根據資訊、做出因果推斷。當你誇獎孩子的能力或者聰明程度的時候,你把他的成就歸結於一項他不能改變的事實。
也就是說,一個孩子不管怎麼努力,他的能力水平和聰明程度是幾乎不會改變的,這樣下去,他會越來越覺得努力是無用的,因而放棄繼續努力。
當我們誇獎孩子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專注於誇獎他努力的過程,讓他明白努力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引導孩子將目光放在努力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之上,可以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自主感,在未來更加願意付出努力。
比如說,一個不好的誇獎也許會說:“你真是個拼圖大師啊,你簡直太聰明瞭!”而一個理想的誇獎則是:“我看到你很努力把這些拼圖全部都拼好了。”

-
不進行控制或有條件的表揚,不要進行比較
有條件的表揚是減少內驅力的一個主要因素,因為他們提供了強大的外驅力。孩子自發的興趣,會被那種強烈渴望被表揚的心態替代,這讓他們的自尊心更加脆弱,陷入一個不好的迴圈,不敢挑戰新的、難的事情,害怕一旦自己做不好,就會失去父母的肯定。
在我們之前內驅力文章的留言區,有讀者提到關於控制的問題,她認為大多數家長都是為了孩子好,很少有人會像《隱秘的角落》裡面朱朝陽的媽媽一樣擁有強大的控制慾。
儘管很多家長不願意承認,但在中國社會的大環境之下,“以成敗論英雄”是多數人難以逃脫的枷鎖。當家長的表揚只基於孩子成功的結果時,就需要反思自己的表揚是否在試圖控制孩子。
作為大人,我們首先要自己認可,孩子的成敗不是最關鍵的,付出的努力才是關鍵。如果家長的眼睛只放在孩子的成敗之上,很難不去用表揚來控制孩子。

比如很多家長喜歡掛在嘴邊上的話:“加油!我知道你可以做得更好的!”言下之意就是,孩子,你現在做得還不夠好啊,我想看到你成功,你一定要成功才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控制型表揚,用看似鼓勵的話語來要求孩子達到我們的目標——成功。
與之相對的,一個正面的、不去試圖進行控制的表揚,則不會把大人對“做得好”的預期強加給孩子,只需要簡單說:“我看到你很努力,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就可以了。
與控制型表揚類似的,還有很多家長喜歡在鼓勵的時候將孩子與其他人進行比較:“你做得不錯,跟你姐姐一樣好!”,甚至“你再加把勁,也能像隔壁小明一樣考第一!”
將孩子與別人進行比較,只能激起孩子的勝負心,讓孩子更加脆弱,更害怕失敗,不敢嘗試新鮮或者有難度的事情,徹底失去內驅力。
成功與失敗,真的不是關鍵,在努力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學習和成長,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目標。家長需要經常反思這一點,不被孩子同齡人所謂的“成就”衝昏頭腦,孩子才有可能保持著自己的節奏和內驅力,成為一個真正的“自推娃”。

-
最好的誇獎是意外的誇獎
如果一個誇獎是出於控制的目的,且完全可以被孩子預見到(比如每次孩子考試100分媽媽就會大肆誇獎一番,以期待孩子將來繼續考100分),這個誇獎就是一個純粹的外驅力,會嚴重擠壓孩子的內驅力——他們只是為了得到你的誇獎而去做一些自己也許並不喜歡的事情。
一個好的誇獎,是用描述性語言進行的真誠的誇獎,是對孩子努力過程進行的肯定,是沒有附加條件和明確預期的,更是有感而發、意外的驚喜。這樣的誇獎,看似很難實現,但只要家長放下功利的心,每天拿出一段時間來陪伴和觀察孩子,一定能夠有感而發,給出真正有分量的誇獎。
04
想要消耗孩子的內驅力很簡單,想要提升孩子的內驅力卻難得多。
好在,方法總比困難多。
今天,文中講的三步大法——引入認知衝突,提供適宜難度,給予適當誇獎——可以行之有效地幫助孩子提升內驅力。但是,這些方法對家長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家長調整心態、耐心陪伴、仔細觀察、開動腦筋、勤於練習,方能修成正果。
總之,在嚴於律娃之前,先努力修煉自己的道行吧!育兒的漫漫長路上,與君共勉。
作者丨邱天,布朗大學心理系畢業,就職於清華THBI兒童認知研究所,公眾號“阿肉阿團”(ID:yiqiuyiyang)創始人。
編輯丨林乙乙,也是章魚媽,一個3歲男孩的媽媽。
參考文獻丨1. Niaz, M. (1995). Cognitive conflict as a teaching strategy in solving chemistry problems: A dialectic–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2(9), 959-970.
2. Berk, L., & Winsler, A. (1995). 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3. Wood, D., & Middleton, D. (1975). A study of assisted problem-solving.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66(2), 181−191.
4.Deci EL, Driver RE, Hotchkiss L, Robbins RJ, Wilson IM. The Relation of Mothers′ Controlling Vocalizations to Children′s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April 1993:151-162. doi:10.1006/jecp.1993.1008
5. Webster JM, Duvall J, Gaines L, Smith R. The Roles of Praise and Social Comparison Information in the Experience of Pride. The J of Social Psych. April 2003:209-232. doi:10.1080/00224540309598441
“果殼童學館”是果殼旗下的兒童教育公眾號,這裡有可信賴的育兒科學知識,隨時隨地的家庭STEAM教育。 幫你成為具備未來視野的家長,幫助孩子探索世界、學會思考,培養屬於未來的優秀人才。

今日推薦
法國巨眼叢書系列
《孩子的第一套通識教育讀庫》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