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有書憑欄 · 主播 | 阿成

亞里士多德說:
“子女的天性都得之於父母,有如植物得之於土壤。”
父親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
與母愛的溫柔滋潤不同,父愛更多時候給人以深沉之感。
如果說母親的愛是外顯的,父親的愛則更像是“內秀”的。
正因此,很多孩子在童年的時候,都沒有讀懂父愛。
或許,真的需要時光和閱歷的沉澱,我們才能讀懂父愛的本質。
那時,我們才能明白,父愛的形式多種多樣,但結果卻殊途同歸:
父愛塑造了我們,並影響著我們去塑造世界。


麥家:父愛是沉默
作家麥家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被童年困住的人。
他的父親是一位淳樸的農民,對孩子的教育只會用打和罵這樣原始的方式。
有一次,幾位同學對父親出言不遜,憤怒之餘,麥家用打架的方式來捍衛尊嚴。
聞訊而來的父親,並沒有護著他,反而是狠狠地扇了他兩個耳光。
麥家的鼻子被打歪,頓時血流不止。
父親的兩巴掌,還有村裡人的冷眼,讓麥家漸漸變成一個孤獨的孩子,一心想著逃離。
夢境中,他常常被一隻翅膀有一米多長的大鳥叼著離開故鄉。
後來,麥家透過高考終於離開了故土,在之後的十幾年,他都沒有回過家鄉。
即使寫信,也只是關心母親,從不提及父親。
直到麥家有了兒子,為人父的辛苦讓他反思並主動緩和與父親的關係。
他開始定期給父親打電話,回家看望父親,並且與父親約定一起旅行。
他希望透過更多的相處,達到與父親的和解。
可惜,沒過多久,麥家的父親得了阿爾茲海默症。
直到去世,父親在麥家面前都沒有清醒過,這也成為麥家巨大的遺憾。
麥家認為,《人生海海》中的上校是他心目中的完美父親。
上校性格剛強,又常懷悲憫之心,即使苦難來臨,他也能一笑置之。
麥家把對父親的期待,放在上校這個人物形象中,從而讓他在現實中與父親持續二十年的埋怨,終於用文字和解了。
麥家和父親的關係,是許多中國式父子的縮影。
在傳統東亞家庭中,父親吝嗇情感表達,習慣把情感積壓在心底。
正因為如此,父愛很多時候化作沉默,更會被誤認為是冷漠。
由於缺乏溝通和正確的表達,父親和孩子之間彷彿永遠隔著鴻溝,引起了許多不必要的誤會。
這種誤會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解除,反而會成為孩子心中的一道傷口。
麥家用文學想象治癒了這傷口,可仍有孩子被困在無助的童年中……
這世間最讓人感到難過的,並不是善與惡的對抗,而是善與善的誤解。
父愛深沉,但並非沉默。
別讓沒能說出口的愛,成為父親和孩子共同的負擔。
很多時候,我們期待沉默的愛終將被表達出來,就像沉默的父親也在期望被讀懂一樣。


