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自殺的那個晚上,你來到了我身邊|故事開放麥

愛哲按:
你好,歡迎來到故事開放麥,這裡是 故事FM 的全新單元,我們去線下收集故事,面對面的見證一段人生,然後把其中的一些帶回來,轉交給你。
今天你將會聽到的 3 個故事,來自 故事FM 在 8 月 24 日舉辦的故事開放麥,這次的故事開放麥主題是「謝謝你來到我身邊」。因為節目時長的關係,我們只能選擇當天錄音中的一部分播出,但實際上那天站在臺上分享的每一個人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動。我想這就是線下見面的意義,有些人我們一生可能只會見一次,但只要我們珍惜相處的每一刻,這場相遇就是有意義的。
今天我們的這個活動主題叫「謝謝你來到我身邊」,我先說一個我想感謝的物件,他的名字叫香草——上我們節目的名字。他是去年,大概就是這個時間給我投的稿,聊完了之後,去年 10 月份播出。當時他介紹說自己 21 歲,結果他的生命就停留在了 21 歲。
今年 3 月的時候,我看到評論區有人說,他已經離世了,我當時還不相信,就趕緊給他發訊息,我說「你最近怎麼樣?」的確一直沒有回覆我,後來透過各方訊息的證實,我知道他的確離開人世了。
其實我隱隱的能感覺到會有這樣的一個結果。
他給我投稿的時候,標題就是說他是一個藥物成癮者,我當時看到這個投稿的標題之後,就立刻聯絡他,給他打電話。因為我對這個議題還是蠻關注的。我知道其實像在歐美國家,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問題是很嚴重的,當然中國這面是做得比較好的,管理得很嚴格,但是這種現象不代表不存在。其實這幾年會有一些惡化的情況,尤其在青少年當中,所以我特別想做一期節目,讓大家重視這個現象的存在。
他給我投了稿之後,我們簡短地打了個電話,他說了自己大概的經歷,然後我們約了一次正式的採訪,其實是線上的,他人是在深圳。在那期節目裡,他講了自己為什麼會走到那個地步,因為也是一個原生家庭的問題,就是受到父母特別嚴苛的一種教育方式,可以說是被強迫著去到美國讀書,但是對那邊的生活特別的不適應,回來之後各種打壓式的教育讓他最後陷入了很嚴重的抑鬱焦慮。
他在那一期節目當中就說過有幾次嘗試自殺,我總覺得他應該會走過來,但是沒想到,最後還是藥物過量去世了。在那期節目裡,當時他就提到說,藥物濫用不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問題,它實際上是一個社會問題。
如果我們這個社會不注意青少年面臨的各種壓力的話,這個問題就會惡化下去。所以我們首先解決的應該是社會問題,而不只是針對他個人的心理問題。 
很巧,這週二我去了回龍觀醫院。可能有的朋友知道,回龍觀醫院有一個心理干預熱線,它是國內最早做自殺干預的,做了將近 30 年了,是經驗最豐富的,衛健委有一些防自殺的手冊都是他們出的。
我們跟他聊的時候就說,最近兩年可能大家都說自殺問題是不是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至少觀感是這樣,但是他們說至少資料上顯示,並沒有特別明顯的上升,但是青少年的自殺率的確是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上升。
我很高興,至少香草離世之前滿足了他的願望、上了我們節目,把他想說的話留在了這個世界上。
我也很欣慰,在那一期節目的評論區裡有很多的朋友,其實很多是做父母的人會說,聽了這期節目之後意識到以後做父母,我應該讓我的孩子過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應該給他創造一個什麼樣的環境,我想這就是我做這期節目想達到的一個效果。
