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被網上的一篇帖子看到窒息。
一位媽媽在“辛苦養大的女兒是個白眼狼怎麼辦”的問題下面回答:
我是一個單親媽媽,孩子爸爸出軌離婚後,每月只支付800的撫養費。女兒從小身體不太好,經常生病,幸好我的工作時間相對自由,方便照顧她。可我這麼辛苦,她卻一點都不爭氣,經常讓我被老師叫到辦公室挨說。每次回家後,無論我對她怎樣教育,一點用都沒有。只有狠狠揍她幾頓,辱罵她一番,她才能認真寫一會兒作業,不逃課。後來她長大了,很皮,我對她的打罵也更多了,有時候甚至還想帶著她一起去死。不過她倒還算努力,經常是年級第一,還保送到了上海中學,還一路考到了清華大學。可我覺得她就是走了狗屎運,我還罵她清華眼瞎了才會錄取她。她臭毛病很多,屢教不改,但在清華還經常拿國獎,評上校優、市優。可我就是認為她走了狗屎運,所以我經常打壓她,罵她德不配位。果然如我所料。因為眼高手低,她只考上了上海的公務員,不過又調到了市裡。但我依然相信她太浮躁,就是狗屎運好。因為她結婚的事,最近我倆矛盾升級,我罵她豬狗不如,說她不可教,扶不起來,不值得被人尊重。沒想到她竟然不理解我的苦心,一點都不體諒我的不容易,竟然還要和我斷絕母女關係,甚至拉黑我的微信,不關心我一句。
有網友評論:
“攤上這樣的父母,這孩子就是來渡劫的。”
“她恨出軌的丈夫但又無能,所以就去恨更弱小的女兒。”
“還好這個女兒是技能點滿才來渡劫的,不然不知道會活成什麼樣。”
對案例中的這個母親,能理解,但無法共情。
理解,是因為同為父母,知道一個人帶孩子的艱辛。
無法共情,是因為父母的辛苦,不應該成為“虐待”孩子的藉口。
聽過這樣一種說法,有些孩子是來向父母“討債”的。
但其實,也有一種父母,是來向孩子“討債”的。
這種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對孩子沒有心疼、尊重、理解,只有打壓、指責、憎惡。
01
遇到“討債型”的父母,孩子過得會有多慘
林徽因在回憶自己的母親時,常常泣不成聲。
小時候,只要她和父親的其他孩子一起玩,就會被母親指責自己是叛徒。
為了讓母親放心,她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帶著母親,可這也只是加深了母親對她的抱怨和折磨。
最絕望的時候,她被母親逼到披頭散髮地跑到院子裡大哭:
“你這個瘋子!你把我弄到生不如死!你不配有孩子!”
她甚至寫信對好友痛哭自己是被母親趕到了人間地獄,希望自己從來沒有被母親生出。
“討債型”父母,最可怕的,是他們身上的黑能量。
他們總能把孩子拖進他們的負面能量陰影中,如果孩子自己內心不夠強大,可能一生都要受其所累。
心理專家武志紅曾說:
“成熟的人,擅長歸因;
不成熟的人,擅長歸罪。”
“討債型”父母,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時,不會找問題背後的原因,而是把問題簡單歸罪到孩子身上。
他們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失敗,通通歸罪給孩子,認為是因為孩子導致了自己的這些失敗。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型別的父母,他們其實是陷入了一種“自我未成形”和“自我破碎”中。
只要在生活中遇到挫敗,他們就想要逃避,想要把責任甩鍋給別人。
而這時候,孩子是他們最容易甩鍋的物件,又是他們的“相對弱者”,所以就承擔了他們的指責、批評、攻擊。
他們在對孩子的指責、批評、攻擊中,重新回到了親子關係的“權力高位”,重新建立起了強大的自我。
可是,這帶給孩子的傷害,也是無以復加的。
因為恨意表達的時候,愛也就消失了。
和孩子“較勁”的父母,“贏了”孩子,最終也“輸了”孩子。

