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知曉圈內事

網際網路資料如洪流一般,衝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網際網路的汪洋中,資訊的洪流已經無處不在。我們習慣於用雲端儲存美好回憶,用平臺記錄學習經驗,用社交網路傳承歷史文化。似乎,一切都觸手可及,一切都可以永存於數字世界。然而,這種隨時可得的便利,真的讓我們的記憶更加深刻了嗎?
根據國際資料公司(IDC)的研究,每小時產生的資料量,已經相當於人類文明從起源到2003年間積累的總和。這個驚人的數字在昭示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我們創造的資料越多,記住的事情是否反而越少?

© Suleiman Merchant
資訊的海量儲存,能否代替人們內心深處的真實記憶?網際網路的記憶,是一種永恆的儲存,還是一種表層的掩蓋?在這個一切都以驚人速度更新、替代、消失的時代,我們是否還能為場所、為城市、為個體留住真正的記憶?
作者|Kin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和立場

什麼是場所記憶
讓建築講述城市空間的秘密
“記憶之場存在的根本理由……是讓事物的狀態固定下來,讓無形的東西有形化,將意義的最大值鎖定在最小的標記中,顯然,是要將這些東西變得引人入勝。”
——法國曆史學者皮埃爾·諾拉
早在1978年,法國曆史學家皮埃爾·諾拉,就在他主編的多卷本《記憶之場》中提出了場所記憶的概念。他用“記憶之場”(les Lieux de Mémoire)的概念,探討了諸如凡爾賽宮的象徵意義、查理曼大帝不斷變化的遺產以及記憶在構建歷史中的重要性。告訴人們,歷史遺留空間對於地域文化認同的建構有巨大貢獻。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0-1版《記憶之場》封面 圖片轉載自豆瓣讀書
C·亞歷山大在《建築的永恆之道》中進一步解釋了場所記憶的形成機制:一個地方的特徵是由發生在那裡發生的事件所賦予的,是那些過往的活動、參與其中的人,以及特殊的情境之總合給人們留下記憶。
值得注意的是,場所記憶也並不是純粹的物質構成,而是需要有人和人、人和物在特定的時間有交集、有經歷、有情感共鳴,這個空間才能起到傳承城市記憶的作用。

世紀之交的上海 圖片轉自澎湃新聞 © 許海峰
如果說城市是一座巨大的容器,那麼,裡面一定有人們熟悉的大街小巷、古橋老宅、風俗習慣。每一處場所,都儲存並喚醒著這個城市獨特的記憶,它們是一代又一代人日常生活的烙印,早已成為人們的情感寄託。
這就是為什麼C·亞歷山大強調,建築設計應尊重社會成員的存在方式和需求,而非僅僅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建築設計要遵循當地某種形式的模式語言,這套語言與城市的歷史、傳統、文化、民族等主題密切相關,唯有如此才能全面釋放幾何空間的生命力,帶來充滿活力、生機的和諧氣氛,賦予人們歸屬感及情感連結。

上海外灘金融中心 © Foster + Partners © Heatherwick Studio
場所記憶塑造了地方記憶與一座城市的身份,如何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在城市規劃與設計、城市更新、建築遺產保護、建築設計等方面,傳承與再造情感聯絡,一直以來都是建築師們的重要課題。

盛極一時,為何走向衰敗?
輝煌背後的失誤:那些值得深思的案例
全部拆除:當建築遺產淪為商業談判的犧牲品
橋伯峽谷紅磚建築歷史街區

喬伯峽谷歷史街區鳥瞰 Image Courtesy of History Nebraska
喬伯峽谷歷史街區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這一地區自19世紀美國向西擴張運動中崛起,成為批發商、包裝商及企業的重要區域,由21個街區組成,辦公、倉庫和工業設施,用地面積近16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消失的最大的國家註冊歷史街區。
那些巨大的倉庫從第 8 街一直延伸到第 10 街,形成了彷彿“城市峽谷”一般的視覺效果,因此被稱為( Jobbers Canyon) 喬伯峽谷,盛極一時。

喬伯峽谷歷史照片 Image Courtesy of History Nebraska

喬伯峽谷歷史照片 Image Courtesy of History Nebraska
1979年,該區就有24棟建築被列入美國國家文物保護與修復計劃。20世紀之後,城市領導意識到市中心開始走向衰落,為了留住並吸引更多居民來到此地。領導寄希望於當時美國的 Conagra 公司來此地建設總部。
設計師建議沿河建造低層建築組成的公司園區,保留絕大部分倉庫,利用專案用地動線重新連線中央公園、購物中心和密蘇里河。
但該公司CEO認為歷史街區盡是“一些又大又醜的紅磚建築”,要求拆除,否則就離開。決策者試圖說服,最終卻沒能保留街區,敗給了企業意見。

