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倔的孩子,是父母的福報

作者 | 黎響
編輯 | 飛魚
責編 | 陳輕輕
前兩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大學同學深夜發文,附帶了滿地散亂的課本和摔碎的花瓶圖片。
朋友圈內容大致是——

孩子剛跟自己吵完一架,她反思為什麼自己學了那麼多親子教育的課,還是沒有辦法應對孩子的叛逆。

這條朋友圈很快就引起其他同學的共鳴,大家一邊在安撫,一邊也在抱怨:
現在孩子不知道是不是手機玩多了,叛逆期提前了;
以前他們都是乖乖女,男生也就是高中才開始特立獨行;
怎麼現在孩子小學沒有讀完,就開始有對抗意識了。

但與此同時,我在諮詢中卻觀察到另一種現象:
那些沒有被過度打壓的叛逆孩子,他們長大後因為更清楚自己要什麼、不懼怕權威等,生活和工作反而更加順利。
藉著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
為什麼說小孩子叛逆,未必是件壞事?

想消滅叛逆的家長們

先說我觀察到的普遍情況——
很多家庭裡,孩子身上的叛逆就像是病一樣的存在,父母躲避不及,到處找各種良方想消滅它。
比如,家長使用高壓嚴管的方式,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為自己的喜好爭取。
特別是一些獲得了社會意義上成功的父母,他們自信地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知道怎麼樣才是對孩子好。
而一直處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長大,孩子很容易要麼畸形,要麼枯萎。
一個典型案例就是《新警察故事》裡面由吳彥祖飾演的阿祖。
阿祖的父親是香港總警司,他很在乎紀律、榮譽,也將警隊的“命令-服從”的做事方式強加給兒子,不允許阿祖做自己想要的事情。
一旦他想要頂嘴,父親就打罵他,說他是廢物。
阿祖的母親也是商界有名人物,但她只會用錢哄好阿祖,讓他不要再叫嚷著堅持自己想要的東西;
她從來沒有看到過阿祖的需要。
活在有名、有利、有權勢的父母的陰影下,阿祖從來就沒有辦法真正地為自己爭取成功過。

因此,阿祖走上了一條替代性復仇的道路:
他跟幾個受到同樣創傷的有錢子女組成虐殺小隊,專門獵殺像他父親一樣的警察,搶劫像他母親一樣的有錢人。
阿祖這麼做,是將父親對自己的否定(比如廢物、丟臉)轉移到警察身上,
透過給警察隊伍帶來恐懼,間接毀滅父親的價值體系。
另一方面,他報復父親的方式跟父親施暴的行為如出一轍,這體現出他對父親的過度認可:
既然我沒有辦法發展出自己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意義,
那麼我就要用父親的方式,做得比他過分,以此來證明自己是能戰勝他的。
最終當阿祖被警察包圍時,他的父親怒不可遏地向他走去,但阿祖聽到的還是父親氣急敗壞的咒罵聲。
阿祖知道自己的暴行讓父親顏面掃地,
這一刻,他成功地用父親的方式打敗父親,也強迫那個一直看不起他的父親,正眼看著他。
不被允許叛逆
會帶來兩種後果
當然,大多數的家庭不可能遇到如此戲劇性的經歷;
但類似劇本卻屢見不鮮,即便孩子沒有明著對抗,他們也會採取其他的方法去表達自己。
其一是孩子會意識層面配合、潛意識搞砸;
其二是孩子透過過度認可父母來實現報復。
但無論是哪一種,它們所引發的後果都是消耗彼此的。
我們以孩子的學習問題為例。
一個特別在乎成績的家庭,父母都特別關注孩子學習,把孩子逼得喘不過氣。
每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例如參加音樂會,練習手工,做一些與學習不相關的事情,都會被業為重”這個理由壓下去。
結果,平時學習儘管很認真的孩子, 但是一到大考就生病,或是陷入情緒障礙,最終搞砸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戰。
很多孩子並不是故意搞砸——
在意識層面,他們也特別想要考好,以避免打罵。
那麼怎麼解釋每次考試都會肚子疼、記憶力衰退、暈倒?
其實是他們潛意識中實現的替代攻擊。
正是因為父母特別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那麼沒有什麼比搞砸他們最重視的東西,更能體現對父母的報復了。
另外有一些孩子,會過度認可他們父母對於分數的看法,在與人交往中,只關注對方的外在成績:
只看得起有分數高、有錢、有名氣的人;
願意巴結能幫助他們提高的人,功利式交友。
他們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優秀了,就會有很多人喜歡自己,看不上真誠互惠的行為,也難維持友誼和親密關係。
一個人如果一直沒有辦法完整走過叛逆期,那麼他們就只能以他們父母的規則指導生活,而這並不是他們自己選的。
但是不能叛逆的孩子,自我意志不會消失,而是會化作一把鈍刀——
要麼刺向自己,要麼刺向關係。
無論如何,結果都是兩敗俱傷。

