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主創團 牧青野 本文首發小十點
被網上的兩個反PUA小孩笑瘋了!
剛做完飯的大人,對男孩說:
“我幫你做好了飯,炒好了菜,我快熱死了,可我捨不得開空調,你知道為什麼嗎?”
“熱死都不開,那是你腦子有泡!”
“你這孩子,大人都這麼辛苦了,你一點都不感動嗎?”
“我感動啥?你感動你自己就好了!”
一個小女孩,對媽媽說:
“媽媽,我們一起吃冰激凌吧。”
“媽媽捨不得吃,你吃吧,吃剩了我再吃。”
“那你還是別等了,估計我剩不了。”
“寶貝,你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才能天天吃冰激凌。”
“還是算了,那不得吃膩了……”

網友紛紛評論:
“這妥妥是我的嘴替!”
“果然還是新腦子好用!”
“對方拒絕了你的PUA,並回懟了你!”
在生活中,有太多這種喜歡自我感動式付出的父母,他們對自己自虐,對孩子無私,以為這樣就能換來孩子的愛。
可這種付出,看著震撼,聽著偉大,其實是用自己的委屈,綁架了孩子的一生……

網上有個影片,看完讓人內心五味陳雜。
兒子小的時候,父親丟下一句“厭倦了瑣碎而平淡的生活”,就拋妻棄子二十多年不聞不問。
母親帶著兒子搬出之前的家,辛苦半生拉扯兒子長大。等他娶妻生子後,母親也準備開始享受晚年生活。
沒想到,消失多年的父親,因為癱瘓需要人照顧,回來找兒子。
一開始,兒子把父親送到了養老院,但父親脾氣太大,要求挑剔,兩個月氣走了四個保姆。
無奈之下,兒子只能把父親接到了自己家照顧。
看兒子和兒媳被前夫折騰得焦頭爛額,母親主動提出幫他們照顧前夫。
她說:“兒子壓力太大,太累了,我心疼兒子。”

後來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兒子獲得了一檔節目的幫助,可以翻新家中的老宅。
可兒子的做法卻讓人大跌眼鏡。
為了讓癱瘓的父親生活方便,他把整個一樓幾乎都設計成了父親的私人房間,臥室外更有精心佈置的“蘇州園林”式景觀。有山、有水、有魚,既豪華又雅緻。
他和妻子的房間,是一個挑高的小複式,樓下休閒娛樂,樓上看書辦公,還有茶室可以看星星。
就連妻子養的貓,都有一個小“別墅”。
但反觀母親的房間,卻被兒子裝修成了一間小小的“保姆房”,一張床、一個衣櫃。
轉角是洗衣機和烘乾機,還有自動升降的調料架,方便母親被父親隨叫隨到時可以自動滅火的灶臺。
而母親唯一的愛好乒乓球,被裝裱在一個畫裡,擠在馬桶上方。
鏡頭前,這位母親勉強笑著:“除了兒子,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
有網友辣評:“真是幸福的一家三口,兒子找到了一個不花錢的護工,癱瘓的老父親也有了一個稱心如意的保姆。”

每個看似“白眼狼”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任他予所予求的父母。
父母在“我都是為了孩子”的想法中自我感動,孩子卻只覺得你的付出和犧牲,都是理所當然。
《深度關係》中指出,父母的過度付出,會讓孩子被動成為“辜負者”,他們會覺得父母可以被辜負,或者被激發出內疚感。
知乎上看到一個女孩的分享,她從小在母親的“你就不能體諒我一點嗎?”“你你怎麼一點良心都沒有?”中長大。
她體諒母親的辛苦,所以只能默默忍受母親的傷害,直到情緒壓抑太多,最後患上了抑鬱症。
父母的強行賣慘,換不回孩子的真心感恩。
父母的過度自我犧牲,也只會毀了自己,毀了孩子。

有位媽媽分享了自己自我感動式養育的“翻車”經歷。
她帶兒子去配近視眼睛時,忍不住一遍遍叮囑:
“眼鏡的材質很重要,可不能給你配便宜貨。”
“唉,媽媽用的眼鏡就是雜牌。”
她原本想著,自己對孩子這麼好,啥都給孩子捨得,給自己卻捨不得,兒子一定會說:“媽媽真好!我愛媽媽!太感動了!”
沒想到,她兒子不但不領情,還衝她發火:
“你就不能對自己好一點嗎?為什麼非要用這種方式讓我內疚?”
“你以為你這是愛我嗎?你只是想讓我有負罪感!”

