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醫學·
個性化治療來臨!新型腫瘤疫苗聯合療法可使高危腫瘤複發率降低近50%
當地時間6月3日,莫德納(Moderna)和默沙東(Merck)公佈mRNA疫苗——mRNA-4157(V940)結合Keytruda(帕博利珠單抗)治療高風險黑色素瘤的3期臨床結果。試驗結果顯示,這種聯合療法可以在完全切除高風險III/IV期黑色素瘤的患者中,實現持續的無復發生存和無遠處轉移生存改善。相比於單獨採用派姆單抗治療,這種聯合療法可以將腫瘤復發或死亡的風險降低49%,並使腫瘤遠處轉移或死亡的風險降低62%。試驗共有157名參與者,試驗顯示採用這種聯合療法的III/IV期黑色素瘤患者,在2.5年內的無復發生存率為74.8%,而單獨使用帕博利珠單抗為55.6%。
mRNA-4157(V940)是一種新型的、基於信使RNA(mRNA)的個體化新抗原療法。其中含有合成的mRNA可以編碼多達34種新抗原,這些新抗原主要根據患者腫瘤DNA序列的獨特突變特徵設計和生產。在進入人體內後,這些mRNA編碼的新抗原會被翻譯,作為抗原被加工和遞呈給免疫細胞,這可以讓人體產生針對患者腫瘤的獨特突變特徵的特異性T細胞,並激活抗腫瘤免疫反應。Keytruda是一種人源化PD-1單克隆抗體,可以透過提高人體免疫系統的能力來幫助檢測和對抗腫瘤細胞。近期,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訊息,去年7月一項涉及1000多名黑色素瘤患者的相關試驗啟動,數個月後,另一項針對近900名患有某種肺癌的人的試驗也開始了。目前,仍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和試驗,來證實這種聯合療法的效果,繼而支援將mRNA疫苗推向市場。(Nature news)
· 獎項·
“諾貝爾風向標”科維理獎2024年獲獎名單公佈

2024年科維理獎(The Kavli Prize)的8位獲獎科學家。圖片來源:The Kavli Prize
當地時間6月12日,挪威科學和文學院宣佈2024年科維理獎(The Kavli Prize)獲獎名單,來自3個國家的8位科學家因拓寬我們對極大、極小和極複雜事物的理解而獲獎。科維理獎是由挪威科學與文學院、挪威教育和研究部、科維理基金會聯合頒發,每兩年一次,旨在表彰在天體物理學、奈米科學和神經科學方面做出突破性貢獻的科學家。它和拉斯克獎(The Lasker Award)和蓋德納國際獎(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均被稱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其中,天體物理學獎授予了美國哈佛大學的David Charbonneau和麻省理工學院的Sara Seager。他們開創了探測行星大氣中原子種類和測量其熱紅外輻射的方法,為尋找巨行星和岩石行星周圍大氣的分子指紋奠定了基礎。
奈米科學獎授予了美國科赫綜合癌症研究所的Robert S. Langer、芝加哥大學的Armand Paul Alivisatos和西北大學的Chad A. Mirkin。他們透過展示奈米材料工程如何推動生物醫學研究和應用,徹底改變了奈米醫學領域。
神經科學獎授予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Nancy Kanwisher、洛克菲勒大學的Winrich Freiwald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Doris Tsao,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大腦內識別人臉的系統。他們的發現提供了神經組織的基本原理,為進一步研究視覺資訊處理如何與認知功能結合奠定了基礎,促進了人們對“極複雜”學科的掌握。(The Kavli Prize)
· 健康·
父親飲食影響後代健康的原因揭曉
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報道,一項近日發表於《自然》(Nature)的研究表明,人類男性精子中特定RNA的水平與體重指數(BMI)相關,而高脂肪飲食會提高雄性小鼠精子中此類RNA的水平,同時還會改變這些雄性小鼠的雄性後代的代謝,使它們出現葡萄糖不耐受(糖尿病的特徵之一)等代謝問題。實驗結果顯示,雄性小鼠食用高脂飲食持續2周後,在其與適齡雌鼠交配產生的後代中,雄性後代約30%表現出了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島素抵抗。研究人員分析了小鼠精子中的非編碼小RNA(sncRNA),發現雄鼠精子中的線粒體 tRNA(mt-tRNA)及其片段(mt-tsRNA)受高脂飲食的動態調控,且高脂飲食小鼠的雄性後代具有更多來自於父親的mt-tRNA。研究人員還分析了來自3431 名人類兒童的資料,發現受孕時父親超重會使後代肥胖的風險增加一倍,並會損害後代的代謝健康。該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受孕時父親健康與後代代謝的相關性,並證明了在生理環境下,精子會在受精時將mt-tRNA傳遞給後代。
