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父母給孩子最好的“養分”:是在這5方面為他賦能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諮詢近期課程(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父母愛的情感關注、積極的鼓勵、充滿信任的目光、適度的尊重、理解和支援,是給孩子最好的“心理營養”。
——薩姐
作者:暖心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過年期間,我被一個10歲的女孩心疼到了。
這個孩子成績很好,可是在大家面前卻是唯唯諾諾的。
一天,在聚餐的時候,有人誇女孩很乖、成績好。
她聽見有人討論她,特別不自在,把頭埋得低低的,一句話都沒有說。
她的媽媽聽完,不在意地說:
她太內向了,成績好有啥用,膽子小的很,只知道在我屁股後面轉悠。
媽媽給了她一堆標籤:膽小鬼、沒出息、一輩子就這樣了……
女孩聽媽媽這樣說,更加羞愧,吃飯都變得小心翼翼,連夾菜都不好意思,吃完飯就匆匆回家了。
看得出,女孩很自卑。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長階段,心理的健康發展如同身體發育一樣,需要充足且適宜的“養分”。
這樣的“養分”包含:父母的情感關注、積極的鼓勵、充滿信任的目光、適度的尊重、理解和支援的力量。
如果父母無法給予孩子這些成長的“養分”,孩子極易產生自卑情結。
因此,如果不想培養自卑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在這5方面為孩子賦能。
01
為孩子注入“情感養分”

做他堅實的後盾

網上有人問過一個問題:什麼樣的孩子能最終收穫人生的幸福?

