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人T.S. 艾略特在《荒原》中這樣寫:“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慾望摻合在一起,又讓春雨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
對於許多人來說,春天並不是一萬次春和景明,它太過明亮盛大,讓一顆遲鈍而枯萎的心無處安放。
在春季,睡眠異常、焦慮、抑鬱等精神疾病多發,個體與環境的因素、自然與建構的力量整合在一起,複雜地發生著作用。深陷其中的人一邊努力掙扎,一邊責備自己辜負春天。
4月的理想家專欄,我們整理了“看理想”上關於焦慮、抑鬱的節目內容,從愛情、工作、死亡、社會規訓等等角度分析抑鬱焦慮產生的原因,也嘗試著從存在主義、身體鍛鍊、自我梳理、觀念等視角提供應對的解法。
在春天的末尾,看理想將這些節目開放給需要的朋友免費收聽,希望我們都可以把身體裡隱藏的情緒秘密晾曬在陽光下,也看到身邊人的求救訊號,幫助困境中的人從藤蔓裹纏般的痛苦中好好地走出來。
請相信縫隙裡也可以開出花,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在你身上。
# 4月30日-5月5日,登入看理想App,點選首頁「掃一掃」圖示手動輸入口令“在夏天相見”,即可領取7天試聽體驗(限量1000份),以下節目內容都可以免費收聽。
焦慮抑鬱
有多少種面孔?
01
牛馬日常

《我,到點下班》
人並不是因為心理脆弱、敏感、想不開,才會得心理疾病,今天很多人的心理疾病源自於普遍的工作壓力。現代工作制度的系統性壓迫,給打工人帶來長期的精神緊張,工作中的“異化”,比如掌控感的缺失,也對身心健康有著深遠的負面影響。
除了嚴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等等,很多一般的心理問題,例如長期持續的不滿和不安感,都被認為是對工作的正常反應,從而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長期處於精神狀態不穩定的模式,還會誘發各種軀體化症狀,比如腸胃疾病、失眠、耳鳴等等。
長期的隱痛面前,個人需要學會自我保護,拒絕過度消耗,也必須透過集體行動重構勞動權力關係,從而奪回掌控權。
《反思現代工作:打工人如何尋獲自由》
主講人:王行坤(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推薦理由:4月的班就上到這了
推薦人群:被工作綁架,心力交瘁的疲憊牛馬

02
愛與權力共生

《玫瑰的故事》
親密關係中的焦慮很多時候源於權力剝奪。當親密關係演變為不平等的權力關係,高位者由於性別、階級等社會偏見導致個體權力感受挫,轉而透過控制伴侶補償自我,而處在權力低位的人,則因無法離開而產生持續焦慮,經濟依賴、社會支援缺失或文化偏見也會加劇權力失衡。
隱藏在“愛”背後的不平等引發壓迫和焦慮,相對處於弱勢的群體想要掌握權力“重新上桌”,就必須要在自我認知層面培養主體思維,簡單來說就是“我要”以及“我可以”,進而創造新的語言、科學、故事體系。同時,也要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保持經濟獨立和社交能力,建立自己的致勝聯盟,始終有離開的資源和底氣。
《不愛了:無限人生書單第18季》
主講人:曹雪敏(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
推薦理由:愛很好,不愛也很好
推薦人群:給不會愛或不敢愛,或主動選擇不再愛的人;也給在愛中,依然相信愛、想要珍惜愛、願意守護愛的人

03
高度統一的價值追求

《4.48精神崩潰》
作家李智良在《房間》這本書裡,把抑鬱症比喻成人被關在一個房間裡面跟外界格格不入的狀態。
對於負面情緒的恐懼、對於穩定的追求,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它來自於一種很強大的、可以滲透到我們生活空間每一個角落的統治能力。很多社會都有一個非常堅固的價值觀,給社會成員規範很統一的上升路線。所有不符合規範,不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就會面臨來自社會的巨大壓力,進而導致抑鬱症與其他情緒病越來越盛行。
抑鬱症不僅是生物醫學問題,更意味著個體壓抑和意義感被剝奪。理解抑鬱症,也需要從一味地追求消除症狀,轉向社會價值觀的鬆綁和對個體生命意義的尊重。
《生死之間:10堂課學會如何與疾病共處》
主講人:吳易叡(香港大學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總監)
推薦理由:學會當一個病人,勇敢生活
推薦人群:接納疾病是生活的一部分、決定與疾病相處的朋友