我特別感謝像香草這樣的講述者來到我的身邊,給我投稿,信任我,上我的節目。其實我特別幸運,就是做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揹著一隻錄音機全國到處跑,走過很多鄉鎮,去到很多城市去收集一些人的故事。大部分情況下,我跟他們都是一面之緣,甚至可能一面都沒見,就是網上錄的節目,但我總會感覺未來的日子還長著呢,以後有的是機會,我們一定會有機會再見面,有機會再把酒言歡,有機會有更深地交流,但其實不一定會如此。
所以從去年開始我們做「故事開放麥」這種形式的活動越來越多,我越來越重視這種線下的、我們大家面對面的交流。我相信面對面的人和人之間的對話,彼此看著表情的這種充滿了感情的對話是線上滿足不了的,所以歡迎以後大家多來參加「故事開放麥」,多跟我們面對面地交流,希望有機會記錄一下大家的故事。
今天我要介紹的第一位講者是小胖。
在工作場合中大家叫她小胖,但她並不是真的胖,她說因為想控制好自己的身體狀態,所以起了這個名字,想讓別人喊出來警醒自己。其實她之前對自己的工作並沒有什麼興趣,並且經常出錯,所以她一口氣辭掉了自己的工作,去做喜歡的事情,現在她也成為了所在行業裡的一個標杆。至於她具體做什麼工作——有請小胖。
-1-
小胖
大家好,我是小胖。由於我的工作特點,我每天會有一小段時間跟一些陌生人進行比較親密的接觸,然後在這裡面經歷了大量的故事。我今天來想跟大家分享兩個令我感觸很深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距現在大概已經有三四年了。有一天有一個男生到我的工作室找我,跟我說:「其實我是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而且我有好多次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衝動。」
他有一段時間在長期的加班,有一天他說他加班結束後走出那個地鐵站,趕上大暴雨,他很麻木地走進雨裡,他突然意識到那個可怕的念頭又浮現出來了。
他說:就是今晚了。
他想趁他的室友不在家的這個晚上,從他臥室的視窗跳下去。他很麻木地在雨裡走,他過了很多遍那個已經準備好的自殺清單:最後一頓飯想要吃火鍋、臨走的時候想穿自己那個一直想穿但是不敢穿上街的衣服、想跟哪些人說哪些重要的話……他甚至觀察好清潔工在幾點鐘出來打掃衛生,因為他不想在這個世界還沒有沉睡的時候引起大家的騷動。
他很木然地在雨裡走,走到自己家門口的綠化帶的時候,看見了一個紙箱。他在箱子裡看見一些積水,還有一個凍僵了的小狗屍體。那一瞬間他在雨裡大哭,他覺得自己的這個決定很對,因為老天不想讓他一個人走得很孤單,給他了一個伴。
他抱著這個紙箱回家了,開始準備他的自殺清單上的任務。他先給自己點了火鍋,然後走到洗手間洗了熱水澡,換了自己很喜歡的衣服。這個時候他聽見門口有異響,他就很警惕地去看。當他走到門口的時候,發現剛剛抱回來的那個小屍體睜開眼睛了,用一隻手很輕地在扒那個箱子的邊。
他一瞬間就愣在那裡,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兩個瀕死的生命四目相對了。他跟我說,那一瞬間他根本感覺不到時間的長度,他不知道那一刻是經歷了 10 秒鐘還是 10 分鐘那麼長。他說那一刻他好像悟出了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道理,就是:「我其實是想要全世界都來拯救我的。但是我在那一刻真實地、沒有任何力量地向我身邊每一個家人跟朋友求助。」
是這隻小狗讓他感覺到,這個已經跟他失聯了的黑漆漆的世界裡,有一個小火苗馬上就要熄滅了,而他自己是這個小火苗唯一的希望。那一刻他覺得:不是我要去救這隻小狗,而是這隻小狗救贖了我。
他抱著小狗原地大哭,幾分鐘之後跳起來,顧不上換正常的衣服,抱著小狗衝進雨裡,找到一家寵物醫院,救了那隻小狗的命,也救了自己。
可想而知,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們一起度過了很多既艱難又幸福的時光,他也在這三年的陪伴裡逐漸走出了重度抑鬱。
但他救的這隻小狗有先天性的心臟病,在三年之後還是離開了他。他來找我的那天,其實是他跟小狗相遇的日子,他說:「我實在太想它了,所以我決定找你把它紋在身上。」
