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師季·趙元超專訪|歷史不是西安的包袱,而是發展的資源

「Masters Series of Xi'an City|西安大師季」是城市客廳 x ArchiDogs聯合出品的大師系列專訪,透過與建築大師深度交流,傳達建築與城市公共空間對於區域發展的重要作用。作為西安“城市封面”的先鋒專欄,「大師季」聚焦大師精神,打造一個集文化、藝術、創新於一體的高階平臺。在這裡,我們與多位國內外的知名建築師對談,探討城市發展中的文化建築叢集的發展模式和實踐經驗,以及如何將絲路文化的影響力融入到城市的發展中去。
作為“雙中心”的核心承載區,絲路科學城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城市現代化的投入,以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和人居環境質量。我們將以西安“城市封面”學術年作為契機,承載大師精神,共建文化高地,打造西安新名片,向全球展示西安的文化魅力和城市形象。
趙元超,現任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總建築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級高階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獲全國勞動模範、當代百名建築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趙元超大師紮根祖國西部,始終堅守在建築創作一線,30餘年持續探索城市設計之路,先後主持設計100多項大中型以上專案,創作了既有時代精神又有中國傳統文化自信的建築作品。作品獲得省部級以上優秀工程一等獎30餘項。
圖片來源:趙元超團隊
兩千年前,從長安出發的絲綢之路促進了世界範圍內的文化交流。如今,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西安城市格局重塑。作為“三次創業”的主陣地,絲路科學城以全新的科技與資訊之路開啟新時代的“絲綢之路”,以古今交融描繪全新的西安城市封面
絲路創智谷位於絲路科學城服務組團的核心,北擁未來之瞳,南望秦嶺,以“融山引水”的設計策略,將“綠色”與會議、文化、展覽、休憩等各類活動充分融合,打造了一個集市民服務、文化研究、藝術展覽、生態景觀於一體的服務核心建築群。
圖片來源:業主
絲路創智谷由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建西北院首席總建築師趙元超主持設計。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西安人,他像秦川牛一樣耕耘在這片黃土地。傳統文化如何融入城市國際化發展之路存量建築時代設計師有什麼新使命?建築一定要彰顯個性嗎?築格團隊到訪西安,與趙元超大師進行了深度交流,希望從西安人與資深建築師的視角,探討歷史對西安古城的意義。

圖片來源:趙元超團隊

作為土生土長的西安人,趙元超見證了城市幾十年來的發展。在他眼中,歷史是西安的資源,而是發展資源,是一條流動著的、不斷適應人們生活方式的河。
您覺得西安這幾十年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哪些改變?
記得我上大學走的時候在西安的老火車站,那是1935年建的一個車站,等我回來的時候它已經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火車站。後來有幸把它擴建成特大型火車站。過去有人把西安叫“廢都”,但如今它正在成為一座現代化大都市。
以前我有種感覺,在西安城裡任何一個地方打車過去可能都不需要半個小時,現在它整體變大了,也長高了,那麼伴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和40年前完全不一樣。
西安在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中,如何處理古建築與城市發展的關係?
每一箇中心城市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別是作為超過1,0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歷史,它就像一條河,眾多支流構成了整體的大江大河的風貌。對於西安來說,我覺得也應該有不同的表情。古城永遠沒有舊貌,它的文化不應該是靜止的,而是發展的、動態的、不斷變化著來適應人的生活方式。
與其它城市相比,西安是一座文化古都,歷史不應是它的包袱,而是城市的發展資源,所以歷次城市規劃都堅守了一點,就是保護我們名城的嚴整格局,在重要節點上都很慎重,寧肯保守一點,也要遵守保護第一、發展第二的原則。
圖源網路
隨著建築行業紅利期走遠,微創型城市更新逐漸成為繞不開的話題。梳理脈絡、判斷痛點、精準入刺,小而恰當地針灸式介入,讓市民的滿意度不斷提升,是設計師在存量建築時代的重要社會使命。
您提出的“建築是大地上的文字”是怎樣的設計理念?