04
“心靈的感冒”

《丈夫得了抑鬱症》
近些年,關於心理疾病的生物學解釋以及醫學取向的治療實踐佔據上風:“你的情緒低落源於腦內神經遞質的不平衡,吃點藥就好了”、“百憂解,解百憂”……這樣的說法認為情緒根本上是一種生理現象,因此只需要進行物理干預。
我們常把抑鬱症稱為“心理上的小感冒”,這種類比減輕了病恥感,增加了主動求助的可能性,然而潛在的副作用在於,它會給許多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經歷、不同的體驗以整齊劃一的解釋,簡單化的標籤掩蓋甚至消解了真實生命的具體痛苦,將其簡化為一個人“內部”的生理性問題。
藥物的確可以起到緩解症狀甚至化解危機的作用,但永遠無法解釋心理衝突是怎樣的一種感覺。我們要的不只是被當作一個“人肉機器”被修理,而是被看見、被理解,我們需要依賴主觀經驗和反思來建構關於自我的一切。
《致獨特的你:人格心理學40講》
主講人:王芳(北師大心理學部教授)
推薦理由:用理性與溫柔的力量,把自己重新養育一次
推薦人群:相信人格可以被文化和環境重塑,自由意志、選擇與責任可以改寫人生的朋友

05
終極命題

《鎌倉物語》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的變化,人們開始害怕死亡,具體表現為對於不可知的未來會產生一種持續的焦慮感,這在哲學上被稱作“存在的焦慮”。
當獨立自洽的“自我意識”觸碰到一個無法自洽的難題,即“我”作為一種變化的生命現象,必定將會有成、住、壞、空的一天,這個被建構起來的“我”會立刻抗拒這個赤裸裸的真相——這自然會帶來生命的缺憾感,也就是所謂的“死亡焦慮”。
今天鬆散的家族關係,加上網際網路社會碎片化的人際關係,使得我們被拋到一個需要獨自面對“死亡”的處境,雖然可以擁有更大的生命自主權,但也會在意義危機來臨時變得更加脆弱。
過去幾十年經濟發展,我們靠著財富的積累與消費的愉悅暫時地迴避了“人生有盡”的問題,但這並非是一勞永逸的解答。現代消費社會利用其便利性,不斷地用感官慾望的滿足來轉移深層的存在焦慮,也就是所謂的“娛樂至死”。然而想要用慾望的伸張來證明自己存在,其背面無非就是對於“死”的畏懼。
《人生解憂:佛學入門40講》
主講人:成慶(上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推薦理由:苦是人類的永恆主題,但我們仍然可以獲得心靈自由的力量
推薦人群:卷不動,躺不平,逃不掉,想要尋找安心之道的朋友

🤗
4條實踐方法
01
首先請擁抱身體

《生活大爆炸》
很多時候,焦慮只是人體機能的一種保護機制。面對危機,不只大腦中的杏仁核在工作,我們全身內部都在發生猛烈的變化,經歷著一場化學風暴,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意識中的記憶,還有身體裡的印記。
應對焦慮與創傷,關鍵在於不能用理性去抑制、逃避情緒,恰恰相反,我們需要學會覺察身體訊號,注意當下的感受,與情緒共處,讓自己不被海嘯一般的情緒和身體反應淹沒而導致失控。每日5分鐘練習專注呼吸,不去評判感受,而是觀察身體變化,重建身心連線,幫助前額葉(理性腦)與杏仁核(情緒腦)重新協調。學習即使是在接觸痛苦和可怕的回憶時,都能平靜地呼吸,而且有意識地保持一定程度的身體放鬆,這是創傷康復的根本工具之一。
《緩解焦慮:無限人生書單第1季》
主講人:楊芮(心理學研究者)
推薦理由:一份焦慮自查手冊
推薦人群:想要正視焦慮來源,找到緩解方法的朋友

