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說清:熱門的微小殘留病灶(MRD)到底有啥用?

文 | 菠蘿
(一)
最近有個朋友找我諮詢,他爸爸剛確診2期腫瘤,醫生建議的方案是手術+8個週期化療。他爸爸很怕化療,問能不能少做幾次?醫生說,指南建議是8個週期,做少了效果不好,容易復發。
但他到底做幾個化療週期最好,醫生其實並不知道。或許他癌細胞容易耐藥,8個週期根本不夠,回頭還會復發;或許他癌細胞對化療很敏感,2個週期就夠了,多餘化療純屬增加副作用;又或許手術已經把他癌細胞都切乾淨了,根本不需要化療。
沒有上帝視角,該怎麼決定呢?
真實世界裡,醫生通常會用指南推薦的“標準方案”。
指南里都是臨床試驗成功的方案,按照它來做,不會差到哪兒去,比瞎治強多了,但對個人,並不意味著總是最好的選擇。“標準方案”是參考,守住的是治療底線,但不是上限。指南來自成功的臨床研究,“標準方案”是對一群患者而言,平均的最佳療法之一,但問題是,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平均病人”。
就像要請一群山東人吃飯,主食的“標準方案”肯定是饅頭,整體不會跑偏。但具體到某一個山東人,最佳主食是哪個,就很難講了。米飯、麵包、麵條、甚至這人壓根不吃主食都有可能。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癌症患者。中國每年400多萬患者,就是400多萬種不同的癌症。理論上,每個患者都應該定製個性化治療,但顯然不現實。
選擇對某個患者的最佳療法,對醫生而言,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醫生一般是在“標準方案”指導下,根據自身經驗做調整,在治療不足和治療過度之間謹慎地尋找平衡。這就是腫瘤治療的難點所在。
我媽媽當年乳腺癌就是這樣,本來醫生建議的標準治療是手術+化療+放療,但陰差陽錯之下,她錯過了放療機會,根本沒做,但結果毫無影響,現在已經康復20年了。回頭看,很顯然不做放療對她才是最好的選擇。
患者經常有一些很難回答的問題。
比如,早期患者,手術切得很乾淨,統計上說90%都治癒了,那怎麼知道我是那90%,還是那10%?
中期患者,手術很成功,還要不要做滿化療和放療?做吧,擔心副作用太大,不做吧,擔心復發,後續更麻煩。
晚期患者,用新型免疫藥後,效果很好,腫瘤完全消失了。能不能停藥?停吧,擔心復發,不停吧,擔心副作用,也擔心越來越癟的錢包。
如何能找到對患者最好的個性化方案?最重要的就是尋找更客觀的預測指標。
最近幾年,微小殘留病灶(英文縮寫MRD,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檢測的突破,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種思路。

這是現在很熱門的前沿概念,如果你現在還沒聽過這個詞,以後肯定會聽到,今天就聊聊它。
圖片來源:公共圖片庫
(二)
微小殘留病灶檢測,顧名思義,就是檢測體內是否還殘留有少量的癌細胞。
知道有沒有殘留癌細胞很關鍵,它是復發的原因,也是繼續治療的原因。邏輯很簡單,有殘留細胞就繼續治療,沒殘留細胞就不用治。
如果殘留癌細胞很多,判斷起來很容易,拍CT,測腫瘤標記物,甚至有時肉眼都能看到。但這些方法敏感性不夠,在殘留癌細胞不多的情況下,根本測不出來。CT上看到1公分的腫瘤,已經包含幾億個細胞了!
我們所謂的“腫瘤消失”,是CT片子上看起來消失了,或者腫瘤標記物陰性了,但這並不代表真的100%沒有癌細胞了。如果體內哪兒躲了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個癌細胞,現在基本是檢測不出來的。就像家裡打掃完衛生,看起來很乾淨,但角落如果遺落了一些灰塵,很難發現。   
我們需要更敏感的方法!
迴圈腫瘤 DNA(ctDNA)檢測的成熟,給了我們新希望。
迴圈腫瘤 DNA檢測,也被稱為“液體活檢“,是透過檢查血液中的腫瘤DNA,來判斷體內是否有腫瘤細胞。
血液裡之所以有腫瘤DNA,是因為腫瘤細胞不斷生長,也不斷死亡,突變DNA會不斷被釋放到血液中。如果能分析血液中的突變DNA,就能知道有沒有腫瘤,也能知道腫瘤的型別。
但這件事兒長期一直不成功,因為它很難。即使腫瘤患者身上,血液裡DNA基本都來自正常細胞的,來自癌細胞不到0.1%,要想在裡面分析突變DNA,真的就是四個字:大海撈針!