劉墉:父愛是細膩
在亞洲頂級暢銷書作家劉墉看來,雖然父親只陪伴了他九年,但對他的愛卻充滿了兒時的記憶。
年幼的時候,因為擔心普通的衣服布料會傷到劉墉幼嫩的皮膚,父親不惜走很遠的路,只為買到純絲的汗衫給他。
後來,這種絲質的內衣停產了,父親看劉墉改穿上棉質的汗衫,眼睛流露出心疼的目光,不停地問他:
“衣服扎不扎皮膚?”
父親疼愛劉墉,在炎熱的夏夜,不惜用“恣蚊飽血”的方式來保護兒子。
有一次,一隻蚊子“嗡嗡”地飛到父親的手臂上,父親發現了,卻一動不動,直到估摸蚊子已經吸足了血,才把蚊子打死。
母親在一旁,不解地問道:
“看到了還不打? 哪兒有這樣的人?”
父親笑著說:
“等它吸飽了,飛不動了,才打得到它。 打到了它,才不會再去叮我兒子!”
幾十年過去了,劉墉每次被蚊子咬的時候,總會回想起父親。
成年後,劉墉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更懂得了年幼時父親對他無微不至的付出尤為珍貴。
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更懂得怎麼去愛別人。
探討教育孩子,劉墉在《靠自己去成功》書中寫道:
“每個人都有他的特質、他的優點,以及他走出去自己闖天下、自己去受苦的本能。 最好的教育是讓他們這些長處獲得充分的發揮。”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很多種,其中最為深刻的一種,是孩子在父親身上學會了如何去愛。
前段時間有一個話題非常火:“逐漸發現自己越來越像小時候的父母!”
其中,除了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讓人讀懂了父母的辛勞之外,也不乏父母對孩子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親,是孩子來到世界上最初接觸時間最久的男性。
父親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性格塑造極為重要。
孩子正是在童年時期,形成了對家庭的初步認識。
在父愛關懷中成長的孩子,才更加懂得如何去關愛自己的孩子。
這是愛跨越代際的表達。


汪曾祺:父愛是童心
汪曾祺的父親有一句名言:
“作為父親,要儘量保持一點童心。”
他的父親被稱為“孩子頭”,經常用染了色的絹做成風箏,用胡琴的老弦做線,然後帶著一幫孩子在麥田裡奔跑。
少年時期的汪曾祺愛唱戲,父親就在家裡拉二胡給他伴奏。
有這樣一位充滿童趣的父親,是孩子的幸運。
深受父親的影響,汪曾祺本人也性格隨和,幽默風趣。
汪曾祺家中,從未有輩分的約束。
在自己兒女和孫輩的口中,汪曾祺有個別號叫“老頭兒”。
即使有來訪者在家中,孩子們也會喊汪曾祺叫“老頭兒”,每每讓人家納悶。
汪曾祺與孫輩之間,經常發生許多有趣的事情。
一次,孫女蹲在陽臺上把泥巴捏成點心的樣子,然後端到正在寫作的爺爺面前說:
“老頭兒,瞧瞧!”
汪曾祺馬上放下手頭的事情,認認真真地看看孫女端來的“點心”,還會聞一下,並誇讚:
“做得真香,真好!”
有的時候,孩子們還會在他稀疏的白髮上綴滿花卡子,玩梳小辮的遊戲。
看到這樣的情形,兒子忍不住責怪孩子們。
汪曾祺反而氣憤地教訓兒子:
“你們管得著嗎? 我們就願意這麼玩!”
他始終堅持,“沒大沒小”才是充滿人情味的家庭。
如果兒女對父母只剩下敬畏和服從,是最沒有意思的。
心理學家格爾迪說:
“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一個有童心的父親,能夠用和孩子一樣的視角看世界,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網路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熱梗:媽媽帶孩子,孩子乖巧可愛,爸爸帶孩子,孩子活著就行。
玩笑打趣之餘,也隱含著一個現象:和溫柔的母愛比,父愛更具冒險精神。
這一點,在有童心的父親身上更為明顯。
這樣的父親,懂得順應孩子的天性,引領他們去探尋未知的世界,讓他們保持對生活的熱愛。
孩子長大後,也會更有勇氣,心態樂觀。
這對成長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
尼采說:
“當一個人走過一座吊橋,父愛就像是吊橋邊的扶欄,可能永遠不需要倚靠,但是如果沒了他,沒有人敢踩上那座吊橋。”
歲月無跡,父愛有痕。
不同的父親,表達愛的方式不盡相同。
或許他很沉默,在等你去理解;
或許他很溫柔,讓你心頭一暖;
或許他很童趣,令人倍感輕鬆。
但其內化於我們心靈深處的堅強、溫和與勇氣,卻讓孩子成為了最好的自己。
所以,勇敢去表達對父親的愛吧!
如果他很內秀,那就你來主動,就像童年時和父親玩過的那些冒險遊戲一樣。
愛,本來就自然而簡單。
願天下的父親,都被時光溫柔以待,兒女相伴,細數年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