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史話》:古建築學家揭秘,偉大工程萬里長城是如何建成的?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里”,1987年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長城是“人類天才的傑作”。
被譽為“萬里長城保護第一人”的羅哲文先生一生致力於長城保護,遍踏山嶺深入考察,積極推動保護維修工作,為長城等古建築的保護修繕與管理做出了卓越貢獻。
羅哲文(1924—2012),四川宜賓人,中國古建築學家。1940年考入中國營造學社,師從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劉敦楨等。1946年在清華大學與中國營造學社合辦的中國建築研究所及建築系工作。自1950年起,先後任職於文化部文物局、國家文物局、文物檔案資料研究室、中國文物研究所等,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維修保護和調查研究工作。
《長城史話》羅哲文先生在長城上下奔走50多年的生動記錄,不僅對長城的歷史和文化做了介紹,還反映了他作為建築學家的所學所思,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眾人講述長城的構造、修建過程和方法、遺址現狀等等,讓我們全面瞭解長城的文化和價值。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大家小書,作者唐曉峰

羅哲文先生關於長城的著作,最早是1963年出版的《長城史話》,後來又有增補,擴充為2008年版的《長城》。現在文津出版社把它納入“大家小書”系列,還以《長城史話》的書名,再次印行(省略“詩詞註釋”部分)。袁行霈先生說:“‘大家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小書”的意思很清楚:書不厚。對於廣大讀者來說,好而不厚的書,容易讀,也必定喜歡讀。
在40多年前,我就讀過羅先生的《長城史話》。現在再次翻閱此書的新版,更有新的感受。關於長城的寫作,從1963年的初版,到2008年的新版,羅先生完成了一個過程,即更新對長城的歷史記憶。雖然這個過程在本質上是歷史的、社會的演進成果,但羅先生的這本書是一個象徵,一個代言文字。
作為“史話”,當然要把長城的歷史說明白,這是本書的基礎部分,即第一章“長城簡史”。而在這個基礎上,出於一個建築學家的獨特視角,羅先生又對長城的修築特點進行了解說,這是很多人未曾關注過的,也是欲深入認識長城的人一定想知道的。因為,作為現代人,要認識長城,不僅要遠眺它的宏偉氣勢,而且還要近察長城建設者們細微的匠心。
在“長城的用途和構造”“長城是怎樣修建的”這兩章中,羅先生告訴我們這樣一些知識。“砌築城牆牆身的條石首先要‘找平’,即層層條石,每層都要平砌,不能紊亂。這樣才能使受壓面的壓力均布,不致產生塌陷。”“只見長龍起伏于山嶺之間,但是每層牆身的條石都是平行的。”
那麼,長城是怎樣一步步修到山上的呢?修長城,要把石塊、石灰、磚搬運到山上去,除了用一些工具(比如推車、絞盤),“當時的人們還採用了傳遞的方法,把人排成長隊,從山腳下或已修好的一部分城牆上排到山脊上,依次把城磚和小石塊一塊塊傳遞上去,把石灰一筐筐、一挑挑傳遞上去。這種傳遞運輸的優點是減少來回跑路。特別是山路狹窄,可以減少來回的人互相碰撞,提高運輸的效率”。傳遞,是古人進行大規模建設時常用的辦法,據說在金代修建中都城(北京前身)的時候,也是這樣做的。《順天府志·金故城考》稱,在建造中都城牆時,是“人置一筐,左右手排定,自涿州至燕京傳遞,空筐出,實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
那麼,長城為什麼修在山脊上?羅哲文說:“因為山脊本身就好似一道大牆,再在山脊上修築城牆就更加險峻了。而且在修築時更注意到利用山脊的崖壁來修築城牆……利用原來的懸崖巨石或陡坎險坡稍加修築平整即成險阻。”古人在完成長城這一偉大工程的時候,“不僅在規劃設計上‘因地形,用險制塞’,完成了設防的需要,而且在施工管理、材料供應、施工方法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發明創造,克服各種困難,完成了艱鉅的任務”。
去過玉門關遺址的人,都會對那裡漢長城的特殊形態感到好奇。在那個特殊環境下,“修築的方法是鋪一層蘆葦或紅柳枝條,上面鋪一層沙石,沙石上再鋪一層蘆葦或紅柳枝條。這樣層層鋪築,一直鋪砌到五六米的高度……”紅柳是沙地特有的樹種,而蘆葦,在遠近的河澤(例如疏勒河)中有很多。今天細心的遊客仍可以在玉門關遺址後面找到水塘。原來,長城也是有生態特徵的。
羅先生的上述解說,不僅引發閱讀的興味,還包含著知識的現代感。現代感,正是重構長城歷史記憶的重要部分。關於長城,其歷史記憶隨時代而變化。孟姜女的故事、歷代邊塞詩文,曾飽含附加在長城上的戰爭與苦難的哀怨之情。到魯迅的時代,人們對於長城的感受稍有緩和,但還是矛盾的,“其實,從來不過徒然役死許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嘗擋得住。現在不過一種古蹟了,但一時也不會滅盡,或者還要儲存它”。魯迅因此發出這樣的感慨:“這偉大而可詛咒的長城!”
到了現代,長城的意義已經發生了鉅變,這正是羅哲文先生在本書“導言”中指出的:歷史上的王朝社會,“隨著歷史的前進、社會的發展,已經成為往事,進了歷史博物館。與之同興衰、共榮謝的長城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已經化干戈為玉帛,化昔日戰場為錦繡河山,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無比壯觀的歷史文物。長城改變了原有的功能,鳳凰涅槃,輝煌再現”。
這篇“導言”本是羅先生2001年11月在中國香港長城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略加改動後收入本書的2008年版。可以說,由於這篇“導言”的加入,羅先生最終完成了對於長城記憶的重構,《長城史話》因此成為一份當代關於長城的完整的歷史記憶文獻。
歷史記憶不是簡單的史實復原,它包含對於以往歷史事件價值的新時代解讀。許多歷史遺產的延續,都是以不斷更新對其解讀為基礎的。長城記憶的當代更新,猶如“鳳凰涅槃”,羅先生此言正可謂“舉他物而明之”。在“導言”中,羅先生具體提出了重構長城歷史記憶的基本思路:長城是中華民族偉大力量的象徵,是文學藝術的寶藏,是旅遊觀光的勝地。“人們往往以一個突出的成果來標誌文明的程序。建築是科學、藝術、文化的綜合體,也是強大經濟基礎的體現,因而它成了文明程序的標誌。”
羅哲文先生從青年時期便踏遍山嶺,考察長城遺蹟,最早用攝影與文字的方式系統宣講長城知識。此後,一直為研究長城、保護長城而奔走,有“萬里長城第一人”之稱。這本精緻的《長城史話》乃是羅老心繫長城的見證,也是他數十年間,與時俱進,完善長城思考與記憶的記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