為建設公司Conagra新總部而拆除的歷史街區建築 Image Courtesy of History Nebraska

Image Courtesy of Omaha Landmarks Heritage Preservation Commission

納什街區(Nash Block)是唯一獲救的建築
© omahaexploration.com
脫離了地區特色與人們的生活基礎,一味大拆大建,並沒能挽救城市的衰落。豐富的歷史與榮耀被拆毀,空留一紙舊照,然而最令人不平的是,Conagra 公司在2015年遷走去了芝加哥。
一場規劃的“賭注”:強拆後的錯與救
LaVilla非裔美國人生活文化中心

Image Courtesy of Jacksonville Family Album

Image Courtesy of Jacksonville Family Album

LaVilla興盛時期鳥瞰圖 圖片來源於https://www.moderncities.com/
LaVilla位於佛羅里達州的傑克遜維爾,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這裡曾是佛羅里達州東北部的鐵路樞紐所在,也是非裔美國人的生活文化中心。
在全盛時期,拉維拉的街道兩旁矗立著眾多劇院,此外還有眾多音樂表演場所。1910年,藍調歌手在公共舞臺上的獻唱被公開報道。這裡是“偉大的黑人之路”(Great Black Way)的發源地,也是黑人藝人巡迴演出(Chitlin' Circuit)的重要一站。

Zora Neale Hurston 20世紀美國文學的重要人物之一,曾在此居住 Image Courtesy of Our State North Carolina

Image Courtesy of Ray Charles Video Museum
然而 LaVilla的命運如同眾多歷史街區一樣,自20世紀60年代陷入困境之後,城市發展部急於透過整體拆除的計劃,為新的城市規劃讓路。甚至透過威脅的手段強迫居民搬遷或購買更多房產。75%的居民因此而離開該地區。
劇院一間一間被拆除,人們不滿政策安排,還舉行了靜坐示威。脫離文化歷史與居民日常的規劃策略最終導致了凋敝的社群,且範圍不斷擴大,最終街區進入急劇衰落,繁華不再。直至1993年,時任市長意識到歷史上走了彎路,重新撥款數百萬美元,制定復興計劃,重建及修復諸多歷史劇院建築。
這時的願景與脫離現實的規劃
普魯伊特·伊戈專案

Image Courtesy of "The Pruitt lgoe Myth"
20世紀50年代,聖路易斯城為了整治城市的貧民窟混亂,留住不斷搬至郊區的白人富裕家庭,草率地決定用一個巨大的公寓塔建築群來解決問題。
這種高層住宅塔樓和城市廣場組合的概念受到柯布西耶“光輝都市”(Ville Radieuse)的啟發,山崎實事務所擔任設計。雖然初衷是為了在高層複製人行道上的群體生活,併為生活在這裡的小孩和大人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但結果卻背道而馳。

Image Courtesy of Wikimedia user Cadastral (Public Domain)
脫離實際的設計計劃(黑人與白人各居一區,後在政策影響下合併),與社會時代發展完全不符——顯然,住在聖路易斯城的美國人並沒有與時俱進地接受反歧視法。隨著種族隔離被徹底否決,加上預算資金嚴重不足,大樓建造偷工減料。電梯每三層停一次,又窄又長的水泥結構裡,最後只剩下靠補助金過活的低收入人群,大樓愈發沒落,反而成了犯罪的溫床。
原本為10000人準備的建築僅剩600人居住。普魯伊特·伊戈專案被徹底拆除,一場現代主義脫離實際的設計最終失敗。
突兀的天際線
充滿爭議的巨型三角塔

© Herzog & de Meuron
進入21世紀,富有爭議、與周邊城市脈絡相違和的專案也時時出現。以巴黎的Tour Triangle(三角塔)為例,早在2008年時,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為巴黎設計的三角塔一經亮相,就引起了廣泛爭議,甚至法律糾紛。以至於專案被擱置十餘年,才正式動工開建。
42層(180米高)的三角塔,對於巴黎的城市尺度而言,無疑是個“龐然大物”。其異性的模樣對於巴黎天際線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這一爭議專案甚至直接導致巴黎對該市新建築重新實施“高度限制”——新建築被限制在37米、12層的高度(這一標準恢復了1977年因蒙巴納斯大廈建成之後出臺的規定)。

