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瞭解,越想分開?

大家好,歡迎來到 「簡單心理 Weekly」欄目 👏
在本期 Weekly,你可以看到:
資訊量越大,好感度越低?
說話打手勢,交流更高效。
記不住路,可能是因為吃太多糖。
焦慮或許是抑鬱的前兆。

01
怎麼越瞭解,
好感度越低?
直覺上,我們和一個人相處得越久,越瞭解,就應該越喜歡 ta。
1992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僅僅是接觸某個人就會使我們對其的喜愛增加,研究者將這種現象稱為「單純曝光效應」( mere exposure effect )。
哈佛商學院 Michael I. Norton 等學者的調查也支援這種解釋—— 81% 的線上約會網站會員在選擇約會物件時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人,88% 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對他人的好感度會隨著瞭解深入而增加。
但在另一項研究中,參與者會隨機得到某個人的「簡歷」,這份「簡歷」中只有 4-10 條關於此人的特質資訊,有趣的是,參與者知道的特質越多,他們就越不喜歡這個人。
即使這些特質總體上是積極的,參與者也還是更喜歡較短的「簡歷」,這意味著可能瞭解越少,好感度越高。
在後續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相似性在資訊量和好感度的關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理想狀態下,當「簡歷」與參與者對自我的特質描述相似時,資訊量增加的確能提升好感度,然而現實情況是隨著資訊量增加,人與人之間的相似程度驟降,這使得資訊量與好感度之間呈現負相關。
對線上約會資料的分析也發現,約會雙方在見面後,好感度和相似性感知水平都有了顯著下降。平均而言,對約會物件的瞭解程度從約會前的 50% 增加到約會後的 60%,而他們的喜愛程度從 70% 下降到 50% 。
《 網戀情書 》
研究者表示,存在一種差異資訊的聯級效應:早期的差異資訊會顯著影響人們對後續資訊的差異性判斷,也就是說,如果你對對方的第一印象是「我和他不一樣」,那麼更多的資訊幾乎不會帶來好結果。
正是因為這種機制,我們在約會中很快就能區分出我們不喜歡的,以及那些我們希望瞭解更多的人。
人們自然地認為別人與自己相似,但是對陌生人的瞭解越多,雙方品味和觀點之間存在的分歧就越大,人們意識到的差異就越大,就越不喜歡。
那「越瞭解越喜歡」就必然是一種錯覺嗎?
當然不是。
儘管差異和分歧會影響好感度,我們仍然繼續嘗試結識新朋友或者發展一段新的親密關係。因為在相處中平滑的相似性並非最高追求,驅使我們的是樂觀和建立有意義聯絡的希望。
正是這種希望讓我們記住了那些隨著更深層次瞭解而產生的牢固紐帶,而不是僅僅因為缺少相似性就被排除在外的大多數。
《 戀愛鈴 》
02
說話打手勢,社交更高效
眾所周知,只要把義大利人的手綁起來他們就不會說話了。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邊說話邊打手勢在傳遞資訊方面可能真的有點東西。
研究過程中,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心理語言研究所的學者建立了一個專門用於向參與者提問的虛擬形象。
例如,參與者會被問道:「你幾歲學會的打字?」
當說到「打字」時,虛擬形象會隨機做出手部動作,可能是敲擊鍵盤的「打字」動作,也可能是毫無意義的動作,比如鬧撓撓掌心。
結果表明,參與者在看到有意義的手勢時,對目標詞的預測準確率為 23% ,而隨機手勢則為 7% ,而且即使預測錯誤,有意義的手勢也能使提升答案與目標詞的語義相似性。
透過對參與者腦電活動的分析,研究者發現,有意義的手勢顯著降低了大腦處理資訊的時間(這一過程大多以毫秒為單位),當看到手勢時,人們就已經進入了處理語言資訊的預期準備階段(也就是預測階段),同時,手勢也簡化了語義整合的過程。
《 實驗中使用的虛擬形象 》
研究者認為,使用有意義的象徵性手勢有助於人們在對話中更快獲得更準確的回應,而這反映出人類在交流過程中的多模態性質,即人們並不僅僅透過語言,而是從各種渠道進行資訊傳遞。
文章的第一作者 Marlijn ter Bekke 認為,該研究對人工智慧(包括虛擬形象和類人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方向:「如果我們希望人工智慧代理能夠被輕易理解,並以類似人類的方式交流,那麼它們不僅應該透過語言,還應該透過有意義的手勢進行交流。」
《 老友記 》
03
記不住路,
可能是吃了太多糖
高脂肪高糖飲食( high fat and high sugar , HFHS )不僅讓人變胖,而且還會損傷認知功能。
在悉尼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探索了 HFHS 飲食與第一人稱空間導航能力之間的關係。空間導航能力指人們學習並記住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的路徑的能力,這個能力常用於描述大腦中與記憶相關的海馬體的健康水平。
研究團隊招募了 55 名年齡在 18 至 38 歲之間的大學生,每位參與者都完成了關於他們在日常飲食中糖分和脂肪攝入量的調查問卷,並測量了了他們的體重指數( BMI )。
隨後,參與者需要完成一項迷宮探險任務,他們需要在熟悉「藏寶地圖」後根據記憶中的地標和路徑找到「寶藏」所在的位置。
結果表明,那些飲食中脂肪和糖含量較低的人更準確地完成了尋寶任務。
《 老友記 》
具體來說,HFHS 飲食降低了人們對地圖的學習能力,使人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次數才能記住地圖,在測試階段,HFHS 組的空間記憶精度比對照組更低。
不那麼糟的資訊是,這種記憶能力的降低僅限於空間幾何資訊,並不包括一般性記憶,比如物體識別。
過多攝入精製糖和飽和脂肪會增加肥胖、代謝和心血管疾病以及某些癌症的風險。已有研究也證明,這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會加速中年和老年人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
這項研究首次表明了飲食對成年早期的大腦健康同樣重要,即使在這個時期認知功能通常是完整,尚未衰老的。
04
焦慮或許是抑鬱的前兆
如果焦慮得不到解決,它往往不會消失,而會轉變為抑鬱,這是一種安靜的崩潰。
開始於擔憂、壓力和過度思考的焦慮最終轉變為疲憊、麻木和悲傷。無論是 9 歲、19 歲還是 49 歲,未得到控制的焦慮會在悄無聲息中消耗希望。
統計資料上,社交焦慮障礙的抑鬱障礙的終身共病率在 20% 到 70% 之間,社交恐懼障礙可能導致重度抑鬱障礙的風險增加 5.7 倍,驚恐障礙與抑鬱障礙的共病率為 50%,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的共病率為 43%。
心理學家 Jeffrey Bernstein 在多年的工作中觀察到了這種轉變發生的過程。
焦慮使大腦保持活躍,過度思考,尋找威脅,並不斷假設最壞的情況,這既消耗精神也消耗體力。
當這種緊張持續存在時,往往會讓人筋疲力盡,此時,抑鬱就會介入,它幾乎像是身體情緒的緊急制動器。因此焦慮和抑鬱經常聯絡在一起——焦慮耗盡能量,抑鬱使系統徹底關閉。
糟糕的是,許多人的生活常常透過焦慮來驅動,直到這種負擔變得無法承受。
Jeffrey Bernstein 認為這種轉變往往有以下特徵:
▨  行為變化,一個曾經焦慮的人變得疏離、冷淡,這表明他可能正在經歷情感枯竭;
▨  快樂或興趣的喪失,曾經帶來樂趣的事情逐漸消失;
▨  情感淡漠,經常哭泣,麻木,毫不在乎;
▨  社交退縮,孤立——尤其是從社交焦慮轉變而來的孤立,是一個危險訊號;
阻止焦慮向抑鬱轉變的重點,在於及早發現並提供支援:
▨  不要輕視焦慮,不要用「我沒事」或者「壓力有點大」來搪塞;
▨  注意情緒變化,情緒變化更加隱晦,但往往先於行為變化;
▨  及早行動,即使事情看起來、感覺起來「沒那麼糟」,也有必要引起重視;
▨  學習如何應對和管理自己的壓力、擔憂;
焦慮會讓一切都變得非常困難,但它並不一定發展到抑鬱的程度,關注和支援足以帶來有效的改變。
《 春潮 》
本期的 weekly 就到這裡,希望你又收穫了一些有趣的心理學知識。我們下期再見 👋

