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
星標
知曉圈內事
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重要節點。這兩場世界級盛會,不僅向全球展示了中國的文化自信,也為國際建築師提供了廣闊的試驗場。從赫爾佐格和德梅隆操刀的“鳥巢”國家體育場到扎哈·哈迪德設計的大型國際機場,這些引人注目的地標建築,標誌著中國從建築模仿階段邁向了創造階段,也開啟了國際建築師與中國市場深度合作的新時代。
15年後的今天,全球化的建築浪潮再次延續,只是舞臺從中國轉向了其他新興市場。在歐洲,一些相對偏遠且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如阿爾巴尼亞、烏克蘭和喬治亞,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建築師與事務所前來參與設計與建設。從歷史悠久的城市復興,到全新的國家形象塑造,這些國家正在透過設計來打造新的未來。
這一現象的背後,不僅是全球建築市場飽和的現實,更是這些國家政策開放、資源注入以及全球地緣政治變化的共同作用。透過分析這些國家的建築實踐,我們可以窺見建築設計如何成為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工具,也能理解建築師在這一全球化程序中扮演的角色。
接下來,我們將聚焦歐洲的新興建築市場,探討這些國家如何透過建築改變自身命運。

當今建築師為何鍾愛偏僻國家?
近年來,建築師們的目光逐漸轉向貧窮、偏僻但發展潛力巨大的國家。這一趨勢的背後主要有以下幾個驅動因素:
政策推動與經濟契機:許多發展中國家透過積極的政策吸引外來投資和建築師的參與,這些政策往往包含了稅收優惠、土地使用權便利、行政審批簡化等多方面的支援,讓建築師們能夠更加便捷地開展專案,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創作自由與實驗空間。在政策的引導與激勵下,建築師們得以將先進的設計理念與本土文化相結合,打造出既符合當地需求又具有國際水準的建築作品,推動城市面貌的煥新與功能的升級。
戰爭與衝突後的復興契機:戰爭和衝突雖然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但也為重建和和解提供了獨特的機會。在這些國家,建築不僅是城市面貌的重塑,更是社會和解與文化復興的關鍵。國際建築師和事務所透過創新設計,幫助這些國家在廢墟上重建家園,找回城市靈魂,並注入新的經濟活力。
全球化建築市場的轉移:在發達國家建築市場趨於飽和的背景下,全球建築市場的重心逐漸向新興市場轉移。偏僻地區由於開發程度較低,保留了更多的自然景觀與傳統文化,為建築師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實驗空間。在這裡,建築師們可以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嘗試新的設計理念、材料和技術,創造出獨具特色和創新性的建築作品。同時,這些地區的建築專案往往具有較高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成功的作品能夠迅速在全球範圍內傳播,為建築師們贏得更多的聲譽和機會。因此,越來越多的建築師將目光投向這些未被充分開發的偏僻地區,希望在這裡找到新的創作靈感和職業發展的機遇

戰爭與衝突後的重建與和解
戰爭的創傷往往對一個國家的城市面貌和社會結構造成深遠影響,但同時也為重建提供了契機。對於烏克蘭和科索沃這樣的國家,建築不僅是物理上的重建,更是社會和解與文化復興的重要工具。在戰爭後的廢墟上,國際建築師和事務所透過創新設計,幫助這些國家找回城市靈魂,併為其注入新的經濟動力。
烏克蘭:重建的呼聲與希望的燈塔

俄烏戰爭© VOA
歷史證明,戰爭不僅帶來破壞,更常常成為建築與城市重生的契機。從二戰後的德國到波斯尼亞戰爭後的巴爾幹地區,每一次衝突過後,重建工作都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修復,更是一場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全面重塑。在這一過程中,建築師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以創新的設計和遠見卓識,將滿目瘡痍的城市轉變為煥然一新的家園。
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這場衝突導致烏克蘭多地基礎設施、歷史建築和城市景觀被嚴重摧毀。戰爭的破壞催生了重建的需求,而這種大規模的城市復興工作也引起了國際建築界的高度關注。從2023年起,包括聯合國主導的“烏克蘭重建行動”在內的多項國際合作計劃啟動,同時也吸引了眾多國際建築大師的參與。