02
晾曬在陽光下

[美/英] 安德魯·所羅門《正午之魔: 抑鬱是你我共有的秘密》 上海三聯書店, 2020.10.
抑鬱是生理、心理、社會因素交織的複雜疾病,而非“脆弱”或“矯情”。
和一般的疾病治療不同,除了藥理、生理治療之外,談話療法,也就是從心理層面進行治療,是當前治療抑鬱的重要手段,透過讓患者講述當前的感受和經歷,促使患者以一種較為理性的態度對自己的問題或需求進行梳理,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此外,有些患者也會選擇去參加治療團體,通過當眾分享自己的患病與抗病經歷,一方面達到梳理自我、療愈自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鼓勵了那些處在低潮期的團體成員。
與抑鬱抗爭的過程可能是一場短暫的風暴,也可能是一場持久的拉鋸戰,除了患者自身的努力之外,也還需要很多來自家人、朋友和社會的共同努力——讓抑鬱走出陰影,成為可公開討論、科學應對的健康問題,而非壓垮個體的“秘密”。
《生命書單:無限人生書單特別季》
主講人:輝瑞中國
推薦理由:健康不是必然,疾病也非災害,我們都是自然的一份子
推薦人群:希望透過醫學人文科普,對身體、疾病、醫療乃至死亡有更多瞭解的朋友

03
承認事情發生

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論有一個洞見:當你一直不斷否定發生在你身上的事,用高度簡化的方式來看待自己,比如一直不斷證明自己在整件事情上完全沒有任何可以作為、抗拒、選擇的餘地,那就表示你在更深地壓抑。
被壓抑、否定的,總會以某種形式來找你。已經經歷過的不可能完全被取消,不可能被遺忘,頂多被壓到潛意識裡,進行各種不同的變形。
而“接受這件事情”的意思是,先在對錯判斷之外,把事實重述一次,然後承認這件事情發生了,並且承認在人的生命當中本來就不是自己行為以及行為後果的全部操控者。承認人生當中要發生許多無法完全控制的事,你就會再多一層保護機制。
《人心之謎: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的思想宇宙》
主講人:楊照(人文經典領讀者)
推薦理由:沒有不壓抑的人生,每個人都是不同程度的“精神病人”
推薦人群:帶著自我探索的勇氣,想要與自己誠實對話的朋友

04
別多想,生命本就給不了你什麼

法國作家、哲學家 阿爾貝·加繆
人生本質上是無意義的——當人突然意識到這一點時,會產生強烈的疏離感和幻滅感,這就是荒謬。加繆透過解讀西西弗神話,給了我們三種武器,面對荒謬的世界:
第一,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荒謬,但是沒有屈服也沒有崩潰,太陽出來了,該吃早餐吃早餐,這就是我們的反抗;第二,我自願走進我的生活,在這條路上既沒有苦求意義也沒有寄託於虛幻的彼岸,這樣的我就是自由的;第三,這樣的早起吃早餐,這樣的一次又一次走出家門,我居然還有精氣神,沒有被荒謬壓垮,沒有覺得這一杯牛奶索然無味,這樣的我就保持著屬於我的激情。
如果人生的本質就是荒謬,加繆會說,那正好,我會一邊繼續前進,一邊提醒自己:別多想,生命本來就給不了你什麼。以蔑視的姿態面對荒謬,從而超越它,如此,哪怕是每天出門推石頭的西西弗,也是幸福的。
《倒黴人生生活指南》
主講人:袁長庚(人類學學者)
推薦理由:人生苦短,活得奇形怪狀一些
推薦人群:覺得讀了很多道理,也沒過好這一生的朋友

看理想,看見另一種可能
祝你5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