有一個回答是這樣說的:
一個有幸福感的孩子,他不一定是成績好的、但是他卻可以處處得到父母的肯定、讚揚以及包容,讓他知道自己被深深地愛著。
然而,許多父母嘴上總說著愛,言行上卻處處在破壞孩子的能量:
孩子做錯了事,一頓批評;
孩子沒考好,就否定他的努力;
孩子明明很好,卻給他一堆負面標籤
殊不知:
父母的否定、打擊就是在向孩子說“你很差勁”。
父母的打罵和責罰,就是在說“我不喜歡你”。
漸漸地,孩子在父母“不愛”的言行裡變得自卑、懦弱。
每個孩子,都渴望正面的鼓勵、肯定、誇讚,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情感養分。
熱播電影《哪吒》中的哪吒出生時被魔丸附身,天生自帶魔性。
他天生頑劣,哪吒不斷地闖禍。
但是他的父母依然愛他。
踢鍵子把父母踢進牆壁,父母微笑著說“重新來”;
他被丟進煉丹爐中滿身是刺,母親依然不顧被扎傷也要抱他。
母親說:我不在乎你是魔是仙,我只知道你是我兒,你什麼樣子我都愛。
父母的責任其實就是:無論孩子做了什麼,父母都去愛他,而不是厭棄。
一句“孩子,你很棒”,讓孩子感知自己的價值。
一句“別怕,我們在你身後”,能給予他們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擁抱、讚揚、支援,都會填滿孩子的情感世界。
“被愛”是孩子最好的能量場,因為它讓孩子知道“自己背後永遠有人”。
02
給予孩子“尊嚴”
賦予他價值感
看過一個新聞:
一個母親特別強勢,從來都不尊重兒子,永遠讓兒子按照她的喜好來做事。
小時候,母親給他報課外班,從來不問他的意見。
兒子上高中選文理科、大學選專業,母親都不允許兒子作主。
一旦兒子反抗,母親就會破口大罵。
母親長期的壓迫,讓兒子活得很壓抑,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滿足母親私慾的傀儡,於是對母親心生了怨恨。
在一次醉酒中,他毆打了母親。
對孩子而言,最痛苦的莫過於:父母滿嘴是愛,卻從不在乎他的感受。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維和人格,他有價值、有尊嚴;他不希望每一次接受的反饋都是父母的反駁和拒絕。
一旦父母不尊重孩子,會削弱孩子的價值觀,他會覺得“我的存在沒意義、不能為了自己而活”,讓孩子失去對生命的激情。
楊瀾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我跟子女的默契就是,進他們的房間先敲門,不經他們的允許不翻動他們的物品或檢視他們的手機;
帶著他們一起參加家長會,事先詢問他們對老師的看法,當著老師的面不說孩子的不是,只討論怎樣可以做得更好……
我覺得這樣的尊重反而讓孩子更自律,同時也養成尊重他人的習慣。”
每個孩子都是有情緒感知能力的人,父母的尊重就是開啟他價值的重要鑰匙。
我們要給孩子一種愛,它就是:
能看見、尊重、並接受他人的能力;
走出自我,換位體諒孩子;
不設條件,去保護孩子的思維;
給足孩子面子和尊嚴,孩子才會有被珍視感、價值感,從而活得自信而又勇敢。
03
寬容孩子的“錯誤”
讓他學會負責
生活中特別多這樣的場景:
孩子摔倒了,父母批評:讓你慢點不聽,活該;
孩子考試沒考好,父母埋怨:一天只知道玩,能學好才怪;
孩子做家務,打碎了一個碗,媽媽斥責說:“笨死了!碗都拿不穩。”
……
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父母就覺得是天大的事,父母不僅要情緒宣洩,內心還在不斷否定孩子:沒記性、笨、不聰明、沒出息、壞、無能……
孩子,承受著犯錯後的恐懼感和不安之餘,選擇逃避錯誤,最終變成一個毫無責任感的孩子。
哲學家丹尼爾·丹內特說:
“犯錯不只是學習的機會,是人們學習或者真正作出創新的唯一機會。”
錯誤並不是一種結果,而是提升點;正確的引導就會引導孩子在錯誤中去成長,重塑孩子的責任感。
一個二胎媽媽,正在給哭鬧不止的老二衝奶粉,忙得手忙腳亂。
這時候老大卻把一袋薯片撒到地上到處都是。
以為會被訓斥的老大,已經躲到了角落裡,嘴裡說著:“媽媽對不起。”
看著唯唯諾諾的兒子,媽媽暴怒的情緒一下被澆滅。
她沒有罵兒子,而是指揮著孩子拿起一邊的掃把開始清理。
然後,媽媽很溫柔地對孩子說:“沒關係,做錯了事別慌張,要去解決問題,下次你就能長記性了。”
孩子點點頭,然後迅速地清掃地面。
蒙臺梭利博士說:6歲前的孩子正處於感官探索的高峰期,在這個年齡段,你讓孩子安靜下來做一個乖寶寶,幾乎是不可能。
孩子年齡小的時候,犯的錯越多,成長點也越多。
大方接納孩子的錯誤,然後用平和心緒去教會他堅定原則、鬆弛應對,孩子未來才會擁有抗事的能力。
04
給足孩子“信任”
讓他心裡能量充盈
一位資深班主任講了一個學生的案例。
這個學生的父親因為怕影響孩子的成績,阻止孩子看電視。他為了防止孩子偷看,每天都會在遮蓋電視機的布巾上悄悄放了幾粒小米,這樣就能知道孩子有沒有看電視。
但是他並不知道,其實孩子是知道的。
孩子覺得父親特別不相信他,內心很氣憤。
於是他就和父親對著幹,每天偷偷在家看電視,看完之後將那幾粒米放回原位,所以父親一直沒發現。
更因為對父親的不滿,他在學校裡經常不交作業、不打掃衛生。
班主任說:他也許一直有擔心“被窺見”的情緒壓力,心思和精力都花費在防範家長和尋找各種藉口上,就這樣沉默寡言“躲躲閃閃”地生活在校園裡。
有些父母,總喜歡帶著質疑和偷窺去管教孩子:
孩子出去玩,懷疑早戀;
孩子信誓旦旦的承諾,父母卻覺得孩子做不到;
孩子想要進行一項挑戰,卻覺得孩子在說大話……
父母的這些不信任感,會讓孩子內心覺得:
父母不重視我、他們覺得我很差勁、我讓他們失望、他們不喜歡我……
最終,孩子在多次“尋愛”無果後,破罐破摔,變得叛逆。
美國心理學家艾琳·卡瑟拉進行過一項著名的實驗:信任遊戲。
實驗將父母和孩子分開,孩子在房間內玩耍,父母在門口等待。
然後把父母分成兩組:
一組是給足孩子信任,讓他們獨自玩耍;
另一組是不信任孩子,要求他們看著孩子玩耍。
實驗結果表明:那些被父母選擇信任的孩子相較於另一組,表現出了更高的自信心。
每個孩子都有能量場,它源自於父母對孩子能力的認可和相信。
它猶如孩子成長的基石,讓孩子學會掌控、擁有潛力、能量永遠充沛
05
狠心讓孩子“獨立”
讓他成為自己的主人
在養孩子這件事上,很多父母卻特別“擔心”孩子,總覺得孩子小,什麼事都要親力親為。
小時候喂他吃飯;大一點時催他寫作業、幫他拿書包、不讓他做家務、替他安排學習……
實際上,父母的這些無知行為,都是在把孩子推向無能的境地。
從心理學上來說:
孩子從兩到三歲開始就有強烈的“我要自己做”的慾望,這時候,他們會逐漸完成與父母的“心理分離”。
到了七八歲,孩子渴望自主權,想要自己決定一些小事,如果父母不允許,孩子就會和父母唱反調。
青春叛逆期,孩子的自我意識強烈爆發,迫切需要自我,這時候父母還不放手讓孩子獨立,就會造就兩種孩子:
一種是依賴:什麼都依靠父母,過成了巨嬰生活;
另一種是逆反:不讓做就偏要做,什麼都都和父母對著幹。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他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獨立生活,我們要學會將他這樣的能力放大。
因此,養孩子要能狠下心:
·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讓孩子動手,他才會在苦難中真正成長起來。
·要讓孩子自己面對困難挑戰
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
孩子能解決的事,父母不插手,他才能脫離父母長大。
·要允許孩子去做決定
能夠獨當一面的孩子,他會在各種選擇中選擇正確的方向。
穿什麼衣服 ;吃什麼零食 ;玩什麼遊戲 ;交什麼朋友 都讓孩子去決定。
我們要學著將選擇權交給孩子,多做兩次決定,孩子就會多兩分自主能力。
獨立,是孩子的特權,我們只有將這些權利還給他,它才會成為孩子手中的“武器”,讓他成為自己的主人。
06
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曾說:
“我們現在最該給孩子的,不是吃苦的能力,是幸福的能力。”
這種幸福並不只是物質上的給予,而需要的是能量上的加持。
沒有條件的愛,給孩子行走世界的底氣;
保護孩子的自尊,讓他有自信去探尋未來;
真正接納孩子,給他重新來過的勇氣;
信任孩子,激發他內在的潛力;
狠心將孩子推出去,讓他有能力對抗挫折。
給孩子的心靈託舉,孩子才能披上自己的鎧甲,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披荊斬棘。
-END-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絡授權。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