三角塔高180米,42層 © Herzog & de Meuron

CNN報道截圖“怪物般的塔樓會摧毀巴黎的浪漫嗎?”© CNN
從巴黎市中心看,i這座建築位於巴黎南部15區“凡爾賽門”附近,xwowuswi某些角度,它只是一個薄薄的塔,但也有許多角度,其寬度十分扎眼,與周邊脈絡格格不入。也難怪遭到各方機構及市民吐槽抗議。CNN在某次報道中甚至用 Monster Tower (怪物般的塔樓)來形容它。

© Herzog & de Meuron
據之前訊息,專案計劃2026年完成,對於最終效果我們唯有拭目以待。

保留“京”味
衚衕改造設計實踐
“無論城市規劃還是建築設計,我們始終要記住的是,誰才是這些生活空間與環境的最終使用者。場所記憶是城市身份的本質,尊重地域歷史文化的設計,是對生活在這裡的人集體記憶的保護,一座城市原來是什麼樣子,要變成什麼樣子,都與場所記憶息息相關。”

大院衚衕28號改造 | 李興鋼建築工作室© 蘇聖亮
重新劃分內部結構體系
日常生活與社群特性兼具
提到北京的衚衕,數百年來,它已經成為北京文化的重要載體。衚衕生活是最正宗的“京味兒”所在。當今時代,要採取什麼方式修復、更新衚衕,將來應向什麼方向發展?不同設計師為我們呈現出充滿創造力與靈活性的各種解決方案。
北京的大院衚衕28號改造,面臨三道棘手難題:舊城人口結構的適應性調整,居民生活空間和環境質量改善,與舊城風貌保持和傳承。

以原來的院落以開間為基本單元,進一步細分為多個更小的“宅+園”的居住單元
大院衚衕28號改造 | 李興鋼建築工作室© 蘇聖亮

亭臺成為公共巷道在立體空間的延伸,可日常使用,亦可向衚衕開放,擴大鄰里範疇,加強社群特性。大院衚衕28號改造 | 李興鋼建築工作室 © 蘇聖亮
設計師利用北京城市分形結構的特點,以原來的院落以開間為基本單元,進一步細分為多個更小的“宅+園”的居住單元,聚集為“小合院群”。
在保持原建築外牆和屋頂不變的前提下,隨開間規律佈置混凝土單元分隔牆,在老牆的包裹中形成全新的結構體系。於是,“雜院”進化為“宅園”,院落與城市景觀交織,成為公共巷道空間在剖面上的延伸。院落成為一個“微縮社群”,居住在這裡的人們,既可以日常使用、交往、共享,也可以向衚衕開放,成為更大範圍內的鄰里共享空間,“社群”的特性也被加強了。
新舊材料對比獨特視覺體驗
傳統與現代並存

傳統四合院變身成為優雅開放的城市綜合體。北京前門 | 隈研吾事務所
© Beijing Center for the Arts, Maxim HU
專案位於前門東側,在北京舊市區的中心,曾經的四合院如今成了大雜院,居住環境也變得破敗。建築師透過改造更新,將專案轉變為集辦公、居住、商業、酒店和餐飲於一體的多功能空間,整個區域再次成為充滿活力開放社群。
建築原本的木製樑柱被細心分解、重組,立面原有的磚牆與鋁幕及玻璃幕牆相結合,產生了一種平衡的透明感。鋁幕由兩種鋁製構件組成,形成雕窗式的有機立面圖案。

玻璃幕牆、磚牆和鋁製構件結合,形成開放而富有動感的立面。北京前門 | 隈研吾事務所
© Beijing Center for the Arts, Maxim HU

木結構被保留並修復,與鋁製構件和玻璃幕牆形成對比,傳統與現代並存。北京前門 | 隈研吾事務所© Beijing Center for the Arts, Maxim HU

