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道出了中國小孩之痛

上半年有一部好電影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這就是《朱同在三年級丟失了超能力》。
這部電影在上映後獲得了很多網友的好評,豆瓣8.1的評分也相當亮眼。
不少網友還發現,最近的很多影視劇都聚焦於孩子,展現他們的喜怒哀樂。
社會上,對孩子情緒狀態的關注度也在持續提升。
中國的孩子們到底怎麼了?

《朱同在三年級丟失了超能力》是一部漫遊式的電影,講的是三年級小學生朱同的一日經歷。

這一天裡發生了各種好玩的事情,朱同的超能力就是他天馬行空的思維。
公交車上,朱同召喚出鳥人小偷,在入校前偷走了36分的數學卷。
數學課上,他召喚出了外星人,暗自希望他帶走班主任。
英語課上,被趕出教室的朱同召喚出兩個分身,幫助自己尋找丟失的英語課本。
找課本時,面對狹路相逢的校領導,他召喚出隱身術,企圖躲避盤問……
可是,即使是厲害的外星人,也鬥不過更加強悍的老師。
朱同能靠想象力暫時逃離眼前的困境,卻逃不出這個製造困境的校園。
教學樓頂的八個大字“面向未來、自強不息”金光閃閃,於朱同而言卻像是孫悟空頭頂的緊箍咒。
在影片的結尾,朱同因為能參加比賽開心的笑著,是被老師要求的開心的笑。
老師喜歡聽話懂事學習好的孩子,所以為博老師喜歡,朱同在努力裝樣子迎合。
朱同丟失了超能力,其實就是丟失了童心、童真,也是在慢慢對社會妥協。
幽默、可愛、天馬行空的故事下,其實蘊涵著深深的悲傷。
在影評裡,有很多觀眾表示感同身受。
差不多的少年時光,讓人焦慮的轉學經歷,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提高的成績,家長的期許所帶來的壓力,與自己相去甚遠的優等生令人豔羨的世界,老師永遠裹挾誤解的目光……
這是東亞小孩共同的童年煩惱。
前段時間,還有一部高分爆款影片——《年少日記》。
它直面原生家庭和青少年的痛苦,呈現出了少年鄭有傑在家庭、學校遭遇忽視的境況。
在品學兼優才藝佳的弟弟的襯托下,鄭有傑成了資質愚鈍的孩子。
在父親的霸凌式教育和母親的失語中,他在家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對不起”。
網友將鄭有傑的故事形容為“中產家庭的雞娃悲劇”。
在社會新聞上,關於學生情緒的內容也越來越多。
前陣子,許多小學生家長指出:孩子在課間十分鐘被“圈在教室”,連去廁所都有專門的老師引領。會導致孩子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其他小朋友玩耍交流,產生潛在的身心危害,加劇孩子的厭學情緒。

家長不解,但學校和老師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安全是1,其他的工作都是字尾的0,如果沒有安全,學校所有的努力都沒有意義。
嚴防死守並不輕鬆,可唯有無縫銜接,不出現任何死角,才能儘量避免孩子出現閃失。

學生群體的抑鬱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顯示,目前我國患抑鬱症人數9500萬,50%為在校學生,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
《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指出,目前我國高中生抑鬱檢出率超40%,初中生抑鬱檢出率超30%,而小學生抑鬱檢出率超10%。
對此,有很多家長不理解:為什麼現在生活好了,但孩子的煩惱和心事越來越多了、抑鬱比重也更高了?
統計資料表明,目前我國抑鬱障礙的臨床診療現狀並不理想,識別率、治療率和充分治療率分別為21%、9.5%和0.5%
不願、不知、不敢,這三種情況在青少年抑鬱症患者及其家庭中更為普遍。