但最近,液體活檢成功,大海撈針真的實現了!
液體活檢有三大應用領域:腫瘤診斷、腫瘤篩查和腫瘤監控。 
液體活檢最成熟的應用是腫瘤診斷和分型。比如,有些肺癌患者無法穿刺,醫生就會抽血做液體活檢,分析癌細胞到底是什麼基因突變,從而決定是用化療、靶向藥還是免疫藥。
液體活檢另一個積極探索的領域是健康人的腫瘤篩查。現在癌症篩查效率很低,只有少數癌症有篩查方案,而且每種癌症篩查方法還不一樣。抽一管血就能篩查多種癌症,是大家的夢想,最近這塊兒也有突破,就連難以篩查的膽管癌、胰腺癌、卵巢癌等都看到了希望,下次有機會再展開講講。
液體活檢用於腫瘤監控,就是今天要聊的微小殘留病灶MRD檢測。
準確判斷是否有殘留癌細胞,是給患者提供有效個性化治療,讓癌症真正變成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前提。
以前只能靠經驗猜,導致有的患者治療過度,有的患者治療不足。
MRD這個概念,最早是成功用於白血病的。最開始,MRD並不是檢測的迴圈腫瘤 DNA,而是檢測白血病細胞本身。
因為白血病細胞本身就是血液系統癌症,透過血液或骨髓樣本監測有沒有少量白血病細胞相對容易。所以白血病治療結束後,會定期檢查MRD,如果是陰性,那歲月靜好,如果是陽性,還越來越多,就提示覆發。
但實體瘤直接在血液裡找細胞不太行,因為即使有殘留細胞,能跑到血液裡的也是鳳毛麟角,很難發現。
直到液體活檢技術成熟後,檢測迴圈腫瘤 DNA取得成功,才讓MRD從血液腫瘤擴充套件到了實體瘤。尤其在肺癌、乳腺癌、腸癌等常見腫瘤型別中,積極資料已經越來越多。
如果說微小殘留病灶就像家裡打掃完衛生後,沙發底下、牆角縫裡藏著的灰塵。MRD檢測就像是拿著灰塵掃描器,到處搜尋落網之魚。
大家可以看出來了,MRD本質上就是一種“腫瘤標記物”,只不過比傳統使用的那些CA125、CA199啥的敏感和特異很多。當然,也要貴不少。
(三)
定期監控MRD是陰性還是陽性,能幫助一些困難的決策:
比如,早中期患者,手術和該做的治療都做了,怎麼知道會不會復發?
以前基本只能等。現在,如果MRD持續陰性,就應該安全,反之,哪怕手術看似切得很乾淨,但MRD是陽性,那就說明某些地方還有殘留細胞,很可能會復發。
今年發表了英國做的長達12年的乳腺癌MRD隨訪研究(代號為EBLIS)。近200例早中期乳腺癌患者,在手術等治療後,開始定期做MRD檢測。   
以前我們把這些患者當作一個整體來統計複發率和生存期,但有了MRD檢測,發現這裡面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類患者:治療後MRD 陽性的患者,腫瘤復發機率很高,而MRD陰性的患者,尤其是持續監測都是陰性的患者,幾乎沒有一個人出現腫瘤復發,一直都活得好好的,其實就是治癒了。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哪怕復發,MRD也能提前發現。這次研究中,對於復發患者,MRD 檢測可以比影像提前近一年發現,最早的一個患者提前了超過3年!