被戰爭摧毀的哈爾科夫市© Amber Nelson
烏克蘭,作為東歐的重要國家,近年來因地緣政治衝突而飽受戰爭摧殘。然而,正是在這片飽經風霜的土地上,國際建築師們看到了重建的契機,紛紛投身於烏克蘭的城市復興與未來規劃。
我承諾召集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規劃、建築、設計和工程技能,為哈爾科夫市的重生做出貢獻。本著將地球意識與地方行動相結合的精神,我將尋求將具有全球專業知識和建議的烏克蘭頂尖人才聚集在一起。
第一步是與該地區相連的城市總體規劃,其目標是將過去最受歡迎和最受尊敬的遺產與最令人嚮往和最環保的基礎設施和建築元素相結合——換句話說,現在交付未來城市,並規劃未來幾十年的生活。
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倫敦更新了一項總體規劃,其根源是在二戰最黑暗的日子裡委託制定的一項計劃。總體規劃是子孫後代對未來的信心行為。
——諾曼·福斯特
哈爾科夫的重建計劃
英國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在2022年受邀參與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的重建工作。他提出了將城市歷史遺產與最綠色環保的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的規劃,旨在打造一個面向未來的“高科技”城市。

福斯特與哈爾科夫市市長交流重建計劃© Tom Ravenscroft
在此背景下,Buildner與諾曼·福斯特基金會聯合舉辦了哈爾科夫住房挑戰賽,旨在為城市提供創新的住房解決方案。該競賽吸引了全球範圍內的建築師參與,體現了國際社會對烏克蘭
一等獎作品
專案名稱:《治癒哈爾科夫:從廢墟到重生》設計團隊:Andrew James Jackson & John Edward Badman,英國
該專案側重於使用當地生產的回收材料加固建築,在擴大居住空間(如增設冬季花園和露臺)的同時,提升安全性、無障礙通行能力和隔熱效能。專案透過考慮材料的再利用、雨水收集和能源效率,以及提供可根據地形靈活調整的模組化解決方案,實現了可持續性。公共空間融入了遮陽結構,用於雨水收集和綠地保護。該提案強調社會凝聚力和治癒,體現了一種以社群為中心的重建方法,即在涉及當地供應商的同時,也關注情感和文化的恢復。

治癒哈爾科夫:從廢墟到重生© Andrew James Jackson & John Edward Badman
ODESA EXPO 2030:重建的象徵

ODESA EXPO 2030© Zaha Hadid Architects
2030 年敖德薩世博會是第一個在東歐舉辦的世博會,將遵循聯合國透過的“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性,實施解決能源效率和減少資源消耗的戰略,同時改善教育並鼓勵整個地區的經濟增長。
扎哈·哈迪德建築師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近期公佈了烏克蘭申辦2030年世博會的規劃設計方案。該專案名為“ODESA EXPO 2030”,旨在為展覽結束後的所有設施重新利用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一專案被視為烏克蘭戰後重建的重要一步,體現了國家對未來的信心與規劃。
重建背後的思考
烏克蘭的重建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修復,更涉及社會、文化與經濟的全面復甦。國際建築師的參與,為烏克蘭帶來了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支援。然而,正如烏克蘭本土建築師所強調的,重建過程需要全面考慮全國範圍內的需求,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利用。
透過這些重建專案,烏克蘭不僅在修復戰爭帶來的創傷,更在塑造一個面向未來的國家形象。國際建築師的參與,為烏克蘭的城市復興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全球建築界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科索沃:和平的象徵與未來的展望
作為歐洲最年輕的國家之一,科索沃在經歷了20世紀末的戰爭創傷後,面臨著重建與現代化的雙重挑戰。然而,正是這種後起之秀的狀態,讓科索沃成為了建築師和城市規劃者的試驗場。以首都普裡什蒂納為中心,國際建築師和事務所正在重新定義這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為其注入現代化與文化傳承的活力。

