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渴望聽到的,不是罵,不是誇,而是這1句話

作者 | 天雅

掃興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陰霾。
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講到一名小學生在寒假前夕,獲得了“學習之星”的獎狀,高高興興出了校門,
結果爸爸一句“不要太得意,這獎狀含金量不高”,瞬間澆滅了他的喜悅。
小男孩委屈極了,眼淚開始簌簌而下,
爸爸繼續對他批評教育:
“說你兩句還不行了。”
“謙虛使人進步知不知道。”
“你怎麼這麼愛哭。”
最後,小男孩一怒之下,將獎狀撕成了碎片……
小男孩的經歷,引發了很多讀者的情感共鳴。
在留言區裡,一名叫Nicole的讀者分享了相似的成長體驗:
她小時候考試經常考第一,但父母從未為此感到高興;
相反,她的媽媽會一直打擊她:“你這是瘸子裡拔將軍。”
這句話就像一把枷鎖,將她禁錮在“考第一”的恐懼裡:
不考第一吧,就意味著跌落神壇;
考第一吧,這也沒什麼好嘚瑟的……
帶著這份恐懼,她在自我懷疑的道路上越陷越深,不斷退縮……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
一個掃興的父母,他會不停地否定孩子的成就,打擊孩子的自信,剝奪孩子的快樂,
這樣的養育氛圍,會令孩子對成就充滿羞恥,深陷自我懷疑,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
這對孩子成長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
那麼問題來了——
在育兒過程中,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規避類似的傷害,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長呢?

有人可能會說:
“那就多誇誇孩子唄,孩子只要拿獎狀回家,不管是什麼獎,都對他進行一頓猛誇;
或者熱熱鬧鬧地慶祝一番,這總可以了吧。”
事實上,當代很多的父母可能也是這樣做的。
他們認為只要不停地誇孩子,就能將孩子往積極方向引導,鼓勵孩子將事情做得更好。
但我想說,未必是這樣。
過度誇獎孩子,同樣存在反作用。
多年前,我在一戶人家裡當家教。
僱主是一名女企業家,有一個女兒正在上一年級,成績處於中上水平。
臨近期末考試的時候,僱主有些焦慮,擔心孩子考不好,令她沒面子。
於是她想出了一個策略:不停地誇孩子,給孩子打雞血。
“寶貝,你真的很棒。”
“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你肯定能雙科100拿第一……”
“一直誇到她沒有退路為止,她就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衝了。”僱主私下對我說。
在媽媽持續的誇獎中,小女孩確實很努力、很刻苦地複習,
同時,她也充滿緊張和焦慮,深怕自己考不好令媽媽失望。
最終成績出來了,她語文考了100,數學考了92,依然是中上水平。
但她卻做了一個舉動:
偷偷把數學試卷扔了,只拿著100分的語文試卷回家,並撒謊說她數學也得了100分,但老師沒發試卷。
她不知道的是,老師早已透過私信將成績發給了家長。
她的實力跟不上媽媽的讚美,只能用撒謊去維持自己在媽媽口中的“完美形象”——
這就是過度誇獎可能會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後果。

發現了嗎?
掃興的父母,往往是透過持續的打壓和貶低來摧毀孩子的自信,
而過度誇獎的父母,則是透過誇大性的拔高來滋生孩子的自卑。
在本質上,二者其實是一樣的——
都是對孩子現實處境的視而不見,對孩子現實能力的錯誤評價。
所謂現實處境——
就是孩子當下的情緒狀態和情感需求。
比如文章開頭提及的小男孩,
放假前夕獲得獎狀,他是喜悅的;
被爸爸一句話中傷後,他的喜悅化作了委屈,開始落淚;
被爸爸連續批評教育一番後,他的委屈化作了憤怒,撕毀了獎狀……
這些呈現在孩子臉上、肢體動作上的情緒情感,它需要父母真實地看見,並給予同頻的回應。
所謂現實能力——
就是孩子當前實力所能到達的成就高度。
對讀者Nicole來說,她不需要很刻苦很努力,就能輕鬆考第一;
而對於我前僱主的女兒來說,她縱使用盡了全部力氣,也只能維持在班上中上水平……
但這並不意味著後者一定比前者笨,她或許只是沒那麼擅長考試而已。
這些區別於每一個孩子的特質和閃光點,它同樣需要父母真實地看見,並給予客觀的回應。
關於以上2點,一名叫“小強李大夫”的讀者就做得很好:
女兒拿了“學習之星”的獎狀回家,嘴上說“沒什麼稀罕的”,眼睛卻一直盯著她看。
她看出了女兒渴望得到媽媽的認可與肯定。
於是她直接抱起女兒轉圈圈,大致說了一番話:
“你每天寫作業都那麼認真,把寫得不好看的字統統擦掉重寫,得了那麼多A+,你值得這個‘學習之星’。”
女兒聽了很高興,她也很高興。