善用叛逆
提升孩子的主體性

很多父母深受叛逆期孩子的傷害困擾,在諮詢室裡,我會適時提醒他們:
有沒有發現,其實人類發展的歷史裡充有大量對於叛逆的描述,最經典的是哪吒和孫悟空。
如果他們因為被權威壓制而一蹶不振,變得溫順馴服,那麼就沒有辦法實現完整的成長。
所以我會更推薦,大人們藉助孩子叛逆的契機,來幫助孩子發展主體性。
通俗地說,「主體性」就是一個人做自己生活的主角,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期望、社會的標準來規劃自己的生活。
這其實是一個很難得的品質。

我們或許看到過這樣的例子:
進入社會工作之後,那些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的人,往往會發展的比「乖孩子」快很多;
後者傾向於聽話、服從,也更容易被當做墊腳石。
這是因為——
有主體性的人會更加確信自己的選擇,第一反應是“我可以試試”;
而缺乏主體性的人會更願意做保守的、熟悉的、別人建議的選擇,更多時候是思考“我可以嗎?”
而大多數的成就,本質都是冒險和勇氣的結果。
所以,如果想養出以後更具競爭力的孩子,一定要注重他們的主體性培養。
對事物的好奇心、規則的批判、權威的挑戰,這些能力早應該在更前面的叛逆期裡得到磨練。
叛逆是孩子探索自我、嘗試獨立、擺脫父母依賴的表現,目的是確認“我是誰”
家長可以做的,就是讓孩子在叛逆期裡,能夠伸展手腳,甚至能夠“戰勝”自己。
例如——
媽媽以前給孩子選擇出門要穿衣服,孩子都會穿;
到了某一個階段,孩子會質疑“為什麼我穿什麼都要你替我做決定?”
在這個僵持過程中,孩子發現自己想穿自己的衣服,意味著媽媽會不喜歡。
很多時候,孩子會受不了這種內疚感,而選擇不情不願地服從。
而這位媽媽本可以有另一種選擇,就是讓孩子“戰勝”自己。
媽媽只需要回應:
哦,原來你有自己的決定了,那我以後就不多管你穿衣服了;
但是你要注意保暖,不然會著涼。
穿衣服其實是生活中很小的細節,但它對孩子傳遞出一個重要的意義:
TA沒有想法的時候,媽媽能夠幫助TA;
但是TA想要試試一個人去做的時候,媽媽是會退讓的。
孩子在跟父母在這些小事的對抗中,不斷獲得勝利的感覺,拼湊在一起,就能形成她與這個世界的感覺。
用武志紅老師的話來說,就是“我基本是可以的”

父母如何渡過叛逆陣痛期?