現在大家能聽出來了,我是一名紋身師。
他找我紋身的當天,我一邊給他紋身,他一邊講述自己的故事,用非常平靜的語氣講述他們如何相遇、如何結束的整個過程,他在默默地流眼淚,我聽著也鼻子發酸,在偷偷地哭。
結束後,他看著自己的紋身,眼淚奪眶而出。他跟我說:「謝謝你,謝謝你讓我最好最重要的家人又跟我團聚了。」
他走的時候我抱了抱他,我說:「你們兩個都很棒。」然後他笑了,他說:「你放心吧,這一次我一定會活到死的,因為我要帶著它的那一份,一塊兒活下去。」
好了,這是我的第一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也是我在紋身過程中一段跟陌生人的奇遇。有一天有一個叫妮子的女孩來找我,也要紋她的寵物。有些時候,你能跟一些陌生人在某些時刻發生同頻共振,莫名你就覺得她很懂你,或者你很懂她,妮子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她總給我一種非常真誠的、又讓你很舒服和放鬆的感覺。我們在很少的、僅有的溝通裡,我感受到一種很深的被關照的感覺,哪怕我是服務她的那個人。
我記得她第一次來紋身的時候,我正在聽一檔節目,是幾個脫口秀女演員在講述關於月經羞恥的話題。我平常在工作的時候會把自己關在耳機裡,沉浸式地做自己的工作,但是當天我跟這個人有一種奇妙的感受,我很想把我自己日常聽的這些精神食糧跟她一起分享。我把耳機拿掉,手機開成公放,擺在我們兩個中間。
然後我發現,我們倆經常會在同一個點上突然抬起頭看一眼對方的眼睛,好像有一種認可感,然後再默默低頭做自己的事,或者因為一些很小的細節發出同樣的感嘆。這種感覺很妙,就妙在它很像當你跟你多年的好朋友走在街上,你拿胳膊肘輕輕碰一下她的腰,她就知道該看向哪個方向,去關注一些莫名其妙的只有你們兩個人懂的點。
妮子找我紋身這個事兒,每隔一年就會發生一兩次。我記得有一年她來紋身的時候,我在不經意間提到了一本我正在讀的書,一個星期之後她給我發了一條非常短的微信,說:「在讀了,很喜歡。」
去年她又來我的工作室,但是這次我發現她的狀況不是很好,她的情緒比較糟糕。這次我鼓起了勇氣,在紋身結束的時候跟她說:「今天晚上你有空嗎?我可以約你吃飯嗎?我很想跟你聊天。」她說:「好,我帶你去吃我很喜歡那家咖哩飯。」
然後我們兩個一起走出工作室的時候,我問了一個非常古怪、但我知道她一定知道我在說什麼的問題:「三年前我第一次見你的時候,我就認出你了。」她回覆我說:「我也是。」
我們果然從相認的那一刻開始,一直聊到晚上 12 點,任何一個話題一開啟就能覺得自己跟對方都被深度地看見了,我們甚至在那個小餐廳裡聊了很多面對諮詢師都沒有開啟的話題。快 12 點的時候,我注意到她問了我兩次「明天早上你是不是要早起工作呀?」我就知道,她雖然也很想沉浸在我們兩個的這個小宇宙中,但是又擔心我沒有太多的休息時間。
結賬的時候她先去前臺,說要點一份吃的,明天中午當午餐,這時候我就知道她不想跟我因為搶著結賬的問題產生尷尬。
我們吃飯的那家日式小館在她家附近,但離我家大概有 20 分鐘的車程,我說我打車回去了,她說不,我送你吧。我說太繞路了,我打車回去了,她說不,我送你吧。我說今天實在太晚了,以後有機會我們再聚。她說不,我送你。
我是一個邊界感非常強的人,我非常害怕在日常的生活中擠壓和麻煩別人到一點,但在那天我就決定讓她送我回家。回到家之後,在我確認她也到家之後,我還是忍不住給她發了一條資訊,我說:「我實在有點心疼你,這麼晚上開車送我回家。但我也很開心你能送我回家,因為我確實有這個私心,想再跟你多待一小會。」她跟我說:「我也是。」
後來我們果然成了非常非常好的朋友。我們如果約在外面就吃好吃的,約在家裡就喝大酒,我們跟彼此聊最羞恥的秘密,或者是很深的人性。今年春天的時候我們還相約去了香港,有一天從酒吧裡鑽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夜裡了。
我們走在午夜香港的街頭,我拉著她的手回酒店,我跟她說:「你知道嗎?我們相認之後的那一個星期,甚至不止一個星期,我每天都在想你。因為我覺得這個際遇太奇妙了,這個感情太濃烈了,我從來沒有對一個朋友產生過這麼深的情感激盪,但是我又不好意思跟你說。」她拉著我的手說:「我也是。那一個星期之後我每天也在想你,但因為我害怕打擾你,我不敢告訴你。」