聽到兒子這樣說自己,這位媽媽覺得兒子一點都不理解她的苦心。
可沒想到的是,晚上接兒子時,她隨手給自己買了一杯奶茶,兒子看到後卻笑著說:“媽媽,看到你給自己買奶茶,我真的很開心。”
孩子其實並不想看到父母為了他們失去自己,也不想看到父母活得太過辛苦。
但我們做父母的,卻總是忽略這一點。
精神分析專家樸又蘭曾說:
“人類經營生命的最終目的,是要朝著滿足自我的方向前進。在親子關係中,也毫不例外。”
自我感動式的父母,就是看不見孩子的需求,因為他們只想滿足自己“當一個好父母”的自戀需求。
但任何事情一旦過度,就會對關係中的雙方都造成傷害。

就像心理學家武志紅提出的:“父母的過度付出,其實也是一種對自我的破壞。”
簡單說,就是當父母對自己的辜負越多,為孩子做出的犧牲越大,就會不自覺地生出“怨氣”。
因為有了“怨氣”,父母就會不自覺地想要孩子用聽話、孝順回饋自己;
因為有了“怨氣”,父母就會覺得自己過得不好的原因,都是因為孩子。
所以,放下想要做個好父母的“自戀情節”,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奇葩說》辯手黃執中講起那個經典的“吃魚頭”故事時,感慨道:
“媽媽也好難,自己吃魚頭,想把最好的魚肉留給孩子,可孩子直到媽媽去世,才知道真相。”
“孩子也好難,他可能用一生揹負對媽媽的愧疚和自責。”
愛,本就是左右為難。
我們雖做不到事事圓滿,但可以盡力維持好養育中付出的天平,不讓孩子揹負道德壓力,不讓自己活得一生擰巴:
1、 不弄反吃苦的物件
郭晶晶曾在一次採訪中說,她小時候吃過很多苦,才鍛煉出了長大後無比堅韌的性格。
所以她會讓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階段也去吃一些苦,這樣他們才能知道生活的不易。

當然,讓孩子吃一些生活的苦,不是讓孩子真的去沒苦硬吃,而是讓他們去接觸一些生活中的真實。
比如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他們透過自己動手,在真實的生活中獲得成就感。
父母少包辦一些,孩子多動手一些,有了生活的真實體驗,孩子的歸屬感和責任感也會更強。
2、 不弄反關注的重點
蘇茲·盧拉曾說:
“我發現,當我關懷自己時,我的孩子是受益人;我發現,我們必須首先不惜一切代價關懷自己的內心—— 我們的身體、心智、情緒和內心生活的心。我們自身的轉變,是給孩子最偉大的禮物,可以讓他們自由地成為他們自己。”
就像前文中的那個男孩,他看到媽媽買了奶茶後開心,是因為他看到媽媽把關注點放在了自己身上。
一個能專注自身的父母,一定會是孩子眼中閃閃發光的父母。
因為,你關注自己,愛自己,就是在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

3、 不弄反焦慮的內容
《為何家會傷人》中寫過一個觀點:
很多父母真正焦慮的,不是孩子真的有問題,而是和孩子的分離。
這類父母因為自己無法獨立,所以需要用“密不透風”關愛孩子的方式,去消除自己的孤獨和空虛。
這讓我想起我的一個家長。
她獨自帶著女兒長大,但在女兒考上大學後,一度想要搬去女兒的大學旁租房照顧女兒。
在被女兒拒絕後,她一次次對我們抱怨:
“我這麼多年辛辛苦苦帶她,一件新衣服都捨不得買,她竟然這樣嫌棄我!”
孩子從出生起,就註定和我們終將分離。
在孩子長大後,選擇放手,不要用“偽裝”的愛,去束縛他們走向廣闊天地的腳步。

被網上的一段話看到淚目:
“原生家庭最讓人窒息的,是父母讓孩子窒息的同時,又讓他感受到,你內心是愛他的。
他怨恨你造成的傷害,想要逃離你建的那座為他好的牢籠。可他也實實在在感受到過愛的瞬間。
心中深處的愧疚之情,讓他忘記了和父母之間存在的裂縫。
這種強烈的負罪感,像一件溼透的棉襖。
穿上冷,脫下了冷。
像跗骨之蛆一般,一點點,把他蠶食成聽話的玩偶……”
愧疚這兩個字,橫在孩子的感激和恨意之間,讓他們一生難得解脫。
可這一切,並不是我們愛孩子的初心。
最後,想對所有父母說,別用愛綁架孩子,更別用愛毀掉孩子。
父母不過度犧牲,孩子能輕鬆成長,就是最好的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