復發腫瘤在影像上被看到,細胞數量已經不少了,如果能提前1~3年發現,那治療起來肯定更容易,就像一個黑社會還沒成型的時候,瓦解起來更簡單。
腸癌裡面研究也有類似發現。《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代號為DYNAMIC的試驗證實,MRD可以指導2期腸癌患者的精準治療。
手術後MRD持續陰性的患者,即使不化療,3年無復發生存率也高達92.5%,這個數字比MRD陽性、接受過化療的患者還要高。   
未來,對於MRD持續陰性患者,減少治療強度,降低副作用,是大勢所趨。
(四)
另一個患者常常面臨的問題是:如果抗癌新藥效果很好,腫瘤消失了,到底需要用多久?停藥吧,害怕復發;一直用吧,錢包受不了,何況還有副作用。
PD-1免疫藥指南推薦用2年,我一般也是這麼建議。但顯然這是人為規定的數字,憑啥不是23個月或者25個月?對吧。
我們知道,肯定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用2年,因為現實中很多人因為副作用太大,或者是錢不夠,都沒有用滿,腫瘤也並沒有復發。
但怎麼知道停藥是不是安全?以前不敢冒險,都是儘量用兩年再說。但最近有臨床研究發現,如果MRD檢測持續陰性,就可以考慮提前停藥,後續復發風險很低。
靶向藥也是類似情況。
中國肺癌大咖吳一龍教授的團隊最近發表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他們對比了60例用EGFR靶向藥效果非常好的中晚期肺癌患者。他們看起來都一樣,用藥後都達到了完全緩解,影像學看不出問題,腫瘤標記物也正常,做了一次MRD檢查也是陰性。
這個研究的目的是回答兩個關鍵問題:
1.他們能停藥嗎?
2.如果停藥後復發,再用藥還有用嗎?
事實證明,這群看起來一樣的患者,其實有三類:
第一類患者停藥後真的一直沒事兒,一直MRD陰性,停藥是明智選擇。
第二類患者停藥後很快MRD就轉陽了,說明他們最高危,不能停藥,甚至應該考慮加藥。
第三類最有意思,他們介於前面兩者之間,停藥後短期沒事兒,但過一陣子MRD或腫瘤標記物就轉陽了,腫瘤出現復發。
患者和患者確實是不同的。下一個重要問題:停藥後復發的患者,再用藥效果還會好嗎?
答案是肯定的!復發患者重啟靶向藥治療後,依然有高達96%的患者腫瘤再次顯著縮小,有一部分患者又實現了完全緩解。
從這個研究看起來,根據MRD情況來決定停藥與否,是個更好的選擇。如果MRD陰性,就可以考慮停藥,並持續監控MRD,如果一直陰性,就不用擔心,如果啥時候出現陽性,就再次用藥。
還需要更大規模研究來重複這個結論,如果成功,我們就離把癌症真正當慢性病管理又近了一步。
這個思路並不新鮮,我們管理糖尿病和高血壓就是這樣:如果血糖或血壓超標,就用藥。如果改變生活習慣後,血糖和血壓恢復正常,那就可以停藥。回頭如果又高了,再吃藥控制。
血糖和血壓能這麼做,就是因為我們有很好的持續檢測手段。以前癌症沒法這麼做,是因為檢測水平不行,隨著MRD技術的成熟,我們看到了希望。
我們既不希望大家盲目地一直吃藥,覺得自己永遠是患者,也不希望大家盲目地停藥,覺得自己啥事兒沒有。
(五)
微小殘留病灶MRD檢測在實體瘤中的應用探索才剛剛開始,還有很多挑戰。
比如,它現在並不適合所有癌症,主要因為有些腫瘤釋放到血液裡的突變DNA很少,所以檢測很困難。
另外,MRD技術本身還在最佳化和發展中,現在行業內公司使用的技術有所不同,大家都覺得自己的最好,爭議肯定還會繼續,相信最後還是臨床效果好,價效比高的方案勝出。
MRD廣泛應用的一個障礙是費用。現在它還很貴,做一次數千元,如果長期定期監控,經濟負擔著實不小。不過隨著使用的人越來越多,技術越來越成熟,價格肯定會下降。
不管怎麼樣,微小殘留病灶MRD這件事兒本身的意義無需置疑,對癌症精準治療意義重大,應用肯定會越來越廣。期待更多研究結果,也期待更可及的價格。
致敬生命!
致謝:感謝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對本文的建議和稽核。
*本文旨在科普癌症背後的科學,不是藥物宣傳資料,更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疾病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參考文獻:
1. Serial Postoperative Circulating Tumor DNA Assessment Has Strong Prognostic Value During Long-Term Follow-Up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JCO Precis Oncol. 2024 Apr:8:e2300456.
2. Circulating Tumor DNA Analysis Guiding Adjuvant Therapy in Stage II Colon Cancer. N Engl J Med 2022;386:2261-2272
3. Circulating Tumor DNA-Guided De-Escalation Targeted Therapy for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Oncol. 2024 Jul 1;10(7):932-940.
4.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as a target for liquid biopsy in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urs. Nat Rev Clin Oncol. 2025 Jan;22(1):65-77.    
_________
往期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