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家長別以為自己能兜住孩子的就業

對於中產家庭的孩子來說,人脈最多是助力,依然要靠自身實力硬抗。能不能達到更高的成就,關鍵還是看自己。而如果總幻想能有關係網來兜底,很容易會“撲通”一下,掉下去了。
作者:Mary;
本文來源:公眾號“菁kids上海”(ID:Jingkids_Shanghai)
最近跟幾位國際學校的人事聊天,感嘆起現在留學生的就業現狀,一通聊下來,發現中產們原本信心滿滿的“人脈”,如今也未必能為孩子兜底。
留學前規劃得美美的
然而……
一位負責HR的副總裁家裡有親戚早早定居加拿大,還在當地開了10多家高檔中餐館,做得有模有樣。
於是到了留學的時候,她自然而然讓00後的兒子去投靠姑媽,到加拿大讀本科,畢業後還能有姑媽“罩著”,從留學到就業再到定居,規劃得美美的。
兒子到加拿大後,姑媽處處照顧他。最關鍵的是,姑媽是當地最高級別的華人企業家團體的成員,每次活動都會帶上自己的兒女和侄子一起,毫不偏私地向侄子開放了自己的資源。
這孩子也爭氣,在這類社交場合中結交了不少人脈,有些老闆還搭著他的肩膀,讓他管自己叫“哥”。
一轉眼,兒子22歲本科就要畢業了。不巧疫情剛過去不久,餐飲業遭受重創,姑媽也“業務收縮”。這種情形下,兒子自然不好意思開口提讓姑媽幫找工作。
於是他向經常一起吃飯、滑雪的其他老闆們求職,小孩子臉皮薄,問得很委婉,老闆們很聰明,一聽就知道了他的意思,紛紛提供求職建議,比如:
“你可以上某某兼職網站上看看,最近沒有身份的留學生找正式工作非常難,先看看有沒有兼職吧?”
確實,現在我們都想招本地人。我看,你還是再讀一個藍領的技術證書吧?像是護工啦,建築工啦,藍領有時更容易找工作拿身份的。我們家請的剪草坪的園藝工人,工資可高啦。”
“哎呀,你問得太晚了,早知道你想找工作,我就幫你留個崗位了,現在我們公司已經招滿啦,唉,都怪我沒有早點問你的,都怪我……”
儘管這些“大哥”們仍會拍著他的肩膀安慰他,但實際的困境並沒有得到解決……
自身實力>人脈?
副總裁說完,我們都沉默了,她勉強一笑道:“現在我越來越覺得,人脈網是錦上添花,我兒子要是自己闖出來了,非常優秀,這些大哥會重新找上門。但就不要太幻想雪中送炭了,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
HR出身的她也不是不能理解,從僱傭方視角看,兒子剛剛畢業,中高階崗位沒經驗不能幹,基層崗位工資又低,搞得不好還會弄得大人們之間不愉快。
有時當我們太“迷信於”人脈網時,總以為我有這麼多親戚朋友可以依靠,怎麼會找不到工作呢?
可是真的找起來時卻發現,要麼是人脈網不夠硬不夠鐵,要麼是自己水平不行/專業不對口/性格不合適/價效比不高,或者人脈只能介紹到基礎崗位。
對於中產家庭的孩子來說,人脈最多是助力,依然要靠自身實力硬抗。能不能達到更高的成就,關鍵還是看自己。而如果總幻想能有關係網來兜底,很容易會“撲通”一下,掉下去了。
為什麼不要與孩子過度強調人脈?
心理學著作《心理定向與成功》中,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做過一個心理實驗,他透過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的長期研究發現,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而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
被誇獎為聰明的孩子不願意選擇難題,因為害怕失敗,怕失去“聰明”的誇獎,而被誇獎為努力的孩子樂意挑戰難題,越戰越勇。
而且,如果一直只誇孩子聰明,孩子會誤以為自己可以不需要努力,或者靠臨時抱佛腳就能獲得好成績。但其實我們都知道,大部分孩子是中人之資,沒有絕頂聰明,也沒有萬貫家財,唯有努力奔跑才能保持在原地,或是更進一步。
平時與孩子聊天時,與其強調親朋好友的成就,不妨誇讚他們的努力。讓孩子知道,成就是他人努力之後的結果。
雖然親朋好友的努力結果對孩子的發展不一定有實質性的幫助,但他們奮鬥的歷史可以為孩子樹立信心,啟迪他們的思想,並激發出更強大的奮鬥動力,成為孩子的榜樣。
家長也可以跟孩子說:“你做得好是因為你這次很努力。”“你沒做好,是因為不夠努力/努力錯了方向。你應該如何如何努力。”
不要讓孩子以為先天能置於後天努力之上,聰明不能大於努力,爸媽的人脈也不能大於TA的努力。要是讓孩子形成一種感覺,投個好胎就能活得比大部分人都好,TA哪裡還會有奮鬥的動力啊?
當然,留學生中也不乏透過家裡人介紹工作入職的,但入職終究只是第一步,只有孩子本身也努力,才能實現1+1>2的效果。如果入職即躺平,父母再費勁託舉,也是徒勞。
本文授權轉載自菁kids上海(ID:Jingkids_Shanghai),上海國際教育和社群資訊首選中文平臺,帶你瞭解滬上所有國際、雙語學校,彙集各類好玩的休閒。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