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陳代謝:日本現代建築與城市烏托邦》是一部研究日本現代先鋒建築的歷史著作。本書深入梳理了新陳代謝運動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城市發展程序的影響,並對這一時期湧現的諸多先鋒建築師——丹下健三、磯崎新、黑川紀章、菊竹清訓、槙文彥等——的思想及作品進行了探討,在嚴謹紮實的學術寫作中融入人文視角,是一部有關現代日本的、兼具學術價值與大眾科普性的優秀讀物。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光明城Luminocity

本書主體內容共包含八章:
第一章著重論述城市烏托邦、巨構等核心概念的起源;第二章圍繞1960年這一關鍵時間點,梳理新陳代謝派成立的背景、經過,以及主要成員在其成立宣言中表達的主張;第三章重點探討了新陳代謝派烏托邦社會理想的思想源流。
第四章、第五章將目光聚焦于丹下健三,以東京規劃1960、山梨文化會館、斯科普里重建規劃三個代表性專案為例,具體闡釋丹下如何逐步建立、完善自己的技術烏托邦正規化,並形成獨特的設計手法。
第六章以1970年大阪世博會為主題,詳細剖析世博園規劃方案,並對新陳代謝派作品在此次盛會上的表現進行批判性評價,鋪墊了其輝煌由此發生轉折、開始轉入低潮的歷史必然性。
第七章為新版增加的全新內容。本章以中銀膠囊塔50年的命運起伏為例,探討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陳代謝派理念同迅猛的城市化之間飽含張力的關係,並思考現代建築遺產價值的有關問題。
第八章以展望性的視野,重新解讀新陳代謝派理念對當下城市發展的啟示,並在數字時代的背景下,呼籲重新思考“烏托邦”之於現實世界的意義:虛構不再是現實的對立面;相反,它強化了現實,與現實並行,成為了未來的現實。
而在本次釋出會上,作者林中傑教授將帶來新書的內容導讀,並與三位嘉賓一起,暢談新陳代謝運動的思想遺產對當代的影響,以及個體建築師的職業生涯與歷史的宏觀演進之間密切的關聯,與讀者們展開有關先鋒建築、城市烏托邦等概念的廣泛交流。
活動嘉賓

主講人:林中傑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哲學博士,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本傑明·林校長特聘教授、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未來城市研究所主任,也是Futurepolis未來都市設計事務所聯合創辦人。
歷任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日本學術振興會等國際著名機構的特聘研究員。
長期從事城市設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曾獲伍德羅·威爾遜學者獎、古根海姆學者獎、安倍學者獎等國際殊榮。

嘉賓:胡倩
磯崎新+胡倩工作室聯合創始人、主持建築師,同濟大學“李德華-羅小未設計教席”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學建築學學士及碩士,日本一級註冊建築師,英國皇家特許註冊建築師。多年跟隨日本著名建築大師磯崎新參與眾多大型專案的創作,並在後磯崎新時代繼續保持高水平的創造力。
代表作品:深圳文化中心、南京國際會展中心、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現代美術館、上海喜瑪拉雅中心、上海交響音樂廳、上海朱家角水樂堂、武漢戲曲藝術中心、蛇口影劇院廣場改造等。

嘉賓:丁力揚
現任美國瑪麗伍德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本科生專案副主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歷史及理論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主義建築歷史和理論的再詮釋,尤其關注建築表現形式、跨文化交流及建築思想在全球語境中的轉化。
代表著作:《漢斯·夏隆和中國:新建築的東亞維度》(Hans Scharoun and China: The East Asian Depth of Neues Bauen)

嘉賓:錢鋒
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副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上海建築學會歷史建築保護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教學和研究方向為外國建築歷史與理論及中國近現代建築史。
代表著作:《中國現代建築教育史(1920—1980)》《一葦所如:同濟建築教育思想淵源與早期發展》;譯著有《勒·柯布西耶:理念與形式》等。
時間與地點
2025年7月26日(週六)19:00—21:00
上海上生新所 蔦屋書店
上海市長寧區延安西路1262號7號樓
參與方式

掃描二維碼報名,即可參加。
活動開放免費票與收費票。報名收費票的讀者,可於現場核銷後領取新書一冊;活動結束後,收費票觀眾與現場購書觀眾均可參與籤售。
憑有效報名門票可提前30分鐘入場。
關於本書
《新陳代謝:日本現代建築與城市烏托邦》為Kenzo Tange and the Metabolist Movement: Urban Utopias of Modern Japan 英文新版的中譯本。此次新版中譯本經過精心再譯、擴寫與修訂,力圖更加貼近當下中文語境的表達,為對日本現代建築史感興趣的讀者們呈現更詳實準確的內容,以及更多的學術參考價值。
↓ 點選跳轉,瞭解內容或購買新書

發文編輯| Yiyue Dong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