另外一項於6月12日發表於《細胞宿主和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的研究揭示了父親也會影響後代腸道菌群。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比較了73名嬰兒的糞便微生物群,其中21名是剖腹產,52名是順產。他們縱向收集了一年多的樣本,並將嬰兒的微生物群與父母的微生物群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發現,在3周、3個月和12個月大的嬰兒身上發現的許多菌株都來自父親,而不是母親。其中包括長雙歧桿菌菌株,已知它利用母乳中的低聚糖,但與直覺相反,研究人員發現它可能來自父親而不是母親。研究顯示,父親對嬰兒微生物群的發育可能有很大的貢獻。(公眾號“科研圈”,Nature news)
· 太陽物理學 ·
“羲和號”精確刻畫太陽大氣自轉的三維影像

“羲和號”繪製的國際首個太陽大氣自轉的三維影像。圖片來源:南京大學
太陽從內到外可分為核心區、輻射區、對流區和大氣層。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科學界已基本探明太陽自轉的兩個重要規律:一是從輻射區到更外層的對流區,自轉速度存在明顯變化;二是自轉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但對於太陽表面的大氣層,其自轉有何規律,至今尚無明確結論。據新華社訊息,最近南京大學與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的科研人員透過分析我國首顆探日衛星“羲和號”的觀測資料,精確繪製出國際首個太陽大氣自轉的三維影像。相關論文於6月13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上。
“羲和號”實現了國際首次空間太陽Hα波段光譜掃描成像,同時獲取了太陽Hα譜線、SiⅠ譜線和FeⅠ譜線的精細結構。運用反演的方法,研究人員可以推匯出太陽大氣不同層次的多普勒速度場,相當於給整個太陽大氣做了一次全方位掃描,由此得到了國際首個太陽大氣多層次多普勒速度圖。分析結果顯示,太陽大氣各個層次的自轉速度都呈現出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規律。而且,越靠近太陽外層,大氣的自轉速度越快。研究人員介紹,這是由無處不在的小尺度磁場結構與太陽大氣“磁凍結”效應造成的。而太陽外層大氣較快的自轉速度,意味著太陽風損失的角動量不可小視,這對太陽自轉起到了“剎車”的作用,隨著太陽年齡增大,其自轉速度會逐漸減慢。(新華社)
· 社會行為學·
面部表情豐富的人更討人喜歡,並且在社交上更成功
數百萬年來,“面對面”交流一直是人類溝通的主要方式。而在日常社互動動中,我們的面部往往是動態的。通常認為面部運動主要用於執行情感交流功能,還可以交換大量資訊,可能會對我們的社交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由於過於耗時,此前並沒有研究定量分析過人群水平中面部行為的個體差異。最近,在一篇發表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文章中,研究人員透過一項大規模調查揭示了社互動動中個體面部動態行為的變化。結果表明,人類可能演化出了複雜的面部肌肉運動,來幫助我們彼此建立聯絡,這種行為是一種穩定的個體差異,透過親和性、適應性功能表現為社會優勢。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假扮做參與者的同伴,與52位參與者進行了視訊通話,藉此引發一系列日常情景(比如傾聽、幽默、尷尬和衝突等)中的自然互動。透過半結構化的設計互動,研究人員可以完整記錄和描述參與者的面部行為。然後,研究人員會讓參與者錄製短影片片段,以展示他們試圖實現不同社交目標時的面部表情,比如看起來友好、表現出威脅、表達不同意見或者不被討厭等。最後,研究人員向170多人展示了經過篩選的對話影片和短影片片段,並讓他們對影片傳達的情緒和表情評分,以評估參與者的“可讀性”以及“受喜愛程度”。此外,研究人員還進一步分析了現有資料集中1456個陌生人間的即興視訊通話,他們會評估對彼此的喜愛程度。綜合面部動作編碼系統(FACS,一種測量面部肌肉活動)的測量結果和參與者喜愛度評級的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不管是參與者的同伴還是第三方評估者,都更喜歡富有表現力的參與者。面部表情豐富使得他們更“易讀”,也能更好地調整自己的面部行為來實現社交目標。(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
撰寫:不周、clefable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