科索沃戰爭© CCTV13
科索沃音樂廳:木構串聯的歷史建築
隈研吾建築事務所聯合Bekim Ramku和OUD+建築事務所共同贏得了科索沃音樂廳的設計競賽。專案將把科索沃普裡什蒂納的標誌建築物Gërmia改造成當地的一個全新文化地標。建築師對建築物的既有結構進行了保留,並於其中置入了全新的空間功能模組。

科索沃音樂廳© Kengo Kuma
建築師希望在新增屋頂和既有的現代主義線條間營造一種特殊的對比關係。同時,共享的頂棚設計也將各個不同的公共空間串聯在了一起,例如餐廳、畫廊和主禮堂等。此外,建築師還在頂棚內設計了一個臨時的展廳空間。至於主禮堂的形態設計,建築師採用了有機的室內設計語言,以和既有的理性現代主義結構形成對比。
同時該改造專案還考慮了可持續設計的可能,在既有建築物的基礎上增加了雨水收集系統和自然通風。同時,共享頂棚的另一個功能還是綠色屋頂花園。建築師希望在保留當地現代主義建築的同時,營造一個滿足當下藝術文化生活所需的精神空間。

科索沃音樂廳© Kengo Kuma

城市復興與政策支援的推動
一些國家透過建築專案展現文化復興的努力,並以此提升國際地位。這些專案通常具有標誌性意義,不僅吸引遊客,也成為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的視窗。以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和波黑為代表,這些國家透過建築實現了從邊緣走向舞臺中央的蛻變。
阿爾巴尼亞:國際目光聚焦的中心
作為巴爾幹地區的代表性國家,阿爾巴尼亞近年來在地拉那湧現了大量國際建築專案,如斯坎德培廣場、地拉那金字塔等。這些作品透過現代化設計重塑了國家形象,並吸引了大量國際投資。

地拉那TR030總體規劃© Attu Studio
阿爾巴尼亞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十年前,它還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而現在它已發展成為了一個充滿活力、昂揚奮進的國家,致力於經濟的變革性大發展。我們想用建築來體現這一點。—— Winy Maas ,MVRDV 建築事務所的聯合創始人之一
在歐洲的偏遠與貧窮國家中,阿爾巴尼亞的首都地拉那是一個特別的存在。這個曾經被歷史、政治和經濟困境困擾的城市,如今正以一種極具雄心的方式重新定義自己。近年來,大量國際建築師的介入,使地拉那成為了建築創新與城市復興的試驗田。從歷史的總體規劃到當下的先鋒設計,一系列令人矚目的專案競賽與落地案例,使地拉那站在了全球建築與設計的聚光燈下。
地拉那吸引建築專案的背景與契機
地拉那的城市轉型可以追溯到1925年,當時義大利設計師 Armando Brasini 為城市制定了全面的總體規劃。這一規劃奠定了現代地拉那城市發展的雛形,為後續的發展指明瞭方向。雖然此後的幾十年裡,由於歷史上的閉關鎖國與貧困,地拉那的建設幾乎停滯,但進入21世紀後,全球化的浪潮和阿爾巴尼亞的政策開放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Armando Brasini 1926 年繪製的地拉那大道© Armando Brasini
斯坎德培廣場的復興:城市中心的新定義
斯坎德培廣場是地拉那最重要的公共空間之一,在2008年國際建築競賽中比利時的51N4E事務所獲得最終的勝利。競賽方案是與阿爾巴尼亞藝術家 Anri Sala 合作構思的,廣場完成了一次極具象徵意義的復興。改造後的廣場由廣闊的開放空間和現代化的景觀設計組成,意在打破過往的功能單一性,成為集文化、社交與城市活動於一體的綜合區域。其成功重塑不僅吸引了國際關注,也為地拉那提供了向世界展示城市文化與活力的舞臺。