歷史街區重獲新生
老街巷續如今寫新故事
因地制宜的“小尺度、漸進式”
南京小西湖片區歷史空間的傳承與轉化

南京小西湖片區保護更新專案 | 韓冬青主持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與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團隊設計 ©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南京老城南小西湖街區,留存歷史街巷7條、文保單位2處、歷史建築7處、傳統院落30餘處,是南京為數不多、較完整保留明清風貌特徵的居住街區之一。如何在保護歷史文化記憶的同時,改善小西湖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成為對設計師的挑戰。
建築師採取的“小尺度、漸進式”的微更新改造,不僅留住了原住民、引進了新業態,更重新喚醒了煙火氣,傳統街區迸發出新活力。歷史風貌和當代生活相疊加,多方之間形成共識,專案在自我更新之中生長出更多可能性。

專案更新前狀況 圖片來源於網路
南京小西湖片區保護更新專案 | 韓冬青主持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與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團隊設計

專案更新後 圖片來自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 © 侯博文
南京小西湖片區保護更新專案 | 韓冬青主持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與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團隊設計
歷史建築、文物等被整體或區域性儲存下來,古樹、石料、磚塊、牆體等細節成為時光的饋贈。透過對比史料,保留相對穩定的街巷結構。在原小西湖位置(已被填埋)重新做出小的水面,成為公共綠色空間。該專案以歷史文化保護為前提;以“小尺度、漸進式、管得住、用得活”為基本理念,為老城保護更新打開了新視野。

改造後的馬道街39號許傢俬宅透光通風 圖片來自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 © 薛亮
南京小西湖片區保護更新專案 | 韓冬青主持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與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團隊設計

居住空間、文創空間在“共生院”中共存 圖片來自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 © 侯博文
南京小西湖片區保護更新專案 | 韓冬青主持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與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團隊設計
尊重在地文化 保留原生材料
嶺南文化遺產南頭古城更新

南頭花園更新改造 | Lab D+H SH Lab © D+H SH
南頭古城位於深圳經濟特區的南山區。作為距今1700年曆史的嶺南文化遺產,南頭見證了深圳中心區域的歷史發展。隨著城市規模擴張和時代發展,南頭古城成了無序生長的城中村——生活環境惡劣、空間狹窄的複雜地段。
設計團隊在尊重在地文化,保留原有街巷肌理的基礎上,透過原生材料保留場所記憶,營造新舊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氛圍,煥發古城新生機與活力。

疊園改造圍繞著場地中心的混凝土構築物展開,保留木棉花,促成獨特對話。
南頭花園更新改造 | Lab D+H SH Lab © D+H SH

砥園改造,利用場地內遺留的大塊麻石材料,疊加組合植被,形成水景花園
南頭花園更新改造 | Lab D+H SH Lab © D+H SH

觀音井是在觀音閣舊址遺存的古井基礎之上改造,以古井為原點,溪流順著堆疊的老麻石穿過老街緩緩流下,城市的記憶透過原生材料被保留了下來,也為市民提供了遊樂休憩的公共空間。
南頭花園更新改造 | Lab D+H SH Lab © D+H SH

重塑大運河城市記憶
濱水綠廊打造生態有機生活

大運河無錫北塘大街段 |上海大觀+澤柏景觀 © 金笑輝
專案位於無錫市梁溪區,全線長約 3.6 公里,如何結合場地現狀、人文景點及水利遺存,重新打造運河濱水空間的新 IP,重塑大運河城市記憶,是本次專案的挑戰。
無錫,是一座因運河而興的“碼頭城市”,曾經遍及運河兩岸的碼頭成為靚麗的風景線,也形成了特色的碼頭文化。隨著時代變遷,大部分碼頭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僅留下了一座座廢棄的吊機承臺見證著這段歷史。

無錫古運河上船來船往 圖片來源於網路

專案起點位於北塘大街接官亭弄處,終點至規劃建設中的北尖公園,為市民提供全新濱水綠廊。
大運河無錫北塘大街段 |上海大觀+澤柏景觀 © 金笑輝
設計師透過更新綜合慢行道,增強市民親水感受,以親水看臺、河濱步道等場所喚醒人們的歷史與情緒記憶。確保了步行空間舒適度的同時,亦保留了一座象徵碼頭文化的廢棄吊塔,時刻見證著一段歷史。

大運河無錫北塘大街段 |上海大觀+澤柏景觀 © 金笑輝

大運河無錫北塘大街段 |上海大觀+澤柏景觀 © 金笑輝
江尖水利樞紐平面設計上利用右岸泵站進出水渠水面上方空間,進行綠化造景,與景觀帶融為一體。清代無錫大運河沿岸曾形成“八段米市”,成為中國四大米市之首。設計師左岸岸邊佈置一座圓筒形建築,取名為“天下糧倉",延續著城市"米市"文化歷史。