沒有否定與打壓,也沒有過度的誇獎,只有對孩子現實處境的同頻回應,對女兒現實能力的真實看見。
當喜悅有人承接,努力獲得肯定,孩子便能以一個輕鬆愉悅的心態,繼續去迎接生活、學習中的挑戰。

也因此,在育兒過程中,
相對於頻繁打壓或過度誇獎孩子,我更提倡父母做到「如實鏡映
即:父母像一面鏡子般,真實地照見孩子,映射出孩子真實的樣子。
更直白來講,就是用語言告訴孩子:我看見你了。
它主要體現在2點:
① 看見並肯定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幫助他獲得自我認同。
讀者Nicole的成長困境,就是她始終沒辦法實現自我認同。
她初中持續考第一,母親卻持續打壓她,羞辱她,
從而使得她對“第一”充滿羞恥,無法享受成就帶來的喜悅。
這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令人深感惋惜。
一位叫“修藍薇”的讀者,分享了截然不同的成長待遇:
小時候,每當她拿獎狀回家,爸爸都會騎著腳踏車帶她去圖文店,小心翼翼地將獎狀塑封儲存好,並讓她把獎狀貼自己的床頭。
每天她只要看到這些獎狀,心情就會很好,並覺得自己很厲害……

過去,她的父親用心地守護著她的榮耀,幫助她獲得自我認同;
如今,她也用同樣的方式守護著孩子的榮耀,幫助孩子獲得自我認同,收穫自尊自信。
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成就的如實鏡映後,帶給孩子發自內心的快樂與滿足。
② 放下並接納孩子做不到的部分,幫助他實現自我接納。
我前僱主的育兒誤區,就是她無法接受女兒不完美的一面。
從而阻礙了女兒的自我接納,令女兒對不完美的自己充滿羞恥,甚至不惜透過撒謊來維持自己的完美假象。
一位叫“暈大寶”的讀者,在面對自己能力並不突出的兒子時,選擇了全然接納:
她的兒子想當班委員,最後卻只爭取到了“桌椅小組長”。
她沒有因此嘲笑或打擊兒子,而是跟伴侶去買了小蛋糕給兒子慶祝。

這個舉動雖然沒辦法令兒子瞬間由平凡變優秀,
卻帶給了兒子發自內心的自豪感,以及勇於嘗試、不懼失敗的勇氣。
要相信,一個敢於上路的平凡孩子,在一步一個腳印的探索中,終有一天也會到達他想去的彼岸。

 寫在最後 

我其實很理解很多父母都有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渴望,並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得更優秀。
但我也希望父母們在育兒過程中能夠警惕:
不要用一種掃興的方式,去打擊孩子的成就與進步;
也不要用過度誇獎的方式,盲目地把孩子推向神壇。
因為這都會扭曲孩子的自我認知,加劇孩子面對現實的脆弱。 
其實,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比起過度打壓或過度讚美,更需要的是同頻回應,以此來形成一個統合的整體—— 
既能維持自尊自信,也能忍受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平凡,從而繼續追求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而這樣的一種人生態度,便已足夠充實和完滿。

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當父母能夠看到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處在什麼樣的處境中,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很深的愛和理解。
如果你正面臨親子養育、青少年成長等困擾,可以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尋求專業支援。
心理諮詢師為家庭提供專業支援,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