斯坎德培廣場© Filip Dujardin
地拉那金字塔:文化與歷史的交匯點

金字塔博物館原狀© Christele Harrouk
由荷蘭建築事務所 MVRDV 設計的“地拉那金字塔”專案,是地拉那從過去走向未來的重要標誌之一。曾作為共產主義時期的紀念建築,這座金字塔在改造後被賦予了全新的公共與文化功能。其設計融合了歷史與現代元素,體現了阿爾巴尼亞對文化傳承與城市更新的雙重訴求,也吸引了大量年輕人重新關注城市空間的可能性。

金字塔改造鳥瞰© Ossip van Duivenbode
金字塔的改造展示瞭如何使一座建築既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又能保留其複雜的歷史,並證明了歷史性的粗野主義建築是再利用的理想選擇,該專案還實現了聯合國提出的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目標。建築師沒有浪費地拆除該建築,而是根據迴圈經濟原則對其堅固的混凝土外殼進行了改造。由於該建築的大部分割槽域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對周圍環境開放,因此只有新增的容納教育專案的箱體需要進行氣候控制,從而減少了能源消耗。建築的新用途推動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專案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下一代的成功做好了準備。
地拉那世博中心:全球目光的匯聚點

地拉那世博中心效果圖© Steven Holl
Steven Holl 贏得的“地拉那阿爾巴尼亞世博中心”設計競賽,是這座城市在吸引國際大型專案中的一次成功案例。該專案透過獨特的幾何形式和綠色建築理念,為城市提供了一個多功能的文化與展覽空間,同時提升了地拉那作為區域性國際交流中心的地位。

地拉那世博中心手繪© Steven Holl
設計中還採用了高生態標準,整個開發專案都使用地熱供暖和製冷。白色太陽能瓦有助於能源生產,而天窗則讓自然光進入室內。活動期間,這些天窗可以關閉並變黑,以適應計劃中的各種活動。此外,施工期間挖掘出的泥土將被用來建造土丘,作為聲學緩衝區,努力使景觀重新自然化。
地拉那大廈:城市天際線的新標杆

地拉那大廈© MVRDV
由MVRDV設計的地拉那大廈專案,是現代建築與城市更新的完美結合。其設計不僅注重可持續性,還大膽地重新定義了城市核心區的商業與居住模式,成為地拉那建築革新的象徵。

地拉那大廈 © MVRDV
MVRDV 的“ Downtown One ”專案已經開始施工。這是一座位於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的綜合性摩天大樓。塔樓高140米,有37層,建成後將成為阿爾巴尼亞最高的建築。塔樓的設計概念是用“懸臂式的居住單元和辦公空間構成大廈浮雕般的表面。浮雕構成了畫素化的阿爾巴尼亞地圖,每一個畫素點都代表一個鄉鎮或城市。
阿爾巴尼亞國家劇院:戲劇與建築的對話

阿爾巴尼亞國家劇院© BIG
BIG(Bjarke Ingels Group)公佈的阿爾巴尼亞國家劇院方案,以其戲劇性的形式與城市背景形成對話。這一專案不僅是阿爾巴尼亞藝術文化發展的里程碑,也為國際建築師展示先鋒建築理念提供了舞臺。

阿爾巴尼亞國家劇院© BIG
建築位於城市文化軸上,毗鄰許多公共地標性建築,比如斯坎德培廣場(SkanderbegSquare)和國家歌劇院(the NationalOpera),BIG的設計策略則是將原先的舊劇院取代,並加上三個新的表演空間、屋頂露天劇院和一個位於建築底部的有遮蓋的公共空間。
Grand Park Skyline:從自然到城市的過渡
瑞士建築師Valerio Olgiati 設計的大公園湖畔住宅綜合體,位於地拉那 Grand Park Lake 邊緣的住宅區,將自然與現代建築融為一體,為地拉那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選擇。透過強調公共綠地與住宅空間的協調關係,該專案成為地拉那綠色發展的典範之一。