當然,很多父母會說——

 這些道理我也懂,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孩子跟我們對著幹,這樣的拉鋸戰讓當爹媽的身心俱疲。

父母粗暴地對待孩子,他們事後也會很後悔,意識自己做錯了。
可是,這種迴圈還是不斷發生。
那麼,這裡我分享兩個方法,嘗試緩解父母的痛苦。

第一個方法是:轉念。

家長的很多痛苦和煩惱,其實來源於心理落差——
 以前我家女兒是聽話可愛的,怎麼上了初中之後就天天兇我。
這個想法的潛臺詞是,孩子會回到聽話順從的狀態,只是現在“出了些問題”。
然而,叛逆並不是一個可以跳過的階段。
在家庭治療裡,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家庭生命週期”
家庭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個階段都要求這個家庭的成員形成新的相處方式。
如果我們一直用不變的思維去看待家庭關係,那麼關係就會僵住。
而面對叛逆期的孩子,替代性的理解方式可以是——
孩子懟你煩你,不是因為你不好、也不是他們不愛你了,而是因為他需要。
怎麼理解呢?
因為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經歷心理上跟父母分離的過程;
他們需要向所有人,包括他們自己,作出一個標識:
我不是你,你也不能控制我。
但他們缺乏經驗,於是會用到一些粗糙、過激的方法。
這個時候,孩子真正攻擊的不完全是父母,而是以“我”為代表的“他者”。
這個過程確實煎熬,也是各方最脆弱的時刻。
父母由於比孩子更能扛住壓力,所以只能請父母多承擔這些無名的怒火和怨氣。

第二個方法是:抓大放小。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在叛逆期出現人身危險、斷送前程,於是無時無刻都在說教孩子
但,這樣很容易出現一個惡性迴圈:
孩子發現自己在父母眼中做什麼都不對,那麼也就意味著他可以做任何壞事,因為他們已經不能更糟糕了。
擔心孩子叛逆的父母,會引導孩子變得更加叛逆。
所以在這個階段,父母更重要的是要想好:
什麼性命攸關的原則,是作為權威必須要捍衛的;
其他事情必須要讓步,分清楚主次。
在大多數事情上,父母可以秉持一種與孩子商量的態度,尊重孩子透過犯錯的方式學習。
例如,
孩子偶爾晚睡,父母不用嘮叨,讓孩子熬幾個夜,第二天他上課打瞌睡,被老師
點名批評了,孩子感覺到自尊受損了,自然就會睡多一些。
但是對於那些最重要的事情,要狠抓死抓。
這樣是給孩子一個很明確的資訊:這是紅線底線,不能夠逾越。
例如,
孩子放假回家,不能夠去水庫裡面游泳,因為這是會危及生命的,無論孩子怎麼
大吵大鬧,父母也不能放鬆。
所以,即使孩子叛逆,心裡也會盤算——
在什麼問題上,反對父母是容易成功的;
在什麼問題上反對,是沒有效果的。
這給與孩子一種對於自己能力的真實感知:我是有能力的,但不是全能的。
在溝通的過程中讓孩子看到不同規則的重要程度之分,反而能夠降低他們危害自己的可能性。

 寫在最後 

孩子的叛逆期可以說是一個很難熬的時期,是他們成長過程中“黎明前最暗時刻”。
孩子要成長,他們需要展現出自己的攻擊性、征服欲;
作為父母需要忍受一段時間,會過得很不舒服。
這個階段的處理,影響孩子以後在這個世界中生存的能力;
也更會直接影響親子關係究竟是走向親近還是疏遠。
但我們可以期待的是——
順利度過這段艱辛之後,雙方都能以一種更加成熟的方式來表達對彼此的愛。
作者:黎響,資深心理作者,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碩士,擅長人際關係、家庭系統、職場等議題,個人公眾號:黎響David。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今晚7點 黃玉玲直播🌟
為什麼我們不敢表達攻擊性?
如何讓攻擊性健康流動?
怎樣建立穩固的心理邊界?
⏰ 今晚7點

特邀資深諮詢師黃玉玲談談:
攻擊性和邊界
直播無回放❗點選立即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