我以前是非常難以跟我的朋友說這麼肉麻的話,但是從她開始,我可以了。我愛她、喜歡她就要說出來,我想她也會說出來,我覺得她就是我異父異母的雙胞胎,她就是世界上另外一個我。
講到這兒,我已經非常想她了,我甚至決定這個活動結束的時候我就要去找她,雖然她不知道我今天要在這邊大說特說。
好了,我想要分享的兩個故事就到這裡了。最後我真的很想說,我非常非常幸運可以做到我很喜歡、很沉浸的工作——當一名紋身師、寵物紋身師。這個工作帶給我成就感,帶給我金錢,帶給我成長以及愛的人。
謝謝大家,我是紋身師小胖。
不知道大家剛才來簽到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有一些宣傳摺頁,上面寫著「歸元緩和」,接下來要上臺的這位講者就來自這家機構——歸元緩和的聯合發起人、秘書長楊潔。她是學經濟學出身的,也曾經做著非常光鮮的、收入非常高的工作,但是突然有一天她就辭職去做公益了。為什麼這份工作這麼有吸引力?大家請聽楊潔的故事。
-2-
楊潔
我的分享非常契合今天的主題,就是「謝謝你來到我身邊」。剛才愛哲老師介紹了,我是公益組織「歸元緩和」的聯合發起人楊潔,主要從事緩和醫療和安寧療護的工作。今天我想借這樣的一個場地,跟在場的夥伴們分享我在這個工作當中的一些經歷。
我曾經服務過一位老人,她 90 多歲,身體非常虛弱,認知能力已經下降了,連每天陪在她身邊的兒子都不認識了。我第一次去到這家的時候,她兒子正在反反覆覆地跟媽媽說「我是誰誰誰,你兒子,記住了啊!」我在旁邊站著,聽他說「我是誰誰誰,知道了嗎?記住了嗎?」
瞭解了之後我才知道,其實這位老人的老伴很多年前就走了,孩子們有一些在外地,有一些在國外,只有這個大兒子一直在她身邊,大兒子很年輕的時候就離異了,獨居多年,自從十幾年前他的媽媽得了認知症,這個大兒子就不再有任何的社交了,因為他的媽媽一分鐘都離不開人,他所有的生活都在圍著這個老房子、圍著他的媽媽轉。 
就在三年前,媽媽開始真正的臥床,他每天光是把媽媽移動到坐便器上、再從坐便器抱回床上,已經讓這個同為老年人的兒子不堪重負。因為這個媽媽食慾還非常好,三餐吃得很多,體重大概有 140 斤,他們住的房子是北京那種老房子,洗手間還有一個小地臺,所以每週給這個媽媽洗澡其實是難上加難。
當我上門服務的時候,這個兒子站在客廳的中間,非常焦慮地在那比劃,就一直在描述他媽媽前一天晚上高燒肺炎、當時他覺得媽媽差點就熬不過去了的那種焦灼的狀態。桌上擺著他的記錄本,厚厚的,記著每天媽媽幾點吃飯、吃了多少、幾點排尿、幾點大便、幾點吃的藥、吃藥的時候喝了多少水、每天的食譜是什麼,都一一記在了他的筆記本上。
我默默地看著這位焦慮的兒子,想象著他承受的壓力,又是一番描述後,他終於說了一句:「她在就好,她在就好呀。」我說:「老母親以前對您一定特別好。」他長嘆了一口氣:「她要不在了,家就散了。」70 多歲的兒子,眼睛瞬間溼潤了。相依為命的媽媽在他的世界裡無比重要,重要到已經佔滿了他的整個生活和整個世界,所以媽媽每一點生活變化都牽動著他的心緒。
每一次我們去上門訪問,我都努力去陪伴他多聊一聊天。我陪他聊他的過往人生,他曾經期待中的退休生活,照顧過程當中的那些無助和心酸,我陪他聊「家的意義是什麼」、「家人的意義是什麼」,我跟他一起討論下次母親的狀態如果再出現這種反覆,還要不要去醫院急診,去了急診還想要什麼樣的醫療支援、不想要什麼樣的醫療支援。
話題慢慢過渡到:如果媽媽不在了,你的生活還將如何繼續?直到他說出:「嗨!日子還得過——其實我曾經特別想退休之後去自駕遊,沒準老媽不在了,我還能有機會出去走一圈。誰知道呢。」
在這一天之後,這個兒子終於跟這份預期中的喪失真實地相處了,自此,他的語言輕快了,也不再唉聲嘆氣了。
前幾個月,這位老人的兒子給我發了一個訊息,他說:「今天剛給老媽過了 99 歲的生日。這個老太太真行,熬過了兩次新冠!希望能熬到明年春節,讓我幫她慶祝 100 歲的生日。謝謝你,我知道你特別忙。別回了。」