Grand Park Skyline© Valerio Olgiati
Grand Park Skyline擁有 530 間現代設計的住宅公寓、184 間頂級酒店客房、兩家餐廳、一個游泳池、一個屋頂、水療中心和健身房、800 多個地下停車位,包括許多生活設施,佔地 144,900 平方米,旨在提升地拉那的天際線,提供獨特的體驗。
地拉那建築專案的多重影響力
地拉那的建築實踐展示了一個偏遠與貧窮國家如何透過建築轉型,實現從“邊緣”到“焦點”的跨越。這些專案無疑是地拉那走向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也為其他發展中的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鑑。這些專案不僅是建築師設計創新的體現,更是地拉那透過建築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具體實踐
塞爾維亞:從歷史深處走向現代建築的焦點
作為巴爾幹半島的樞紐,塞爾維亞在歷史上經歷了複雜的文化交匯與多次戰爭洗禮。如今,這個國家正透過一系列創新建築專案重新定義其城市面貌與國際地位。塞爾維亞的首都貝爾格萊德不僅是巴爾幹地區的經濟中心,也逐漸成為國際建築師的新興試驗場。政策開放與外資的注入為塞爾維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貝爾格萊德濱水城市專案(Belgrade Waterfront)—Callison RTKL
貝爾格萊德濱水區專案於 2012 年春季首次宣佈。在競選活動的高峰期,塞爾維亞第一副總統亞歷山大·武契奇 (Aleksandar Vucic) 在一次友好的乘船遊覽中透露了該計劃。然而由於基金等問題,專案被一直擱置,直到總部位於阿布扎比的 Eagle Hills Company 的董事會願意為貝爾格萊德投資超過 30 億美元。

BELGRADE WATERFRONT © belgradewaterfront
作為塞爾維亞最大的城市更新專案之一,貝爾格萊德濱水城市專案於2014年啟動。Callison RTKL建築事務所為其進行總體規劃,並邀請了多家國際知名建築師團隊設計了一系列商業、住宅和文化空間,旨在將薩瓦河沿岸區域打造成一個現代化的城市生活綜合體。專案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國投資,成為塞爾維亞的經濟增長引擎,同時提升了貝爾格萊德作為國際旅遊與商業中心的地位。

貝爾格萊德濱水區的效果圖© failedarchitecture
貝爾格萊德BEKO總體規劃

BEKO總體規劃 © ZAHA
為進一步發展文化產業,塞爾維亞政府邀請扎哈·哈迪德事務所所進行的Beko 總體規劃旨在將目前無法進入的工廠場地轉變為貝爾格萊德的下一個文化中心。這座佔地 94,000 平方米的綜合體將整個底層專門用於公共空間,將設有住宅、零售和商業區,以及大型會議中心、五星級精品酒店和眾多公共目的地。公共、私人、室內和室外空間透過“流線”融合在一起,因為每個空間都旨在彼此無縫連線。設計以流線型的現代風格為主,體現了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擴建後的藝術館成為該地區的重要文化地標,為吸引全球藝術展覽和活動提供了新平臺。