我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碑林不遠,曾在碑林拓片。後來我從事建築行業,就覺得建築其實是在大地上書寫的文字。歷史上很多建築已經與文字緊密相連,比如提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國人就立刻想到滕王閣。我們常說“文如其人”,實際上建築也能反映設計者的面貌與追求。
您對存量建築時代是如何理解的?“微創”、“針灸”的手法是如何體現在建築設計之中?
我這一代建築師運氣比較好,遇到了城市大發展。但目前全國正逐漸進入存量建築時代,城市更新已經是建築師繞不開的話題。
作為歷史悠久的古城,西安有很多城市更新專案,比如20年前我們做過的人民大廈。人民大廈是老一代建築師洪青在解放初的作品,當時也是西安規模最大、標準最高、設施最全的現代化賓館。後來由於私搭亂建,賓館樣貌有些破敗頹廢。20年前,城市更新的概念還不流行,但我們還是把人民大廈的西方古典格局保留了下來,透過微創針灸式的內部改建,讓它老樹添新枝,再次煥發青春。
我們還做過南門廣場的專案。南門既是文化古蹟又是交通樞紐,是西安名副其實的城市客廳,大刀闊斧的改造肯定不合適。於是我們把7萬平米建築藏在地下,不顯山不露水。設計不一定要彰顯個性、爭做主角,在南門這種有特殊歷史文化意義的瑰寶面前,最好的做法反而是留白,突出南門本身的光彩。如今南門的交通順暢,很多年輕人在附近公園裡散步、回望歷史。能給使用者提供一種歸屬感,是對我們改造工程的肯定。
圖片來源:趙元超團隊
未來城市將更關注建築群體的集合,優秀的設計能承前啟後,將歷史與未來有機結合。位於絲路科學城的絲路創智谷,北擁未來之瞳,南望秦嶺,既演繹出中國傳統庭院的韻味,又彰顯了科技與理性的光芒。
絲路創智谷專案的定位是怎樣的?
對於絲路創智谷,我們希望它在總體佈局上呈現出親切、親民的形象,但骨子裡保留傳統的風格。創智谷主幹道一側有兩棟高層(絲路創智谷金融中心),其它部分組成品字形佈局,前廳後院,主次分明。整組建築演繹出中國傳統庭院的韻味,有點像古代君子,文質彬彬、和而不同。
圖片來源:趙元超團隊
剛剛我也談到了,建築不一定非要個性張揚。很多年輕設計師都覺得建築貴在創新,但我認為建築貴在得體。尤其在西安,城市已經有了上下文,做設計就像填空,如果填得恰當適宜就能連成完整的文脈。比如高新區是一個科技產業園區,那建築師就可以在此彰顯西安歷史名城的另一面 —— 科技、時尚與理性的光芒,這放在整個大環境裡是和諧統一的。
西安高新區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國際化發展之路?