這個欄目致力於為廣大的泛心理學愛好者提供前沿、專業、有趣的心理學研究解讀,並時不時蒐集一些「如何把日子過好」的靈感。
作者 / 三三
編輯 西維
責編 / 羅文
封面 /《現在撥打的電話

📄   參考文獻
Michael I. Norton, et al., Less Is More: The Lure of Ambiguity, or Why 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7). DOI: 10.1037/0022-3514.92.1.97
Marlijn ter Bekke, et al., Co-Speech Hand Gestures Are Used to Predict Upcoming Mean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25). DOI: 10.1177/09567976251331041
Dominic M. D. Tran, et al., Consumption of a diet high in fat and sugar is associated with worse spatial navigation ability in a virtual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25). DOI: 10.1038/s41366-025-01776-8
Ned H. Kalin, The Cr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0). DOI: 10.1176/appi.ajp.2020.20030305
https://danieldashnawcouplestherapy.com/blog/what-does-familiarity-breeds-contempt-mean
https://people.duke.edu/~dandan/webfiles/PapersUpside/Less%20is%20More.pdf
https://medium.com/kopi-date/less-is-more-the-lure-of-ambiguity-82a896a3d57d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4/250422131205.htm
https://www.mpi.nl/news/listeners-use-gestures-predict-upcoming-words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4/250421163341.ht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liking-the-child-you-love/202504/the-anxiety-depression-link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