BEKO總體規劃 © ZAHA
貝爾格萊德塔(Kula Belgrade)
由SOM設計的Kula Belgrade是薩瓦河東海岸重建總體規劃的建築和城市中心,高聳于貝爾格萊德上空,靠近薩瓦河和多瑙河交匯處,42 層的貝爾格萊德庫拉將促進城市濱水區的重建,併為天際線增添一個標誌性地標。以其獨特的形式表達了對歷史的尊重和對創新的開放性的建築組合,使塞爾維亞首都的形象充滿活力。這座在過去和未來之間搖擺不定的建築,在城市的輪廓中發揮著標誌性作用,其靈感來自歷史名城及其周圍的美景。
該塔位於薩瓦河沿岸,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將提供海濱生活方式,被稱為“貝爾格萊德的新象徵”,將貝爾格萊德的傳統建築融入現代發展中。Kula Belgrade 擁有迷人的活動空間,無疑將成為該市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Kula Belgrade © SOM
該塔樓將容納一家豪華的瑞吉酒店和大約 220 套品牌公寓。通風的大堂為居民和遊客提供了河流和周圍景觀的景色。住宅包括寬敞的複式單元,酒店擁有約 120 間客房,按照嚴格的標準設計,採用銳利、乾淨的黃銅和石材飾面。該建築的裙樓包含宴會廳、餐廳、水療中心、健身房和會議室,在一個屋簷下提供世界一流的設施。餐廳頂部的觀景臺和餐廳可以欣賞到歷史中心和遠處鄉村的空前美景。該開發專案是河流和市中心之間的門戶,環繞著相鄰的廣場。

政策驅動與經濟發展需求
一些國家透過制定吸引外資和國際建築師的政策,藉助建築專案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這些國家雖然經濟基礎較弱,但在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方面表現出強大的潛力。摩爾多瓦和喬治亞成為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
摩爾多瓦:從邊緣地帶到設計新興市場的崛起
在全球建築發展的浪潮中,一些過去鮮為人知的國家逐漸成為了國際建築師的關注焦點。摩爾多瓦,這個位於東歐的內陸國家,正憑藉其戰略地理位置、發展潛力以及政策吸引力,從邊緣地帶邁向國際視野。近年來,大量國際建築事務所和建築師的加入,為這個國家的城市更新、文化保護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摩爾多瓦不僅以其豐富的歷史與文化遺產吸引外界目光,也正在透過一系列創新性專案展現其獨特的發展潛力。
摩爾多瓦愛樂音樂廳
位於摩爾多瓦首都基希訥烏的摩爾多瓦國家愛樂音樂廳始建於1912-1913年,作為摩爾多瓦人鍾愛的文化藝術場所,該音樂廳卻在2020年的一場大火中被燒燬。2022年,摩爾多瓦文化部發起了國際建築競賽,為該音樂廳的建設尋找新的概念,目標是建造一座具有聲學表演功能、非凡審美潛力以及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建築。最終,來自德國的 bez + kock architekten 事務所從全球26個入圍方案中脫穎而出,贏得了競賽第一名。

摩爾多瓦愛樂音樂廳 © bez + kock architekten
大教堂廣場和Stefan cel Mare中央公園景觀振興和重建
墨西哥X-Studio釋出了位於摩爾多瓦首都基希訥烏歷史中心的大教堂廣場和 Stefan cel Mare 公共花園,它們共同形成了一個綠色的城市空間,突出了城市景觀的遺產。
大教堂廣場的主要構圖軸線基於該國建築的三個代表性和象徵性空間:政府大樓、凱旋門和 Mitropolitană Nașterea Domnului 東正教大教堂,它們代表了支撐摩爾多瓦身份的三大支柱:國家政府、歷史和宗教。同時,該地區作為基希訥烏和整個國家的心臟,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

基希訥烏景觀復興提案 © X-Studio
綠地位於城市歷史肌理中最著名的林蔭大道的交匯處。林蔭大道的終點是建築特色,突出主要十字路口,作為通往城市中心的標誌。
該提案基於對現有狀態以及 Stefan cel Mare 公共花園和大教堂廣場歷史遺產的歷史和多標準分析。主要概念目標是透過突出具有歷史價值的綠色空間來提高現有公共空間的價值。

基希訥烏景觀復興提案 © X-Studio
喬治亞:傳統之地的現代化突破
喬治亞作為連線歐洲與亞洲的橋樑,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遺產在近年來吸引了建築師們的廣泛興趣。尤其是首都第比利斯(Tbilisi)及周邊地區,憑藉獨特的自然風光與經濟政策的支援,成為了國際設計力量的匯聚地。喬治亞的建築發展不僅致力於文化保護,也在探索現代化與傳統的和諧共存之路。