還有一位阿姨。去年春天我照顧過她,她是一位高知老人,曾經取得了非常豐碩的科研成果。但是年輕的時候,國家號召年輕人要努力建設祖國,她因為工作特別繁忙,無奈之下把不到一歲的兒子寄養在了婆婆家。
本以為在傳統觀念中,孫子在奶奶家是得寵的,肯定會擁有眾多寵愛,誰知道兒子的姑姑家有個男孩,僅比這個孩子大一歲,這位阿姨的兒子一直在奶奶家受著這個小哥哥的欺壓,無人替他伸張正義。 
慢慢的,兒子的性格變得特別的內向,也不愛表達了。直到兒子該上小學了,才被父母從老家接回北京。因為他濃重的口音,在上學期間又被同學欺負,這讓兒子的性格更加內向壓抑,慢慢與父母疏離,開始了青春期的叛逆。
第一次上門的時候,保姆就提前告訴我們:不要和老人聊孩子這個話題,當我們試圖開啟對話的時候,那個保姆一直在旁邊給我們使眼色,意思說「不行」,但是我們能很明顯地感覺到這個老人有些不開心,好像有心事的樣子。
過了一週,這個老阿姨的症狀穩定了,我再次去家裡看她。
那是一個早上,陽光明媚,阿姨剛剛吃過飯,坐在窗臺邊看風景。春天的陽光溫暖但不熱烈,我拉著她的手,一邊撫觸一邊跟她聊天,話題很自然就到了兒子的身上。當我去觸碰這個話題的時候,阿姨並沒有迴避,反而開始徐徐道來,講述了非常多的細節:當年做決定時的兩難、得知兒子在奶奶家處境後的那種悔恨、回到北京後相處中的無奈,以及時至今日依然疏於聯絡的痛楚。我問她:「那您現在對兒子還有什麼期待嗎?」「沒有啦。」她說。
「那你們之前溝透過嗎?您的這些感受和心路歷程您說過嗎?」我問。
「說過,但是這是他的功課,作為媽媽,我盡力了。」
說完,這個阿姨居然開懷一笑,就像那天照進來的明媚春光。五天之後,阿姨如願在自己的床上安靜地走了,最後的幾個小時裡,我有幸也在她的床旁陪伴,在我們的引導下,阿姨最後的幾個小時裡一直有她的兒子在床旁拉著她的手。
所以說安寧療護到底是在做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幫人走好」,再多說一點,就叫「生死兩相安」,如果非要多說一點,就是要以人為中心,去尊重臨終患者的尊嚴,提高他們的生命品質。
我還遇到過一個老先生,癌症晚期,身體消瘦,不能進食,也不能自主排尿了,呼吸非常困難。之前一個星期,醫護人員去上門做護理,他老伴兒希望找個醫院送老先生住院,但是這個老先生死活不去,最後兩個人在家裡吵得不可開交,醫護人員實在拿他們沒辦法,也插不上話,只能無奈地默默離開。
然後這個醫生給我打電話,說「有這樣一個情況,你能上門去幫幫他們嗎?」我幾天後的早晨 8 點鐘來到這個老先生的家,一開門,他老伴兒的第一句話就說:「哎呀,你們總算來了!」她根本沒有關注門口有幾個人、都有誰,轉身就往臥室走過去,一邊走一邊用力地用勺子搗著碗裡衝的營養粉。
我後來湊到碗邊一看,營養粉大概只有兩釐米不到的高度,就那麼一點點,這位老太太一邊快步走著,一邊用力搗著這個碗,一邊語速非常快地說:「他昨天晚上就把尿管給拔了,這怎麼辦呢?你說真是煩吶,氣死我了,他就是故意的!我這一大早就等著你們來呢,你們怎麼這點才來?」
我走近這位老先生,想看看他是否還清醒,發現他思路是清楚的,但是已經非常虛弱了。我說:「聽說您不想去醫院是嗎?」他輕輕點點頭。「只想在家待著?」他又點點頭。我繼續問:「那您不怕嗎?在家沒有那麼多醫療辦法可以幫您啊。」他說話了,兩個字:「沒用。」
我說:「您不想折騰了是嗎?」他又重重地點了點頭。「但是老伴兒很擔心您。」我說。他用眼睛瞟了我一眼,輕輕地搖了搖頭。
以我的經驗判斷,這個老先生的生存期最多隻能以天計算了。我聽見他老伴在廚房和醫護人員討論:幾點讓護士來給他上門插那根脫落的尿管。於是我走到廚房,在他們說話的間隙,我說:「阿姨,您特別擔心您老伴兒吧?」這位阿姨瞬間就淚流滿面。
她開始講述這幾個月照顧中的艱難。這個過程中我才得知,原來阿姨自己也是一位癌症病人,自從自己的老伴臥床之後,每天的吃喝拉撒已經讓阿姨疲憊不堪。因為我們知道,人病了之後,每一頓的進食量是有限的,特別是臥床之後,他的每一次喝水都需要別人給他把杯子遞過去,還要幫他擦流下來的水,吃一頓飯可能要花很長時間。而且阿姨特別擔心的是,如果老先生就這樣在家走了,她該怎麼辦呢?她搬又搬不動,又對這個階段的照顧完全沒有經驗。