除了未來創智谷的設計以外,我還擔任西安高新區的規劃顧問,曾提議過一個以24節氣為主題的商業環廊。高科技要有高情感,高情感也是文化的一種體現。24節氣誕生於關中地區,將優秀文化傳統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這個城市就更加可讀、更加有趣,更加有厚度和歷史韻味。
長安書院,圖片來源:趙元超團隊
所有的規劃、所有的建築都在探討一個話題:未來的城市是什麼樣的。隨著年紀漸長,我更關注群體組合的場景。以前我們總想追求極致,一定要完美,一定要乾淨,一定要純粹;現在我覺得城市未來的發展可能就是不太完美的,但是一定要豐富,一定要有趣,一定要適合人的行為方式,而不僅僅滿足視覺上的美觀。
所以我也蠻期待絲路科學城的未來,它不是一個大師的作品,而是一批人的建設,一系列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您如何看待建築地標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一個城市肯定要有地標建築,從城市發展規律來看,建築不可能像士兵一樣列隊站立,因為城市有高低起伏,它是有變奏的,但我們要警惕無謂的創新和過度的設計。西安這座城市在歷史上曾有過嚴謹的規劃,後來自由發展了很多年,現在高新區邀請了很多大師共建絲路科學城,我相信地標建築將會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
歷史是西安的名片、是西安的資源,也是西安的未來,而城市的未來絕不會是一枝獨秀的創作,它需要一批人的共同努力。
圖片來源:業主
從“一年見雛形、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規模、十年立新城”的目標,經過一年“追星趕月”,絲路科學城的集聚力、競爭力、區域價值正穩步提升,它持續釋放的“新引力”,將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能量。
長安書院,圖片來源:趙元超團隊
專案資訊
專案名稱:絲路創智谷
專案地址:西安高新區西太路以西,緯三十六路以北,規劃三十七路以南
規劃淨用地面積:約64畝
總建築面積:約11萬㎡
地上建築面積:約5萬㎡
專案資訊
智慧建築佈局
絲路創智谷位於西安“雙中心”核心承載區——絲路科學城服務組團的核心,北擁未來之瞳,南望秦嶺。專案透過“融山引水”的設計策略,將“綠色”與文化、展覽、會議、休憩等各類活動充分融合,打造一個文化研究、藝術展覽、生態景觀多維度複合的服務型核心建築群。
融入綠色生態理念
絲路創智谷呈“品”字形的不對稱佈局,以中央的藝術展廳為核心圍繞佈置了四棟錯落的文化建築,並在建築中央設定了簡潔規整的中心庭院。正是這種佈局切分了龐大的體塊,讓“庭院”的概念得以在不同層次上展露:屋頂花園呼應“未來之瞳”的公園空間,地面層的綠地連結街道和地塊,連廊上的小塊綠地則是人們放鬆呼吸的場所。
專案資訊
外迴圈式雙層幕牆
建築採用雙層玻璃的呼吸式幕牆,結合被動式設計貫徹綠色環保的理念,實現室內空間不同溫度下的“可呼吸”,同時還能緩解區域噪聲汙染。此外,半透明的列印玻璃給予了建築不同視角下的不同樣貌,結合淺色的石灰石和金屬色的鋁板,提升了建築的現代感和品質感。
幕牆:呼吸式幕牆 外層數碼列印玻璃,15+2.28SGP+15mm夾膠鋼化超白半數碼列印玻璃內層 全超白玻璃,12low-e+12Ar(氬氣)+12mm(暖邊間隔條)鋼化超白中空玻璃
空調系統:風機盤管+新風系統、全空氣系統、恆溫恆溼機組
專案資訊
電力系統:兩路市政電源(雙重電源)+自備柴油發電機組
消防系統:消火栓系統、自噴系統、滅火器系統、氣體滅火系統、機械排煙系統、補風系統、事故機械送排風系統、火災報警聯動控制系統、應急照明系統、疏散指示系統、火災監控系統、防火門監控系統
車位:1057輛,其中充電車位303輛。
合作機構
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廣州山水比德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亞廈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施駿建築科技有限公司
機械工業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陝西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位於西安高新的絲路科學城以傳統傳承城市的文化脈絡,以建築譜寫城市的華麗篇章。不久的將來,絲路科學城註定騰飛起勢,用西安的歷史、發展、未來、文化煉就城市精華,締造城市理想,攜手西安,向世界敬呈一張絢爛的國際化名片。協同城市建設與發展,打造西安在數字時代通向世界的“第一視窗”,於人文之上築就世界級的西安自豪
建築與城市共興,我們一起見證絲路科學城之下,西安走向世界的磅礴力量。
發文編輯|Gogh
稽核編輯|Miranda、Yibo
採訪/撰寫 Miranda、Monica可達
主編 | Sherry L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