02
我們很多人,其實都是“不懂行”父母
有網友說,自己小的時候最害怕回家,因為小時候的他完全就是父母的出氣筒。
父母在單位受氣了,回來就會找個藉口對他打罵一通,但凡他辯駁一兩句,換回的就只有更嚴厲的打罵。
有時候他需要買文具,向父母要錢,父母倒是願意給錢,但還是要向他抱怨:
“生你幹嘛?一天就知道花錢,就是個討債鬼!”
他說自己從小就覺得,只有偶爾考到好成績的那個他,才是父母的孩子,其他時候的他,只是父母口中的負擔。
即使他長大了,逢年過節只要紅包包得慢了,也會被父母破口大罵是沒孝心的白眼狼。
這種父母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他們覺得只要自己生養了孩子,讓孩子給自己“還債”就是理所當然。
可真要說他們不愛孩子,也不盡然。
儲殷教授曾站在客觀的角度分析過這一現象:
“我們這一代父母大多數沒有受過親子教育的訓練,所以其實是不太會聊天的。
我們看似在說一些討債的話,做一些讓孩子以為在討債的行為,其實是想證明我們很愛孩子。
尤其是那些處於弱勢地位的父母,當他們的人生價值處處有危機時,他們就越要強調自己對孩子的重要性。”
說白了,越是自我價值感低的父母,越喜歡向孩子“討債”。
只不過討債的方式不同罷了,比如有些父母喜歡用訴苦的方式,有些父母喜歡用道德綁架的方式,還有一些父母喜歡用責罵打壓的方式。
但無論是哪種,帶給孩子負能量的影響都是深遠的。

03
養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先“進化”自己
有人說,一個覺醒的父母,需要“進化”自己的養育觀和養育方式。
在社會心理學中,社會維繫方式把人群分為傳統導向、自我導向和他人導向三類。
而我們這一代父母,大多介於傳統導向和自我導向之間。
簡單說,我們的養育方式更多從父母輩那裡習得,很多養育習慣會沿用父母輩的傳統養育方式。
但是又因為我們隨著認知的成長,已經意識到父母輩的養育方式有很多是錯誤的,相對於他們,我們更注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也更加願意尊重和理解現在的孩子,所以就會更想要成長自己的育兒方式。
總而言之,我們是處於新舊養育觀分界線的一代。
那麼,如何“進化”自己的養育方式,避免自己成為“討債型”父母?建議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1、修煉自己的生命力
法國哲學家薩特曾說:“他者即地獄。”
一個不再把孩子當成唯一的主體,把目光重新聚焦到自己的身上,專注修煉自己生命力的父母,親子關係的幸福感將會更強。
最好的養育,是影響。
我們無法控制身邊的一切,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如果你的生活充滿了不開心,那就轉移注意力,去做一些幫你增加價值感的事。
當你自己的能量高了,你和孩子之間相處的磁場就改變了。
當你自己的生命力足夠強了,也就不會去向孩子“討債”了。
2、當你“懂”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開始“懂”你
網上的一則影片中,一個媽媽在地鐵上當著所有人的面對兒子邊打邊罵:
“不行就是不行!丟人現眼!”
有路人忍不住批評這位媽媽:
“你跟他好好說過話嗎?到底是誰在丟人現眼?”

親子關係中有一個最重要的點,就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當你不尊重孩子時,就不要指望孩子在有反抗能力之後尊重你。
就像影片中的這位媽媽,公眾場合不顧及孩子的任何自尊,隨意對孩子打罵,孩子長大後,親子關係怎麼可能會好?
好父母,不用言語打擊孩子,不用情感綁架孩子。
父母願意為孩子著想,願意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也必然會願意用同樣的方式回饋父母。
3、好的親子關係,是相互滋養
教育專家王金戰,曾多次在影片中說起過母親對他的影響。
他的母親是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村婦女,但卻把他培養成了名校校長。
小時候有一次,他和母親背了很多斤的豆子進城去賣,母親有事離開了一會兒,讓他看著豆子。
沒想到他被別人騙了,眼看著拿了豆子的人沒有付錢卻揚長而去,他忍不住嚎啕大哭。
但母親卻安慰他,丟了大豆不虧,至少你沒有被別人騙走,而且這可以讓你增長見識。
他說五十多年過去了,那個騙子留給他的傷害早已消失不見,但母親的教育方式,卻影響了他為人師後的整個教育生涯。

心理專家賀嶺峰也曾說過,當父母和孩子之間保持正常的關係時,就能對孩子產生影響力,反之則不能。
鼓勵、安慰、信任、肯定,其實都是讓孩子和父母處於正常的、平等的溝通位置。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父母,總是習慣高高在上地對孩子“索取”能量,卻忘記了好的親子關係一定是相互影響的。
父母給孩子正向積極的能量,孩子回饋給父母愛和感恩。
《中國教育報》也曾提出,孩子是一面鏡子,暴露出的是父母的自我成長狀態。
智慧的父母,從不會停下自己成長的腳步。
越是一直在“進化”自己養育思維和方式的父母,越能養育出更優秀的孩子。
— E N D —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你也“在看”嗎



關鍵詞
媽媽
媽媽
方式
問題
方式