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陳陽
來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 | zqfxlgzs
“我從沒有真正誇過別人,為此我很痛苦。”
我的一個朋友跟我傾訴著他最近的煩惱。
有了孩子以後他更加努力地工作,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
我能看出他真的很愛他的兒子,每次我們聊到他兒子,他都是滿臉的驕傲。
“聰明又懂事,運動能力非常出眾,隨我哈哈!”
但是隨著兒子長大,他突然發現一件事,他好像從來沒有真正誇過任何人。
有一次在教育完兒子之後,兒子對他說,“爸爸,為什麼你總是批評我,從來不表揚我呢?”
這句話對他觸動非常大,他陷入了反思;
好像自己從來沒有真正誇過別人,對兒子、對家人、對同事、對朋友,都沒有。
明明對方做得很好,明明是“此處應該有掌聲”,但是他就是不想去讚許、去表揚、去誇獎;
就像被異物堵住了喉嚨,不說覺得不合適,但是說了會讓自己更難受。
以前在公司同事們最多會覺得他是一個比較嚴格的領導;
但是面對自己最愛的兒子,簡單的一句誇獎的話,為什麼都說不出口呢?

自己沒有的
自然也給不了別人
隨著越聊越深,他開始回憶起小時候,好像這個樣子跟自己的父母如出一轍。
他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所以平常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
即使在班裡考了第一名,爸爸也會說,“不要驕傲,這點成績算什麼,下次努力得年級第一!”
即使被211院校錄取,跟父母一樣成為了大學老師;
回去跟媽媽報喜時,媽媽也只是淡淡的說了句“繼續努力,好好幹。”
至今他還記得,他一次次拿著優異的成績,去跟父母討要“表揚”時,父母冷冷的回覆,讓他一次次失望的感受。
自己從小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被父母好好表揚兩句,而現在自己卻也變成了一個不會說別人好的人。
他不明白簡簡單單一句“你真棒”,為什麼從他的嘴裡說出來就這麼難呢?

我跟他說,真心的讚許別人,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尤其是在自己從沒有得到過誇獎的時候。
“自己有的,才能給別人。”這是一個人人都懂的道理,我們的情感上也是一樣的。
如果我們從小沒有得到過誇獎,那怎麼可能真心地去誇獎別人呢?
我明白你當時的感受,“我都沒有被誇獎過,為什麼要讓你得到呢?”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只要先滿足自己,讓自己有了,才可能去給別人;
自己內心是匱乏的、缺失的,那是不可能有能量給予的。

我曾經見過一對情侶,女孩想讓男孩對她說“我愛你”。
但是男孩最終憋紅了臉,也沒能說出那三個字,最後因為這件事,女孩鬧著要分手。
有時候並不是因為羞於表達,而是自己從小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所以也無法給別人愛。
我想即使被迫說出了“我愛你”這三個字,男孩的心裡也是非常難受的。
雖然這會讓女孩很高興,但“你高興了,我卻很難受”;
那兩個人的關係就會不平衡,從而引發後面更大的問題。
所以能真誠誇獎別人,前提是自己也被誇獎過;
能給別人帶來快樂,前提是自己是個快樂的人;
能對別人表達愛,前提是自己是個充滿愛的人。
不然真的“給不了”。

我很難過,我也要讓你難過
你才能理解我
還有一種“給不了”的情況,常常發生在伴侶吵架中。
明明知道服個軟、說句好話,就能讓對方滿意,就能阻止一場像核戰爭一樣的戰鬥;
但是我偏不,我就是要來“硬的”,到最後就是吵得昏天黑地,沒完沒了,兩敗俱傷。
雙方都冷靜下來之後,一方說:
“其實剛才你跟我說句好聽的,撒個嬌,賣個萌,我就也軟了,為什麼就非得要硬剛呢?”
另一方也不明白,自己當時為什麼這股氣就這麼大,其實自己當時也想過,撒個嬌肯定就沒事了;
但當時“氣氛都烘托到這了”,自己也停不下來了,好像吵什麼已經不重要了,目的就是想要讓對方難受。
沒錯,這麼做的目的跟吵架的內容毫無關係,就是想讓對方難受。
“我這麼難受,我也要讓你難受,這樣你就可以感受到我的感受,理解我有多難受了。”
這才是偏不服軟一方心裡真正想要的,吵什麼不重要,誰對誰錯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懂我。

為了讓對方能理解自己現在的感受,潛意識會故意攻擊對方;
讓對方和自己一樣難受,好像這樣我們的心才是互通的。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不但不會讓對方感同身受,還會激起對方防禦抵抗的心理;
結果很可能是兩個人越吵越厲害,結果不歡而散。
好的情況可能冷靜下來彼此原諒,但也有太多人大吵一架後就再也沒能回到以前。
這並不是誰故意要攻擊誰,我們心裡都住著一個任性的孩子;
在沒有滿足自己的情況下,是沒有能量去照顧別人的。
所以只有先把自己的心填滿,才能夠真正地想去了解別人。

別人沒給到的
可以自己給自己
在跟朋友聊了很多之後,他慢慢明白自己可能是太缺乏也太渴望別人的關懷和肯定;
以至於自己是處在一個枯竭的狀態中,沒法真心給予別人。
“但是我的父母已經六七十歲,我不可能再去改變他們了啊?”
是的,我們很可能沒法追根溯源,找到小時候剝奪我們應得的那份愛;
不過沒關係,這份愛可以自己給自己。
前提就是先要看到自己,瞭解自己。
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太快了,很多人都忙到無法看到自己;
看到都是外面的東西,我要升職要加薪,事業有成,有車有房,兒女雙全。
問身邊的朋友“你缺什麼”,基本上回答都非常一致,“我缺錢”。
有了錢夫妻就不會吵架,有了錢我就不會再生氣,有了錢孩子們就會幸福快樂;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錢可能會讓你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壓力,有個好心情;
但那句說不出的表揚,說不出的愛,自己心裡缺的東西,是無法用錢來填滿的。

當我們發現這件事的時候,也就是真正開始審視自己內心的時候;
發現我們的內心竟然如此匱乏,如此需要愛。
那麼,我們就靜下心來給自己一些愛吧。
多去感受身邊人給我們帶來的善意,關心,愛護,哪怕一點點,也可以吸收到心裡。
一天下來開啟記事本,記錄一下今天別人給我的愛:
同事貓貓中午請我吃了食堂,雖然只有15塊;兒子願意跟我分享他在學校的事情,雖然可能是跟同學打架的事;甚至還有開車進小區的時候,另外一輛車停下來讓我先過……
多去做一些滿足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去滿足別人,找一些生活中屬於自己的儀式感,小確幸。
可能是街轉角的一家超好吃的小小的包子店;
可能是週五下午一杯放縱的珍珠奶茶加椰果;
也可能是小時候撒潑打滾爸媽也沒給買的奧特曼……
總之,給自己一些和內心獨處的時間;
撇開那些外面世界的東西,仔細地感受,你會發現今天我的心裡又多了一些愛。
當愛積攢到一定分量,有那麼一天,就會發現自己好像也有了能量去給別人愛。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內心的衝突,多點精神的自由。作者: 陳陽,中科院心理諮詢與治療研究生,高階教師,動力學諮詢師。

感受身邊人給我們帶來的善意,把愛吸收到心裡。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