我能感受到阿姨強烈的焦慮和悲傷,我就給阿姨做了臨終階段的照顧指導,這個時候,阿姨如釋重負了,放下了手裡的碗,「啪」的一聲放在桌子上,嘆了一口氣。然後她就徑直走到了床旁,坐在旁邊的沙發上,就勢地微微把頭靠在了老人的枕頭邊上,淚眼婆娑地望著自己的老伴。我也沒有打擾他們,他們就這樣互相望著。
過了一會兒,阿姨說:「我 21 歲進廠就認識他了,到今年已經 49 年了。」就這樣,兩位七旬老人自然而然地完成了道謝、道愛、道歉和道別。當我要離開的時候,這位老先生雙手合十看著我,特別費勁地說出一句話:「謝謝你。」我面對著他,退著出了臥室,又到外面跟其他的家人進行一番告別和囑咐。
還沒走到家門口,就聽見有人在後面喊了一句:「你們快看看,這是怎麼了?」我快步奔回了房間,看見老先生依然雙手合十,在我走向他床旁的過程中,他就那樣完成了最後一次呼吸。
其實每當我結束工作和患者和家屬分開的時候,世界都好像變得特別的幽靜和美好。我常常想,我是何等幸運啊。
曾經我開玩笑說,我們平常嫌棄的打嗝和放屁,在臨終病人那兒都是那麼的珍貴。我們四肢健全,智力尚可,有自己的家庭,有愛我的家人,有自己願意全然付出的工作,對我來說,我還有什麼所求呢?
很多人會好奇,這樣的工作難道不會讓人耗竭嗎?而我想說,感謝每一位用生命教會我生活的人。是他們在關係中的糾結,讓我更加懂得珍惜每一個真心對待我的人,他們的遺憾使我學會了好好的享受當下,他們的眼淚讓我深刻地理解人生無常,感謝你們路過我的人生。謝謝。
謝謝楊潔老師。
下一位講者是之前上過故事 FM 節目的第 95 期的講述者,當時她在故事 FM 講了一個曾經遭受過霸凌的故事——殷堯,全網實名,目前是一名動畫導演和插畫師。殷堯說她 35 歲以前是個一直在試圖突破自己、成為e人的i人, 35 歲以後已經接受自己是個i人,卻常常被認為是個e人。
有請殷堯。
-3-
殷堯
大家好,我是殷堯。我今天想說「謝謝你出現在我身邊」的人,其實是我的閨蜜。
我們倆是 2000 年,大概在十六七歲的時候認識的,到今天已經認識了 20 多年,這 20 多年我們一直都是關係最好的朋友。我們倆認識是因為是高中同學,但其實成為朋友是因為一個小小的誤會。
當時高中的時候,我是藝術班的插班生,我當時來到一個新的班級,其實是很渴望能跟大家交流、成為朋友的。但是當時本身又很社恐,又有點內向,所以就不知道該如何開口。當時我這個朋友,就在我畫畫的時候過來跟我搭訕,我到今天都記得,她當時走到我身邊就說:「誒,這個畫得還挺美的。」
我當時就覺得:嗯,她肯定是特別想跟我做朋友。然後我就覺得:好,那我也要跟你做朋友。
結果後來我們再去溝通,她說當天我們上完課以後,我立刻邀請她一塊去廁所——女生的友情就是這麼建立起來的嘛——所以她就覺得,我一定是特別想跟她做朋友。所以我們兩個基於對彼此的善意和誤會,後來就有了更多的交往。 
其實現在想來,我們兩個當時都是那種有點自卑,然後又社恐的人,就是如果我們不是很確定對方對我們釋放善意,其實我們也是很難去突破自己、放下自尊丟擲橄欖枝的。但是就因為這個誤會,我們從相遇的那一刻起,就互相默契地覺得對方愛自己愛得要死,所以就有了我們後來的那些故事。 
這麼多年來,作為朋友,其實我們兩個沒有什麼太特殊的人生經歷,我們既沒有幫助對方擋刀槍的瞬間,也沒有什麼幫對方抓小三的狗血經歷。但是我們之所以能成為這麼多年朋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兩個是真的聊得來。
從高中我們一起去上廁所那個經歷開始,我們每天可能都會聊一兩個小時,直到今天,我們兩個都到現在這個年紀,有的時候走在路上也會隨時拿起電話來,直接就問對方說:「聊嗎?」如果對方有時間,我們就一聊一兩個小時,然後她那邊或者我這邊臨時有什麼事,我們就也不用多做解釋,直接就說「不說了,我掛了。」然後直接就這麼無情地掛掉。
我們的這個狀態基本上維持了 20 多年。我們兩個會聊很多很多事情,比如說我們反覆在覆盤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要是穿越了,要如何提醒對方去經營各自的人生。
