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載:科學網
近日,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及布朗大學的4位青年研究人員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表文章,指出學術研究與教學是如何造成研究生心理健康危機的。
此次研究的受訪者超過2000人,其中78%的人自我認為同時處於焦慮和抑鬱狀態。文章作者認為,導師對學生進行過度批評和嘲諷以及對學生寄予不合理的期望,這兩類過度嚴厲的行為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傷害最大。
對此,文章作者強調,對導師開展如何進行“建設性批評”的培訓,使其學會在長時間相處過程中與學生共情,顯得尤為迫切。

4位青年研究人員所著論文截圖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危機
學界研究普遍認為,對研究生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因素很多,包括不和諧的師生關係、經濟壓力、生活與工作失衡、研究受阻以及未來職業的不確定性。
為了進一步探究研究生心理健康危機的具體原因,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Carly A. Busch等人想要了解科研和教學中的哪些具體方面會造成這些負面影響。
他們對來自142個美國科研機構的2161名碩士生和博士生進行了心理健康調查。這些受訪者分別來自生物、化學、物理及地理學科,其中自我診斷有焦慮、抑鬱症狀的人數佔比分別為9%、13%,同時有兩種症狀的人佔78%。
研究指出,導師過於嚴厲的批評和嘲諷,以及被寄予不合理的期望,是科研中對研究生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最嚴重的兩個因素。其他因素包括:缺少組織支援、同儕壓力以及研究受阻。另一方面,在科研中取得進展以及獲得情感支援,可顯著減輕研究生的焦慮及抑鬱症狀。
此外,越來越重的教學責任、缺乏教師培訓,也導致研究生的焦慮情緒增加。而來自學生的正面反饋,能極大緩解這一情況。
總的來說,科研方面的因素比教學更容易對研究生們形成壓力;相較於抑鬱情緒,研究生的焦慮情緒會更容易因科研和教學壓力產生較大波動。此外,性別、經濟情況、學科領域以及處於學位的不同階段等因素對研究生個體產生的影響具有差異性。
實際上,近年來已有不少關於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這些研究同時也警示出該問題的嚴重性。
2018年,同樣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的一項研究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危機帶入大眾視野。研究發現,相比不從事學術研究的同齡人,研究生更容易罹患焦慮症和抑鬱症。
2019年發表在Life Sciences Education上的一項研究採訪了69位生物醫學博士生,其中52.2%的人在過去一年中被診斷出心理健康問題,但尋求過幫助服務的人卻不到一半。
另一項2023年由中國學者發表在Brain and Behavior的論文,對50項研究、近4萬研究生的資料進行薈萃分析後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研究生遭受焦慮的困擾。其中,10.3%的受訪者正在經歷嚴重焦慮,男女在患病率方面沒有明顯差異。
惡性迴圈
研究生普遍心理承壓,反過來,他們的狀態也影響著其在學術上的表現。
研究結果顯示,焦慮對研究生的科研造成的最大影響是,容易產生“逃避任務”的情況;其次是過於關注細節以至於浪費大量時間,以及逃避有風險的挑戰。在教學方面,焦慮讓研究生們效率低下。

焦慮(綠色部分)和抑鬱(藍色部分)對研究生科研(左)和教學(右)的影響。圖源:Carly A. Busch等的論文
出現抑鬱症狀的研究生則報告稱,抑鬱讓他們在科研上缺乏動力、喪失專注力併產生自卑心理。在教學方面,抑鬱令他們缺乏能量,同時疏遠自己的學生。
此外,抑鬱程度較嚴重的研究生們更容易換PI。其中,69.3%的人認為這推遲了他們的畢業時間。此外,焦慮或抑鬱更嚴重的學生考慮退學的可能性也更大。
也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案例。有人指出,這些負面情緒有時也會起到一些促進作用,比如焦慮讓他們產出更高品質的成果。
大多數情況下,焦慮、抑鬱對研究生做科研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可能進一步加劇他們當下的狀態,形成惡性迴圈。
導師應學會提出“建設性批評”
我國研究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研究發現同樣不容樂觀。
一則2021年的報道顯示,對我國研究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調研發現,35.5%的被調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鬱表現,60.1%的被調查研究生有焦慮問題,女生的抑鬱、焦慮平均水平均高於男生。
一些近年來被曝光的師生間“有毒關係”的案例也顯示出部分研究生所面臨的惡劣處境。
2024年4月,北京某“雙一流”高校15名碩士研究生聯名舉報指導老師鄭某,稱因其長期壓榨,多名學生出現生理和心理問題。舉報資訊中顯示,鄭某多次對學生進行侮辱與謾罵,還指使學生們去做很多與科研無關的雜事,包括為其家庭幹活、幫小孩完成作業等。此外,舉報檔案最後還附上了11份門診病歷,顯示學生存在輕度抑鬱、中度抑鬱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此後,涉事高校釋出情況通報,決定取消鄭某研究生導師資格,停止其教學工作。同時,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全力保障學生在校的正常學習科研生活。
對不合格的導師,可以透過取消他們的教學資格施以懲戒,但研究生們的心理問題已經存在,耗費的時間精力也無法追回。
也許正如Busch等人在研究結論中指出的,身處權力結構上級的導師們需要學會如何提出“建設性批評”;同時來自外界的情感與正面支援,對避免研究生墜入情緒黑洞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相關論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4-02457-z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bt.4089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brb3.2909
https://m.baidu.com/bh/m/detail/ar_966372850969592884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9219439088089496&wfr=spider&for=pc
更多精彩:
相關閱讀:
轉載:科學網。本文版權歸屬作者和原載媒體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