一些患者因為病恥感不願承認自己患抑鬱症,還有一些患者及家屬對抑鬱症治療懷著恐懼,會因為藥物的不良反應懷疑其是否安全,是否具有成癮性等。

為什麼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會逐年增加?
學業競爭是主要原因之一。
現代社會的教育體制競爭激烈,高額的期末考試分數、緊張的升學競爭等,都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長期承受高強度的學業壓力,學生會產生消沉、自卑、焦慮等負面情緒,進而可能發展為抑鬱症。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和情感狀態。
過高的家庭期待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在無法達到這些期望時,孩子會感到自卑和挫敗。
有研究顯示,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以及衝突、家暴的家庭環境更容易讓孩子出現抑鬱症狀。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情感發展和自我認同形成的關鍵時期。
在這個階段,他們會面臨同伴關係、身體變化、未來規劃、家庭關係等多方面的問題。
如果不能有效應對情緒負擔,就會導致情緒問題的積累和質變。
網際網路的虛擬社交環境在提供了便利的同時,也可能導致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能力下降。
網路上的負面資訊也可能對其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孩子的情緒問題正在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曾經,家長看到孩子情緒不好,往往會覺得孩子是青春期叛逆、不願學習、意志力不足、內心不夠強大等,而不會往抑鬱症的方向去想。

如今,孩子的抑鬱問題正在被越來越多人關注和了解。大家正在更加認真、謹慎的對待這一問題。
在導致孩子抑鬱的原因中,教育焦慮現象格外受關注。
哪批家長最焦慮?原因又是什麼呢?
近年來,教育焦慮現象在我國愈發普遍。
特別是在大城市的中產家庭中,父母們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倍感焦慮。
據華中科技大學的一項研究資料顯示,高達88.5%的中產階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焦慮。
其中,71.2%的家長處於適度焦慮水平,15.4%的家長處於中度焦慮水平,而1.9%的家長則處於重度焦慮水平。
靠奮鬥打拼留在大城市的佼佼者們,自然很難接受孩子可能要去上大專、職專的現實,所以只能不斷的卷孩子。
很多父母之所以焦慮,還因為他們理所應當的認為孩子按他們的路線走一定可以成功,但事實並非如此。
可我們必須認識到,人的智商是正態分佈的。
目之所及,凡人居多,大部分人的智商都處於中等水平。
如果根據智商水平來重新衡量大學錄取率,會發現:正常人的智商範圍是85-115,68%的人都在這個範圍。
而按照985、211的錄取率約13.6%推算,競爭者大多應該居於115-130之間,肯定有低於這個區間卻能考上985、211的,但這需要加倍甚至數倍的努力。
中產父母們當年之所以能考上好大學、在大城市的激烈競爭中獲得立身之地,很可能就是因為中了基因彩票、踩在了正態分佈的巔峰上。
而在他們看來不夠優秀的孩子,可能只是迴歸到了正常水平罷了。
有的孩子很聰明,一點即通,有的孩子講n遍也通不了,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父母們都想通了這些,也就不用過分雞娃了。
況且,在進入社會之後,人際交往能力、婚戀能力、情商、美商……都可以或多或少的彌補學歷的不足。
其實當父母的都一樣,都想拼命踮起腳尖,把娃舉得更高些。
但是孩子的人生,跟父母想要給的人生,可能不是一回事。
孩子也不可能一輩子活在父母的庇護下,他們的人生,應該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
承認自己的孩子是個普娃,很難。
不做任何輔助,由他自由生長,更是難上加難。
可是,正如《學爸》中所說的:“天大地大,天地廣闊,世界上有江,有河,有湖,有海,小鯉魚是不是隻有跳龍門一條選擇呢?

這個世上有江河湖海,我想,只要是他想去的,總有一灣水,能讓他好好活著。”

社會快節奏的車輪滾滾向前,還是先保證孩子能健康長大吧!
人生那麼長,總有一天,他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本文授權自印客美學【id:ink20160101】,一個美學和藝術的科普地,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審美,歡迎關注這個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