比如說我們說好了,如果穿越了,她會在高中時期提醒我追我當時暗戀的男神,我也會提醒她在2008 年左右開始做淘寶女裝生意,我們兩個還會提醒彼此:在2010 年左右想盡辦法,一定要在北京買房。
我們的穿越清單記錄也會不停更新,比如說最近一次更新就是我參加了高中的同學聚會,看到我當時暗戀的這個男神現在已經長得一言難盡……我就跟她說:清單上這一項你可以劃掉了,我不打算再去追他了。
總之我們兩個已經把對方的所有的穿越後的人生經歷都安排得特別明白了,我們現在離人生巔峰就只差穿越了。
我們兩個就是會有這麼多的話題聊,但其實我們是非常不一樣的人,我屬於是情緒能量比較強,做事也會比較激進,情感需求也很高的人。但是我朋友其實是一個比較溫和,情感需求也比較低的人。我朋友會跟我說,覺得有我跟她這麼交流,就已經能夠滿足她社交需求的 80% 了。但是我即使我擁有她,甚至還擁有家庭、擁有伴侶的情況下,我也只能吃個四成飽。
另外她其實是一個會有點拖延症的人,所以我們兩個經常也會有很多矛盾。比如說我們兩個有時候約見面或者吃飯,她因為距離比較遠,所以她遲到一兩個小時是常態。每次我都會很崩潰,會不停地去催促她,我說「你趕緊出門」什麼的,就會各種催促她。 
有一年我們兩個相約要去臺灣去旅行,當時整個行程的前期的準備,都是我在不停地催她,我說「你要趕緊去辦通行證」,咱倆商量訂什麼酒店,訂什麼行程,全部都是我在使勁催她,直到臨上飛機的前一兩個小時,我還在不停地給她打電話,我說「你到底有沒有出門?有沒有趕到機場?這個飛機不要誤」什麼的,就不停地在催。
當她終於趕到機場,我們兩個開始辦值機手續,就在這時,我發現我的港澳通行證過期了一年。
這個港澳通行證過期一年,它其實是比趕不上飛機還要嚴重的問題。因為你趕不上飛機還能趕下一班,或者你改簽明天的航班,但是港澳通行證辦理至少需要幾天的時間。這就意味著我們這一趟行程,我們訂好的酒店、安排好的行程,已經付的和沒有付的款全部都要作廢。
我當時真的是嗷嗷崩潰,覺得特別對不起她,但我朋友對我卻沒有任何指責,她就說了一句話:「那你說這事已經到這樣了,還能怎麼辦?我還能殺了你不成?」這個事就這麼過去了。

我後來其實也分析過,我們兩個能夠在一起這麼多年,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總是能給彼此提供情緒價值,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們高考的時候。

我們當時都是藝術生,所以當時是來北京來參加高考,當時我閨蜜身上帶了 200 塊錢,結果這錢不小心丟了,這對於 20 年前的高中生來說實在是一筆鉅款。當時我朋友特別難受,我就一直想法安慰她,但一直也沒有安慰成功。後來我靈機一動,我說:「要不這樣,你就當這 200 塊錢是請我吃了頓大餐,你看我都吃撐了,我吃得特別爽。」她說:「誒,你這麼一說我好像就覺得沒那麼心疼了。」 
再到後來,我工作以後也發生過一件事,當時因為我自己的一個工作失誤,損失了幾千塊錢,這個錢要我自己來承擔,我當時也是特別難受,特別心疼。後來我閨蜜安慰我說:「你要不就當這個錢請我出去旅遊了,咱倆去了趟馬爾地夫,你看你都把我曬黑了。」我當時聽完以後覺得:「誒?好像也是!」心裡就舒坦多了。
後來我們兩個的人生,就是人到中年嘛,總會遇到點事,我們倆這些年總在用這樣的方式「替彼此花錢」。我們兩個遇到比如說被詐騙,遇到投資虧損、生意失敗的種種事,很多很多,就一直在用這種方式替彼此找平,所以基本上可以說,我們兩個已經帶彼此環遊了世界了。

我有時候會覺得,我人生中經營得最好的一段關係,就是跟我閨蜜的關係。我人生中也有經營得最差的一段關係,就是我之前的婚姻關係。

我原生家庭是一個很好的家庭,我的父母就像我和我的閨蜜一樣,他們兩個是彼此最好的朋友,有著說不完的話,他們現在 60 多歲了,依然還可以聊天聊很久。我曾經也會覺得,我就是一個聊天小能手、溝通小能手,我一定也能經營好婚姻關係,所以我曾經對婚姻關係也有很多的強求。
但我跟我前夫就是一個特別沒法聊天的狀態。我跟我閨蜜聊天,哪怕我們的觀點不同也能聊很久,也能很和諧,但是跟我前夫就是哪怕我們觀點相同,聊到最後也一定會吵架。我當時就覺得:為什麼會這樣?