大運河無錫北塘大街段 |上海大觀+澤柏景觀 © 金笑輝
歷史上,運河的改線為城市帶來發展機遇,也造就了新的城市肌理。專案位於無錫北塘段的古運河和如今大運河的併線處,見證這一時空的轉換與變遷。改造之後,歷史遺存和綠地接入城市慢行系統,與周邊社群進行對話,以親和、友好的姿態提升了濱水空間吸引力,重新建立起大運河與民眾的記憶與情感連線。

工業遺產裡的時光印記
活化利用展現文旅魅力
在對比中產生張力
張江水泥廠萬米倉改造

張江水泥廠萬米倉改造 | MAD © MAD Architects
上海張江水泥廠曾是上海三大水泥廠之一,見證了上海近50年的城市建設發展,於2013年基本停產。本次園區改造旨在將水泥廠改造為產業共生、建築多元、人文共享為一體的複合型產業園區。
位於川楊河北畔的萬米倉,曾是往來船隻將原料送入水泥廠加工的第一站,也是水泥廠內現存面積最大的建築。其勢如萬米畫卷的沿河立面是一代代上海人民的城市記憶。

改造前 圖片來源於網路

改造後,新老建築並置,創造出時間感官和物理維度上的立體層次,為衰敗的工業遺址注入新的生命力。 張江水泥廠萬米倉改造 | MAD © MAD Architects
MAD的改造設計希望透過新老建築的並置,創造時間感官和物理維度上的立體層次。改造後的建築,如同一艘來自未來的、漂浮於空中的方舟。混凝土的粗糲感與金屬的光潔質感形成強烈對比,來自不同時間維度的存在相互碰撞,產生的張力讓原已破敗的廠房煥發新的生命力。
“方舟”的漂浮效果透過新增立柱、樓面桁架、跨層桁架和大跨梁等結構來實現;老舊牆面則透過拉牆釘、鋼絲網、扶壁鋼架等方式進行加固修復,以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歷史滄桑感。彷彿時刻在提醒著人們,這裡的一磚一瓦曾見證過的歷史。

張江水泥廠萬米倉改造 | MAD © MAD Architects
守護記憶 涅槃重生
首鋼文化產業園

首鋼初軋廠建成投產,結束了首鋼不能開坯的歷史 圖片來源於首鋼集團官網
北京首鋼園區更新 | 築境設計

冬奧廣場整體鳥瞰(位於首鋼舊廠址的西北角)主要功能為辦公、會議、展示及其配套服務設施 圖片來源於築境設計 北京首鋼園區更新 | 築境設計
首鋼老工業區見證了我國90多年的鋼鐵生產歷史,曾是我國十大鋼鐵企業之一,是北京經濟一張相當有分量的“名片”。隨著21世紀首鋼的搬遷,老工業區的忙碌落下帷幕。本次改造以以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為契機,讓首鋼老工業區成功實現鳳凰涅槃。
首鋼老工業區的西北角搖身一變為冬奧廣場,工業遺存經改造後成為為集辦公、會議、展示和配套休閒於一體的綜合園區。設計師在謹慎保留原有建築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的基礎上,將原有結構空間作為主要功能空間使用。建築造型也忠實呈現出了“保留”和“加建”的不同狀態,表達了對既有工業建築與歷史印記的尊重。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鳥瞰) | 築境設計 ©王棟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 築境設計 ©王棟
西北側的高爐也迎來新生,成為首鋼三高爐博物館。設計師核心策略為“封存舊、拆除餘、織補新”。留下工業遺存最醇厚的歷史記憶;適當移除不必要的工業建築,建構起高爐和自然間的有效對話。
園區更新留住了百年首鋼的北京記憶,成為實現工業遺存保護與改造利用雙贏的典範。
結語

© Doublespace
“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充滿時間印記的場所裡,每一處場所,不但要延續過去,也要展望、連線未來。”
如今城市化程序中,建築設計不斷啟用場所記憶,喚醒並延續歷史文化脈絡。“場所記憶”能夠貫穿從自然環境到人工建造,再到人本身這三個層次,這就是為什麼“建築與場所”在城市發展與社會認同的建構中擔負起文化歷史傳承的重任。
在當今的網際網路時代,你眼中的場所記憶與城市記憶又是怎樣的呢?
發文編輯|馬丁
專欄/稽核|Yibo
主編 | 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