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烈,歷史研究者、攝影愛好者,熱衷於關注上海的歷史建築、歷史風貌以及建築背後的歷史故事。2020年起,子烈開始以攝影形式記錄自己看到的上海。城市隨機觀察第11期,跟隨豆瓣友鄰@子烈,看到上海的主流和非主流,也在“誤讀“中重新發現上海。
喧囂與邊緣
子烈將上海的城市風貌劃分為“主流”與“非主流”兩種,兩者共同構成他所觀察到的上海——既有繁華喧囂的一面,也有被忽視的邊緣角落。“主流”的上海離不開黃浦江、蘇州河、外灘等大眾熟知的地標,它們是這座城市最繁華熱鬧的區域,是摩天大樓、古典主義西式建築與梧桐樹蔭覆蓋的街道的匯聚之地。

南京路,從中央商場望向慈安裡大樓

新天地
“非主流”的上海則隱藏在城市的邊緣地帶、長期被人們忽視。市郊的角落、中心城區被遺忘的街區,以及那些被邊緣化的人群,構成了這座城市的另一面。

楊浦,延吉五、六村

楊行,碉堡
在子烈看來,“主流”與“非主流”的上海總是相互交織出現。他曾在黃浦江上看到過一條出沒於黃浦江和某條支流上的破舊小船,船上有塊牌子上寫著“電焊”兩個字和一串手機號碼,這個“非主流”的場景卻出現在“主流”的黃浦江上。又比如至今仍停泊在黃浦江輪渡碼頭的黃白配色老式渡輪,對於80後和更年長的上海人來說是“主流”,對於習慣新式空調渡輪的90後、00後,卻是實在的“非主流”。

“電焊”小船

老式渡輪
世界的上海,江南的上海
2020年9月,子烈在復興東路靠近黃陂南路、距離新天地咫尺之遙的地方看到了「世界的上海」。照片中,作為背景的高樓與前景的兩棟石庫門風格建築形成鮮明對比。一邊是現代化的高階住宅翠湖天地,另一邊是歷史悠久的又新印刷所和中共上海區委黨校舊址。這兩類最能代表上海的建築出現在同一畫面中,完美體現了上海的特點——世界潮流與本土文化的共存。

2022年11月,在上海青浦的重固鎮,子烈看到了「江南的上海」。重固老通波塘是一個保留歷史原貌、尚未被旅遊開發的郊區古鎮,沒有朱家角、新場等上海知名的江南古鎮那麼出名,但這才是上海郊區最普遍的狀態——保持著江南古鎮的原生態生活場景。

歷史誤讀:虹橋療養院裡沒有小洋樓

伊犁路2號作為“虹橋療養院舊址”而列入「優秀歷史建築」的英式建築
虹橋療養院是上海近代建築史上的重要地標,然而關於虹橋療養院的舊址卻有一個典型的“歷史誤讀”,即虹橋療養院舊址並非伊犁路2號那兩棟被列入“優秀歷史建築”的英國鄉村風格別墅。

伊犁路路口的英式建築

現存的英國鄉村風格別墅
刊載於1934年5月《中國建築》第二卷第五期上的“院址交通圖”明確標明虹橋療養院與伊犁路(時名法磊斯路)有一定距離;另一張“總地盤圖”則顯示,除去門房與汽車間,虹橋療養院只有2棟建築,無論方位還是房屋樣式,都與現存的兩棟英式建築截然不同。這兩棟英國鄉村風格別墅實際上是位於虹橋療養院舊址旁邊的住宅,或許是因為大眾普遍認為“療養院”應該環境優美、建築舒適、具有完善配套設施,所以自然地將它們看作是“虹橋療養院”,並一代代將這個看法傳承下來。

虹橋療養院院址地圖

虹橋療養院航拍圖
作為歷史研究者,子烈認為在對建築的理解和認識上出現“歷史誤讀”是很正常的,在記憶的形成、傳承過程中,難免會有各種誤會、理解錯誤。誤讀的存在,往往意味著“真相”被掩蓋,講清真相是釐清誤讀最重要的意義。以虹橋療養院舊址為例,真正的虹橋療養院是已被拆除的現代主義風格大樓而非這兩棟英式別墅,也就意味著早在1930年代中期,上海已經有與世界潮流接軌的現代主義建築,講清這一點能讓更多人看見當時上海摩登的一面。

虹橋療養院舊照
在“誤讀”中看見上海
今年是子烈觀察上海建築的第六年,未來他還會繼續觀察上海的各類建築,並在這個過程中挖掘更多的“誤讀”。一方面來說,透過觀察、記錄,能與大家分享更加豐富、多元的上海,讓更多人看到這座城市的不同面貌;另一方面,在上海的各處角落裡,還有許多“非主流”的上海故事等待被人發現、講述,這些是他與這座城市最深刻的連線。
留言說說你所知道的有關城市建築的“歷史誤讀”,我們將抽出1位朋友,送出「回憶收藏盒」(顏色隨機)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豆瓣-友鄰moment檢視本期合集內容
©️內容及圖片授權:@子烈
©️專欄介紹圖設計:@文明向上
©️轉載: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友鄰moment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絡作者(郵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