所以當我自己婚姻出現問題的時候,我也很焦慮,就會看很多關於如何去溝通,如何學會給對方提供情緒價值的那種書籍和課程。
但是後來我的婚姻還是結束了。
我離婚後在想,有太多的人教我們如何去給對方提供情緒價值,或者如何溝通,但是似乎沒有人在教我們,如何去選擇一個值得你去溝通、值得跟你互相提供情緒價值的人。其實我跟我閨蜜經歷的很多事情,比如什麼趕不上飛機之類的,如果是跟我前夫在婚姻中經歷,那個場面簡直不堪設想。
這麼多年下來,其實我和我閨蜜都會常常感覺到:謝謝你出現在我身邊,有你真好。
我覺得我跟我閨蜜的關係可以說是「黑暗森林法則」的反面:「光明森林法則」,我們兩個都特別堅信自己對對方是善意的,也特別相信對方對自己是善意的,同時我們也無比相信對方清晰地知道這一點。所以這份善意其實是在長期的交流溝通中反覆去建立的一份信任。
在我們兩個後來的人生中,其實也都遇到過很投緣的朋友,我們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跟那個新朋友玩得非常來,我們會跟新朋友一塊去旅遊、去溝通聊天,我們也會分享很多內心想法,成為那個階段的知己,但是我也會很確信地知道,因為我和我閨蜜共度的時間在這兒,沒有人能夠替代我們兩個共同的人生、經歷的時間。 
很多人都會說,人到中年,有的時候你會覺得很淒涼,因為你心中有很多話無人可說,但是我跟我閨蜜就完全不會這樣,我永遠都可以拿起電話打給她,有什麼話想說就說。在我人生中,我所有的發現,我的探險,我的痛苦和我的迷茫都有一個人我可以毫無保留、無時無刻地跟她分享。 
所以到今天,如果說我閨蜜的存在對我到底來說有什麼影響,就是她是可以給我人生託底的人。這個託底不是說她能幫我承擔什麼風險,而是說我知道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我都可以去跟她分享、溝通、交流。有她在我就永遠不會孤單,所以我們兩個永遠是彼此人生的錨點。
我的分享就到這裡。
就像我們在活動預告裡說的,正因為一段際遇有終結的時候,才更顯出享受此刻的重要。無論是萍水相逢的人、朝夕相處的人,還是生命中以不同形式陪伴我們的其他事物,活著的時候我們都要竭盡全力去探索每一個可能,也珍惜每一次相遇,在恰當的時刻道謝、道愛、道歉、道別。這樣,在人生結束的時候,我們才會少很多遺憾。
感謝你收聽,咱們下期再見。
 歡迎「關注」故事FM 並設為星標
-照片來源:講述者

 Staff 講述者 | 小胖 楊潔 殷堯 
製作人 | 李牧原
主播|@寇愛哲
聲音設計 | 李牧原
文案整理 | 李牧原
攝影 | 李慧媛
運營 | 鳴鳴
現場協助 | 張玲 陳思宇 心儀
 BGM List 
01.Storyfm main theme acoustic – 彭寒
02.A Room – 彭寒
03.我想知道 – 彭寒
04.Ashes In My Memory – 彭寒
05.土地 – 彭寒
 故事FM 
故事FM 是一檔親歷者自述的聲音節目
蘋果播客 | 網易雲音樂 | 喜馬拉雅 | 蜻蜓FM | 小宇宙QQ音樂 | 荔枝FM | 懶人聽書 | 酷狗音樂 | 酷我音樂均可收聽
商務合作
[email protected]
↙ 點選「閱讀原文」,講出你的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