第比利斯建築雙年展
喬治亞建築雙年展於2018年首次舉辦,由第比利斯的建築師、藝術家和文化組織共同推動,意在為東歐和高加索地區的建築師提供一個探討空間、文化和社會問題的跨學科平臺。雙年展強調喬治亞在歷史、地理和社會變遷中的特殊地位,吸引了國際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和城市研究者的參與。
“近年來,格魯吉亞當局一直試圖透過新的'建築'環境來產生現代價值,但這些環境是無根的,與當地社會脫節。建築雙年展希望展示和研究第比利斯昂貴的裝飾之外被忽視的社會經濟環境,“
——雙年展聯合策展人 Gigi Shukakidze
第比利斯和平橋(The Bridge of Peace)
2010年,義大利建築師Michele De Lucchi設計的和平橋連線了第比利斯的歷史街區和現代街區,象徵著喬治亞在歷史傳承與現代化之間的平衡。成為第比利斯的新地標,吸引了大量遊客,同時強化了喬治亞作為歐洲門戶的形象。

The Bridge of Peace © Michele De Lucchi
庫塔伊西國際機場擴建——UNStudio
喬治亞的庫塔伊西國際機場在開業不到五年,使用量便迅速增長。為了增加機場容量,機場邀請荷蘭建築團隊 UNStudio,開發一個獨特的機場概念,包括梯田等候區和屋頂觀景花園。

Georgia's Kutaisi Airport © V-A Render
航站樓擴建部分將延續現有建築的線性設計語言,同時引入一個新的拓撲元素,該元素參考了在地平線上可以看到的高加索山脈的線條。為了保持整個機場的視覺聯絡和迴圈流,UNStudio 和機場顧問 IATA 將關鍵功能定位在五個明確的“功能島”中:出發大廳、安全區、中央乘客大廳、後臺辦公室和到達大廳。

Georgia's Kutaisi Airport © UNStudio
“透過提高出發大廳、中央大廳和到達大廳的透明度和開放性,我們可以提供愉快和舒適的旅行體驗,”UNStudio 解釋道。“為這些區域使用正確的人類比例、流程、空間語言和物化構成了為每位遊客提供舒適感的基礎。”
Rhike公園音樂廳及展廳——FUKSAS
該專案位於喬治亞第比利斯的城市綠地Rhike公園中。建築由兩個造型不同的體塊組成,並由擋土牆連線成為一個整體。兩個建築體塊都採用了軟體造型,分別作為音樂劇場和展廳。

Rhike公園 ©Fuksas
北側建築為能夠容納566名觀眾的音樂劇場,除了劇場還包括門廳,基礎設施,劇場的技術性空間和各類裝置儲藏空間。展廳的入口設有大型坡道,方便來自街道的遊客進入。相反,音樂劇場的大廳則從地面抬高,遊客可以在高聳的大廳和自助餐廳中欣賞到河流和城市天際線的景色。建築就像是城市的望遠鏡,靜靜地注視著環繞第比利斯歷史老城的河流。

建築入口©Fuksas

Musical Theatre and the Exhibition Hall ©Fuksas

重塑行業未來的試驗場
在建築行業面臨“寒冬”之際,歐洲的偏遠地區正成為設計師們的全新試驗場。從地拉那到烏克蘭,從摩爾多瓦到喬治亞,這些國家透過大膽的規劃與國際合作,展現了建築的社會價值與經濟潛力。這裡的專案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還為行業提供了新的靈感與方向。
或許,建築的未來並不侷限於繁華的都市,而是在這些被忽視的土地上找到突破。偏遠地區正用豐富的挑戰與機遇,重塑建築行業的格局,也為設計師們提供了重新定義職業意義的機會。
在這些地方,建築不只是建造,更是重啟社會和經濟的起點。
發文編輯|馬丁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